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廖姓网 > 廖氏源流 廖氏源流

廖氏三种源流考正

时间:2021-2-05 来源:家谱馆廖姓展区
廖氏三种源流考正

时间:2012-1-14 16:12:30  作者:廖松发  来源:中华廖氏网  查看:678  评论:0

  

按:本篇《廖氏三种源流考正》为梅州市大埔县湖寮镇长教管理区廖松发宗长,根据廖氏族谱三种版本的不同之处,提出要点,综合分析,加以辩正,以抛砖引玉的构思引发族人共鸣 ,为拨正廖氏的历史而添砖增瓦。

    中国广东武威廖氏文化研究会、中国广东民俗文化研究会、《武威廖氏》总编委员会推荐文章

                                                                           2011年2月14日

        2005年1月9日在福建永定发行,2004年版之《中国廖氏族谱(花公世系)》首卷0097——0110页,载有三种源流,其中内容,差别很大。为什么会出现多种源流呢?因为吾族历史悠长,经岁月沧桑,世事更迭,更有天灾戕害,人祸扰攘,使得先祖事迹,湮没于历史长河,无复再现,给后人追本溯源,平添无尽障碍,又因古时交通闭塞,通讯阻隔,宗族庞大,广布天下,互相之间,难于沟通,各支流派,各立谱系,乃致本是同源,却歧流纷出,各说各理,莫衷一是。

         按人类遗传,代代相承,父子相因,直系一脉,只能有一种源流,绝对不可能源出多门。那么上述三种源流,究竟哪种才比较正确呢?要想探究这一问题,唯有用年代推算,方能比较准确地解决问题。根据人类繁衍规律(一般平均代距30岁左右为一代,高至37岁,低至27岁为宜,超过这个范围,恐不合理矣。当然,如果从单一两代来看,相隔十八、九岁或五、六十岁为一代是有的,但是,如果代数在七、八代以上或更多,其平均代距则需趋于27——37岁,才比较合理,因为人类生育能力一般在18岁——50岁之间,如果平均代距低于27岁或高于37岁,在平均值左右摆动时,容易滑过18岁和50岁无生育能力之临界点故也。尤其是十代以上的平均代距更要严控在27——37岁之间,代数越多,越不能超过这个范围,如果超过,只能是越不合理,这个道理相信大家是能理解的),试对三种源流逐一分析如下:

