当前位置:家谱馆 > 陆姓网 > 陆氏源流 陆氏源流

东方山世系源流

时间:2021-2-05 来源:家谱馆陆姓展区
东方山世系源流

吴郡陆氏从春秋至唐,绵延一千多年,历经三十几代,家族成员人数多,地位高,成就大,在当时及后世都有非常突出的影响。东方山陆氏源于吴郡陆氏,本世系以《仰贤堂陆氏宗谱》(以下简称《仰谱》)为参考依据,同时以《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以下简称《新表》)相关记载加以修正,互相之间有冲突时,若无史料佐证,仍以《仰谱》为主,与正史记载有冲突则按正史修正,本世系只记录东方山一脉的源流,其他支派虽然辉煌一概不记。

  

陆通(齐元侯)①—陆发(齐上卿)—陆皋(齐上卿)—陆邕(秦桂下史)—陆贾(汉大中大夫)②—陆烈(汉豫章都尉)—陆旰(汉襄贲令)—陆鸿(汉关中令)—陆建(汉渤海太守)—陆晔(汉本州府尹)—陆璜(汉御使中丞、京兆尹)③—陆文(汉宏农太守迁都尉)—陆親(汉成都令)—陆衆(汉中郎将)—陆赐(汉丞相兼都督大将军)—陆闳(汉颍川太守拜尚书令)—陆卬(汉殿中御使迁公车司马)—陆龚(莒县令)—陆璯—陆相—陆道—陆郃(吴校尉)—陆凯(吴建武都尉转巴丘都督拜征北将军领豫州牧加镇西大将军封嘉兴侯进右丞相)—陆俭(吴校尉)④—陆仰(吏部郎)—陆伊(州主薄)—陆退(晋中书令迁光禄大夫封遂宁侯)—陆邵(宋临安太守)—陆瑗(州从事)—陆澄(宋尚书殿中郎转后军长史东海太守齐光禄大夫加散骑侍郎)⑤—陆少玄⑥—?—?—?—陆师礼(宜春郡司户参军大人前左监门卫胄曹参军)⑦—陆迥(唐磁州刺史五马大夫)⑧—陆淳(唐太子侍读)⑨

  

①《元和姓纂》卷十,陆氏,齐先王田氏之后,宣王封少子通于平原陆乡,因氏焉。陆通是公认的陸姓始祖。

②《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卷三,陆氏,(通)生恭侯发,为齐上大夫。发二子,万、皋。皋生邕,邕生汉太中大夫贾。万生烈,子伯元,吴令,豫章都尉,既卒,吴人思之,迎其丧葬于胥屏亭,子孙遂为吴郡人,《高文》采取这种说法。然而有学者认为万生烈实为贾生烈之笔误,古代万应写成萬,确实与贾相像,《仰谱》记载为贾生烈。若陆烈为陆万所生,则他应是齐人或秦人,而豫章郡是汉高祖时才设立,从时间上看,似乎《仰谱》记载的世系较为合理,百度百科也是采用这种世系,在此从《仰谱》。

③《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卷三,陆氏,建生晔,字奉光,本州从事。晔生恭,字严祖,御史中丞,京兆尹。恭生璜,子公伯。两处有出入,从《仰谱》。

④据陈家红博士论文《六朝吴郡陆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以下简称《陈文》)引《世语新说·文学》“谢太傅问主簿陆退:‘张凭何以作母誄,而不作父誄?’退答曰:‘故当事丈夫之德,表于行事;妇人之美,非诔不显。’刘孝标注引《陆氏谱》云:退,字黎民,吴郡人,高祖凯,吴丞相。祖仰,吏部郎。父伊,州主簿。《仰谱》世系陆俭生陆迈、陆退,有两代遗漏,陆伊父亲是谁,没有记载,既然《仰谱》把陆退归于陆俭,在此亦把陆伊归于陆俭一脉。

⑤《南齐书》卷三十九《陆澄传》:陆澄,字彦渊,吴郡吴人也。祖邵,临海太守,父瑗,州从事。《陈文》认为<<仰谱>>中陆澄父亲为陆瓊,应为笔误,从《陈文》。

⑥《南史》卷三十一《张裕卷》附《张率卷》云:“率字士简,性宽雅。···时陆少玄家有父陆澄藏书万馀卷,率与少玄善,遂通书籍,尽读其书。由此可知,陆澄有子陆少玄。《仰谱》没有记载陆少玄,陆澄之子写成了陆镇之,据《新表》记载,陆镇之为丹徒枝陆肃的后人,《仰谱》在此明显错误。

⑦据《高文》考证,陆淳在《春秋集传篡例》一书卷一中有《修传始终记》一文,陆心源《群书考据》称该书通行本中有缺文,并根据明覆宋本补出:淳,吴人也。自七代祖澄,以儒学著周世,世遵家风,不坠素业。祖师礼,明经擢第,官至宜春郡司户参军大人前左监门卫胄曹参军。淳幼承严训,务令访学,遂得请益二门,参闻圣典也。时有谬为颍川公所荐,诏受太常寺奉礼郎。

⑧陆迥为东方山陆氏始祖,但无世系源流介绍,按陆淳书籍介绍可知陆迥父为陆师礼。

⑨《仰谱》亦有陆淳的记载,任职经历与《东谱》同,是同一个人。然而《仰谱》中陆淳父亲为陆元感,是其第六子,与三子陆齐望为同胞兄弟。《仰谱》在此有明显错误,首先,陆元感生于633年,卒于707年,而陆淳大约出生于741年,陆淳不可能是陆元感的儿子;另外,陆淳字伯冲,从字号上看,陆淳是长子的可能性较大,这与《东谱》相符;第三,《仰谱》中陆贽是陆齐望曾孙,而陆贽与陆淳年岁相当,从这一点上看,《仰谱》也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