                                       第一种,花公世系统一源流

        始祖叔安,昆吾之后,封飂国,以国为姓,  2世明,  3世润,  4世晖,  5世结(长教敦睦堂族谱录《瑞金宁都二邑谱》以下简称《二邑谱》载为“信”——笔者注),  6世渊,  7世光,商钟丁时约公元前800年,蓝夷为寇举为司牧(按“钟丁”应为“中丁”,另其纪年是错误的,查周朝开国于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800年”商早亡矣,不应是“中丁时”也——笔者注),  8世颖,  9世玦(原文为“王”字旁加“央”,据《古今汉语词典》查无其字,按《二邑谱》为“玦”——笔者注),  10世诚,  11世重,  12世蛰(按《二邑谱》为“垫”——笔者注),  13世珊,  14世卿,  15世谭,  16世芥(按《二邑谱》为“介”——笔者注),  17世祥,  18世潜,  19世华,  20世瑞,  21世世昌(按《二邑谱》为单一“昌”字——笔者注),  22世澄,  23世荣,周穆王时任殷官祝厘,  24世盛吉(按《二邑谱》为“盛”——笔者注),  25世良,  26世辟,  27世高,  28世毕,  29世展,  30世宣,周厉王时淮夷入边举为执戟(应是“执战”——笔者注)有功封司马,  31世云,  32世褥(别谱为“振”——笔者注),  33世平,  34世隐,  35世桓,36世闵,  37世伯高,周文王12子,本姓姬,命氏廖“去风加广”(按《二邑谱》载为“春秋时易飂为廖”——笔者注),  38世诚(按《二邑谱》为“成”——笔者注),  39世兖(按《二邑谱》为“襄”——笔者注),  40世敬,  41世玉,  42世定,  43世真,  44世考,  45世安,  46世和,  47世惠,因秦世乱,隐居黄河西北陻城,公元前246年复迁河南,  48世慎,  49世范,  50世周,51世嵩,  52世理,  53世中,  54世元,  55世凤,  56世节,  57世嘉,  58世新,  59世斌,  60世扶,  61世和(别谱为“祀”——笔者注),  62世延,  63世立,蜀国侍中郎将,  64世化,蜀国右车骑将军,封中乡侯,  65世倔,  66世初,仕魏为参军,  67世泰,  68世子璋,晋咸宁年间公元276年以武功封镇国大将军,南京始祖为武威郡(按“武威郡”乃从78世延龄开始,此处何来“武威郡”也?——笔者注),  69世从宪,  70世五桂,  71世钦,72世诚希,因五胡云扰,于太元9年公元384年又迁回江南,  73世世昌,  74世彦光,  75世玉龄,  76世庆甫,  77世奇可,78延龄,任武威太守,封武威郡公,(此为武威郡始祖——笔者注)  79世崇德,生隋仁寿2年公元602年,  80世兰芝,生贞观21年公元647年,  81世光景,生武后6年公元689年,  82世琼瑄,生景龙元年公元707年,  83世四十一郎,  84世国清,  85世滔(原文“王”字旁加“舀”,查无其字,别谱为“滔”——笔者注)刚,86世元景,  87世文兴,  88世花,字实蕃,生唐庄宗3年公元925年,宋太祖建隆4年公元963年授湖广参政大夫。

          上面笔者所注引别谱名字,仅供参考。名字不同并不重要,也无从考证,关键在于年代要合理,才是考证源流之核心所在。

     根据原文,试作如下分析:

      (1)从88世花公生于公元925年,上溯82世琼瑄生于公元707年,相隔6代,相距218年,平均代距为36.3岁,基本是合理的。

       (2)从82世琼瑄生于公元707年,上溯81世光景生于公元689年、80世兰芝生于公元647年、79世崇德生于公元602年,他们之间代距分别为19岁、43岁、46岁,这是合理的。

      (3)从79世崇德生于公元602年,上溯72世诚希,于太元9年公元384年又迁江南,假设这年为30岁(按30岁乃为而立之年,而且几乎是人生之半,以此为假设,前后应相差无几,下同),则约生于公元354年,相隔7代,相距248年,平均代距为35.4岁,这是合理的。

E     (4)从72世诚希约生于公元354年,上溯68世子璋,于公元276年封镇国大将军,假设这年30岁,则约生于公元246年,相隔4代,相距108年,平均代距为27岁,这是合理的。

     (5)从68世子璋约生于公元246年,上溯64世化公,为蜀国右车骑将军,按蜀开国于公元221年,假设这年化公任职,且为30岁,则约生于公元191年,相隔4代,相距55年,平均代距为13.7岁,这是不合理的。纵使把假设年龄放大,平均代距也达不到合理程度,由此看来,化公应该不是三国时人,由此推之,任蜀国侍中郎将之63世立公、仕魏为参军之66世初公,都不应该是三国时人,其中所记事迹恐不实也。

      (6)从68世子璋约生于公元246年,上溯47世惠公,于公元前246年复迁河南,假设这年为30岁,则约生于公元前276年,相隔21代,相距522年,平均代距为24.8岁,这是不合理的,惠公史迹恐有误也。

      (7)从68世子璋约生于公元246年,上溯30世宣公,周厉王时封司马,查厉王于公元前877年登基(见2005年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1839页),假设这年宣公受封,且为30岁,则约生于公元前907年,相隔38代,相距1153年,平均代距为30.3岁,这是合理的。  

      (8)从30世宣公约生于公元前907年,上溯23世荣公,于周穆王时任殷官祝厘,按周穆王登基于公元前976年,假设这年荣公受任,且为30岁,则约生于公元前1006年,相隔7代,相距99年,平均代距为14.1岁,这是不合理的。纵使把假设年龄放大,平均代距也不能达到合理程度,由此看来,荣公事迹恐有不实。

      (9)从30世宣公约生于公元前907年,上溯始祖叔安约生于公元前1800年(吾于2006年《廖氏源流考析(二考)》和《武威廖氏》9期3页{花公生年之我见}中曾以23世荣公任周穆王之官,推算叔安约生于公元前1800年,今试以此推之——笔者),相隔29代,相距893年,平均代距为30.8岁,这是合理的。

      (10)关于37世伯高,谓周文王之子,这是不可能的。伯高是嗣子呢?还是文王即36世闵?不管怎样,照此说法,文王即相当于36世闵,由此文王则相当于30世宣公之来孙,然按30世宣公为周厉王时人,那么,文王也即相当于厉王之来孙矣,需知厉王乃周朝第10代帝王,相当于文王之11世孙啊,而今怎么反而成了文王之再高祖耶?这岂不荒谬?因此,谓伯高为文王之子纯属牵强,是错误的。

     (11)在(7)中已经推算出30世宣公与68世子璋之间的平均代距为30.3岁,按37世伯高隔30世宣公7代,乘以平均代距30.3岁,得212年,用宣公大约生年公元前907年减去212年,则37世伯高约生于公元前695年,正符合史载“春秋时伯高易飂为廖”之说也(按春秋为公元前770年——前481年)。

        综上分析可以看出:

        1、从88世花公上溯至79世崇德诸先祖之生年是合理的、可信的。所设72世诚希约生于公元354年、68世子璋约生于公元246年、30世宣公约生于公元前907年,从而推得37世伯高约生于公元前695年,始祖叔安约生于公元前1800年,是合理的、可行的。从而证明从叔安至花公所载代数、代序是合理的、可信的,所载这几位先祖之史迹是实在的、可信的,且是合理的。

        2、按夏朝约从公元前2070年——前1600年,叔安应是夏朝中期人。

        3、关于7世光公、23世荣公、47世惠公之史迹,似有不实。

        4、从(10)之分析中可以看出37世伯高不可能是周文王之子,而应该是春秋时人。:  

        5、从(5)之分析中可以看出64世化公,包括63世立公、66世初公,都不应该是三国时人,其所载史迹恐属牵强。  

        6、68世子璋乃南京始祖,不应说成是武威郡,因他远在武威郡前十代也。

第二种、浙江处州世彩堂源流

         始祖叔安,始封于飂,  2世伯飂,姬姓之裔,古之廖,  3世渰,齐庄王朝公元前794年仕大夫,  4世彦,  5世康,  6世卿,  7世狄,夷王朝公元前780年仕大夫,  8世望,  9世宏,  10世仁,周釐王朝公元前681年为牧州,  11世可,  12世光,  13世仲,周定王朝公元前604年任司寇,  14世长,  15垂,  16世由,楚灵王朝公元前540年仕大夫,  17世迁,  18世行,安王朝公元前401年仕大夫,  19世湛,  20世兴,  21世合,  22世猛,秦始王朝公元前246年为晋城令,  23世乐,汉高祖朝公元前206年为桃田令,  24世自,  25世义,  26世贞,  27世试,  28世羁,汉哀帝朝公元前6年为刺史,  29世抱,  30世寿,  31世扶,  32世等,  33世悌,  34世尚,  35世升,和帝朝公元89年任河南太守,  36世饶,顺帝朝公元126年为豫章将军,  37世本,  38世承,  39世立,三国时蜀封左卫将军,  40世子宣,  41世仲,  42世干,  43世宁,  44世勉,  45世湛,  46世泰,  47世(南京始祖)子璋,此起至花公,内容与统一源流相同。

      根据原文,试作如下分析:

        (1)既然从47世子璋起至花公,内容与统一源流相同,那么,前面第一种源流分析已明,子璋约生于公元246年,上溯39世立公,三国时为蜀国左卫将军,按蜀开国于公元221年,假设立公于这年受封,且为30岁,则约生于公元191年,相隔8代,相距55年,平均代距为6.9岁,这是不合理的。

         (2)从47世子璋约生于公元246年,上溯36世饶公,顺帝朝公元126年为豫章将军,假设这年为30岁,则约生于公元96年,相隔11代,相距150年,平均代距为13.6岁,这是不合理的。

         (3)从47世子璋约生于公元246年,上溯35世升公,和帝朝公元89年任河南太守,假设这年为30岁,则约生于公元59年,相隔12代,相距187年,平均代距为15.6岁,这是不合理的。

         (4)从47世子璋约生于公元246年,上溯28世羁公,汉哀帝朝公元前6年为刺史,假设这年为30岁,则约生于公元前36年,相隔19代,相距282年,平均代距为14.8岁,这是不合理的。

         (5)从47世子璋约生于公元246年,上溯23世乐公,公元前206年为桃田令,假设这年为30岁,则约生于公元前236年,相隔24代,相距482年,平均代距为20.8岁,这是不合理的。

          (6)从47世子璋约生于公元246年,上溯22世猛公,秦始皇朝公元前246年为晋城令,假设这年为30岁,则约生于公元前276年,相隔25代,相距522年,平均代距为20.9岁,这是不合理的。

        (7)从47世子璋约生于公元246年,上溯18世行公,周安王朝公元前401年仕大夫,假设这年30岁,则约生于公元前431年,相隔29代,相距677年,平均代距为23.3岁,这是不合理的。

        (8)关于16世由公,查不到楚灵王年号,无法推算

        (9)从47世子璋约生于公元246年,上溯13世仲公,周定王朝公元前604年任司寇,假设这年为30岁,则约生于公元前634年,相隔34代,相距880年,平均代距为25.9岁,这是不合理的。

        (10)从47世子璋约生于公元246年,上溯10世仁公,周釐王朝公元前681年为牧州刺史,假设这年为30岁,则约生于公元前711年,相隔37代,相距957年,平均代距为25.8岁,这是不合理的。

       (11)关于7世狄公,谓“夷王朝公元前780年仕大夫”。查夷王乃于公元前885年登基,在位8年,公元前780年非夷王年号,乃幽王年号也,就按幽王年号算,假设该年狄公为30岁,则约生于公元前810年,按47世子璋约生于公元246年,相隔40代,相距1056年,平均代距为26.4岁,看来就只有这个稍接近27岁之合理临界点,但由于相隔代数太多,这个平均数还是偏低的。

       (12)再看3世渰公,谓“齐庄王朝公元前794年仕大夫”。在历代帝王年表中查无齐庄王不说,就所载年代也属谬误。按7世狄公乃公元前780年间人,与3世渰公相隔4代,只相差14年,这岂不荒谬?所以渰公史迹非实也。,

         综上分析

     从47世子璋上溯至始祖叔安,所记12处年代,其中11处都远不合理,只有7世狄公所载年代稍近合理,但其所记公元年代与帝王年号却又明显不符,可见其讹误之多也。

          由此看来,处州源流所载史实,无多可信,诚不可取也。

     第三种、福建将乐龙池源流

         始祖叔安,封于飂国,  2世孟伉,  3世由醰,  4世巩錞,  5世兆堪,仕陶唐,舜赐姓董氏,  6世贡父,  7世颖叔,仕夏为世长,  8世必刿,羿灭夏后相失官,  9世仲倐,少康朝掌内史,10世朱  ,  11世尚潜,  12世彝遵,  13世之俊,夏桀灭失官,  14世运逻,  15世仿棆,  16世围伟,仕大武为司工复封飂,  17世本 ,  18世奎章,仕祖丁为太仆,  19世元绩,  20世虞仲,  21世伯廖,仕周,文王收为己子,改飂为廖,  22世召伯廖,从周公,求东征进伯爵,  23世廖伯庸,佐康王有功,  24世叔胡,从穆王西巡,死于蜀,  25世仲满,从共王伐密有功,增封疆土,  26世叔夏,厉王削去封邑,囚镐京,  27世内史廖,为宣王内史,  28世季韩,死幽王难,  29世平仲,平王追封死难臣,故平仲复封廖,  30世闵伯,  31世伯僖,仕晋为下大夫,  32世仲孔,晋大夫,  33世慈叔,晋大夫,  34世伯凯,  35世廑父,  36世蔚父,  37世随父,  38世由叔,  39世伯周,  40世蔑父,  41世服叔,  42世克庸,  43世奚叔,  44世邴泄,  45世广平,  46世潜沱,47世伏升,  48世尚仍,  49世逸民,  50世子拱,  51世长兴,  52世复昌,事秦庄襄王力士,  53世子春,为秦始皇司隶,  54世敬和,为二世将校,  55世始康,为汉高祖将士,(公元前206——前196年),  56世叔晋,为文帝校尉,  57世伯通,  58世要齐,  59世大年,  60世禄父,  61世荣基,  62世叔同,  63世子长,  64世马服,  65世齐煌,寿终元帝建昭三年公元36年,  66世延寿,67世复初,为光武椽吏,  68世长发,生光武建武元年公元25年,  69世芝秀,生光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  70世建中,生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  71世乃文,生安帝初元五年公元111年,  72世权,  73世立,时从先主入蜀,  74世察,  75世雍,字子璋,晋咸宁二年封镇国大将军,  76世忠先,  77世贵彦,  78世镇,  79世玉,  80世彦敏,  81世奉贞,  82世汾,  83世凌,  84世广,  85世达,  86云,  87世怀恩,  88世赞,  89世凝,  90世明,  91世晶,  92世前,  93世太岁,  94世公智,  95世延龄,封武威太守,  96世崇德,任虔化令,  97世兰芝,  98世光景,99世琼瑄,唐天宝癸未钦取,  100世四十一郎,  101世友麓,  102世昌岐,唐德宗历升工部尚书,  103世銮,  104世五郎,讳花,号实蕃,为宋宣州刺史。  

          根据原文,试分析如下:

         (1)从104世五郎(花公),为宋宣州刺史,按宋开国于公元960年,假设这年任职,且为30岁,则约生于公元930年,上溯102世昌岐,唐德宗时历升工部尚书,按唐德宗末年为公元805年,假设这年还任职,且为30岁,则约生于公元775年,相隔2代,相距155年,平均代距为77.5岁,这是不合理的。

        (2)从104世花公约生于930年,上溯99世琼瑄,唐天宝癸未钦取,查天宝癸未为公元743年,假设这年为30岁,则约生于公元713年,相隔5代,相距217年,平均代距为43.4岁,这是不合理的。

      (3)从104世花公约生于公元930年,上溯75世雍(子璋),晋咸宁二年公元276年封大将军,假设这年为30岁,则约生于公元246年,相隔29代,相距684年,平均代距为23.6岁,这是不合理的。

      (4)从104世花公约生于公元930年,上溯73世立公,从先主入蜀,查蜀开国于公元221年,假设这年为30岁,则约生于公元191年,相隔31代,相距739年,平均代距为23.8岁,这是不合理的。

      (5)从104世花公约生于公元930年,上溯71世乃文,生于安帝五年公元111年,相隔33代,相距819年,平均代距为24.8岁,这是不合理的。

      (6)从104世花公约生于公元930年,上溯68世长发生于公元25年,相隔36代,相距905年,平均代距为25.1岁,这是不合理的。

       (7)单从68世长发生于公元25年、69世芝秀生于公元57年、70世建中生于公元85年、71世乃文生于公元111年看,他们之间代距分别为32岁、28岁、26岁,是合理的。

     (8)从68世长发生于公元25年,上溯55世始康,为汉高祖将士从征(公元前206——前196年),假设汉开国时为30岁,则约生于公元前236年,相隔13代,相距261年,平均代距为20岁,这是不合理的。

       (9)从104世花公约生于公元930年,上溯55世始康约生于公元前236年,相隔49代,相距1166年,平均代距为23.8岁,这是不合理的。

       (10)从55世始康约生于公元前236年,上溯52世复昌,事秦庄襄王力士,查庄襄王登基于公元前249年,假设这年复昌为30岁,则约生于公元前279年,相隔3代,相距43年,平均代距为14.3岁,这是不合理的。

       (11)从52世复昌约生于公元前279年,上溯29世平仲,平王追封死难臣,复封廖,查周平王登基于公元前770年,在位51年,假设复封时为在位中间年公元前745年,且为30岁,则平仲约生于公元前775年,相隔23代,相距496年,平均代距为21.5岁,这是不合理的。

       (12)从104世花公约生于公元930年,上溯29世平仲约生于公元前775年,相隔75代,相距1705年,平均代距为22.6岁,这是不合理的。

        (13)从21世伯廖为文王义子至29世平仲为平王年间人,这9代人横跨330年左右(武王开国于公元前1046年——平王末年为公元前719年),其各人所载年代基本是合理的。

      (14)从104世花公约生于公元930年,上溯21世伯廖,为文王义子,按文王之子武王开国于公元前1046年,假设伯廖这年为30岁,则约生于公元前1076年,相隔83代,相距2006年,平均代距为24.1岁,这是不合理的。

         (15)从21世伯廖约生于公元前1076年,上溯18世奎章,仕祖丁为太仆,查祖丁乃商朝第17位君王,而第21位君王小辛登基于公元前1300年,按祖丁隔小辛4位君王,假设每位君王在位10年,则祖丁约于公元前1340年在位,再假设奎章这年为30岁,则约生于公元前1370年,相隔3代,相距294年,平均代距为98岁,这是不可能的。

        (16)请看8世必刿,羿灭夏后相失官,夏既灭矣,怎么9世仲倐,又回到“少康朝掌内史”了呢?需知少康到夏亡,还隔着11位君主啊。再看,13世之俊,夏杰灭失官,。前面才说夏灭,现在又说夏灭,可见所载史迹,讹错混乱之至。

       (17)从5世兆堪仕陶唐看,始祖叔安应是唐尧前100多年之人,这时应该尚为部落群居社会,还未形成国家,何来“封国于飂”之说?可见所载非实也。

       (18)据查,从72世权公至94世公智,这23代人,乃从号称“万石世彩”之刚公支系套抄而来,他们都是刚公之先祖也,在刚公支系中,权公为1世,公智为23世,刚公为34世(见1998年版国柱宗贤主偏之《中国廖氏通书》203页)。又101世友麓、102世昌岐、103世銮、104世五郎,乃属光禄支系,友麓乃光禄之孙,以下是其曾孙、玄孙、来孙也(见廖运堪之《江西宁都{虔化}县廖氏崇德公后裔分布略考》),显然,这四代人乃从光禄支系套抄而来。

      综上分析:

      1、所载历代先祖史迹年代,错处不少,经代距推算,多不符合人类繁衍规律。

      2、明显有套抄别支系情况,其所套抄刚公、光禄两支,加上花公一支,一种源流,共参杂着三个支系,这是绝对不允许的。

      3、关于始祖叔安生存时代,尤属不实。

         种种讹误表明,将乐龙池源流诚不可信也。

      总之,三种源流中,第二、第三种都不足为信,唯有第一种“统一源流”,讹误较少,所叙年代与代数、代序较为吻合,所假设之生年均属合理可行,所推算平均代距,从始祖叔安至88世花公,可一贯之,较为合理,虽也有一些记述错误,但可纠而正之,并不影响整体之正确性,所以它是唯一比较正确之源流也。

  武  威42*花公32世* 百一郎23世裔孙友三松发 考     2010年11月30日

  邮编:514200   通信地址:梅州市大埔县湖寮镇长教管理区廖松发收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