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梁姓网 > 梁氏源流 梁氏源流

东原梁氏始祖

时间:2021-2-05 来源:家谱馆梁姓展区
东原梁氏的始祖公——梁鱣  

徙曲阜 鱣公负芨孔门    承祖德 叔鱼重振家声

梁氏九世祖——梁鱣是梁益耳的玄孙,春秋时著名的思想家和历史学家。他的曾祖父就是梁益耳过继的儿子梁宝,号福清,生于公元前650年。自从益耳公遇难后,为躲避政敌晋中军帅赵盾的迫害,在梁益耳旧部的帮助下,于公元前617年,梁宝举家逃亡到齐国避难,后来便在黄河边上的一个小城——千乘(今山东淄博市高青县北)定居下来。宝公谨记前辈遗志,闭门读书,督教子孙,卧薪尝胆,发奋图强,子孙果然不负所望,在齐国逐渐发达起来,屡有建树。传到其孙子梁钧时,已在齐国创出一片天地,刚过而立之年,就已升任为齐国大夫。为了使儿孙们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梁钧大约在公元前540年左右,把家搬到了齐国都城临淄。

公元前523年初夏的一天,乌云密布,大雨滂沱,即将临盆的梁钧夫人秦氏正在家中休息,突然听到惊雷骤响,只见窗外闪电中一道火光自天而降,中间隐约有一个红色物体上下跳动,形状好似一条长长的鱣鱼,直飞卧室之中,瞬时便不见了。秦氏惊骇不已,当晚便生下一男婴。梁钧夫妇认为是上天赐子,吉祥之兆,十分欢喜,于是给孩子起名叫梁鱣、字叔鱼,十二分的加以珂护培养。

对于梁鱣的出生年份,《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和《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均有记载,但对其年龄的记述却存在分歧。《史记》说梁鱣“少孔子二十九岁”,而《孔子家语》却说“少孔子三十九岁”。一些专家认为,《家语》关于梁鳣“少孔子三十九岁”的说法更为可靠。但我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梁氏家谱以为,《史记》“少孔子二十九岁”的记载准确性似乎更大一些。因为梁鳣如果真少孔子三十九岁,历史文献上关于梁鳣生平记载(本文下面将讲述这些事迹)的时间逻辑关系就不成立了,其真实性就要受到质疑,有许多史实还要改写。所以,梁鱣“少孔子二十九岁”,生于公元前523年更符合历史事实。

梁鱣从小聪明伶俐,过目不忘,勤奋好学,五、六岁时就能背诵《诗经》,八、九岁时就已熟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周易》等深奥古书,被喻为神童,深得长辈们的赏识。公元前515年,孔子受齐景公邀请,来齐国讲学。齐大夫梁钧当时是主要的接待官员,近水楼台先得月,每次安排讲学,梁钧都带着儿子梁鱣坐在第一排听讲。梁鱣虽然当时只有8岁,却听得聚精会神,津津有味,有时还能提出一些有见地的问题,使孔子惊异不止。 孔子临回国前专门约见了梁鱣,对梁鱣这样小的年龄,却有如此好的学问和好学精神,赞叹不止,当场决定收为弟子,并要梁鱣大一些时到曲阜来上学。

周敬王13年(公元前507年),16岁的梁鱣便离开父母,只身来到曲阜,跟着孔子学习,非常刻苦,成绩突出,很快成为出类拔萃的学生。孔子鼎盛时期,弟子多达三千余人,其中孔子最得意的有72人,历史上称为“七十二贤”,梁鱣在这七十二贤中名列前茅。

鲁定公12年(公元前498年),孔子时任鲁国大司寇(主管国家司法的最高官员,相当于现在的中央政法委书记)主持鲁国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孙子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加强中央集权的工作,在鲁定公的支持下,命令弟子子路带人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史称“堕三都”。孟孙氏却不肯拆城。在孔子请求下,鲁定公派兵攻打,未能成功,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公开化。在三桓的的排挤下,鲁定公十三年,孔子被迫离开鲁国,带着自己的一群学生,开始了周游列国、讲学传礼的艰难旅程。梁鱣当时已26岁了,还没有儿子,他的父母十分着急;另外齐景公十分敬重梁鱣的渊博才学,准备让他接替他父亲职务,担任齐国大夫工作,因此,梁钧多次写信催他回齐国。梁鱣给他的父母回信说:“老师现在正处在最艰难的时期,在这个时候,我无论如何不能弃他而去”,便义无反顾的跟随老师上路了。他们师生先后到过卫、曹、宋、郑、陈、楚等国,多次身陷绝境,九死一生,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直到周敬王36年(公元前484年)才由卫国返回鲁国,先后历时十四年。

回国后,孔子已68岁,由于常年在外颠簸流离,严重透支了他的健康和精力,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梁鱣一边照顾老师的起居,一边协助老师篡修史籍,缮写《春秋》《尚书》《试经》,修订《礼》、《乐》等书。为了把至圣先师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纲常、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思想精华继承下来,流传百世,公元前482年,弟子们决定编撰代表孔子思想体系的著作《论语》。这时孔子最杰出的弟子颜回已经病故;最有才华的弟子曾参才23岁,年纪尚轻,从师时间短,难以服众;梁鱣义不容辞的担起了主编的工作。经过他和师兄、师弟,以及再传弟子几十年的辛勤劳作,大约在公元前五世纪初终于完成了这部不朽的传世之作。《论语》共二十篇,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成为历代后人,以致今天学习孔子理论和儒家思想最重要的入门读物。

梁鳣随孔子回到鲁国时已经39岁了,就将家搬到曲阜定居下来,四十二岁时才生下第一个儿子骢,取名赎,字子襄,从小聪明过人,勤奋好学,拜梁鳣的师弟曾子为师,颇得曾子真传,后来也成为传播儒家思想和文化的著名学者,父子两人同被祭祀在孔庙之内,一时传为佳话。

公元前479年,孔子逝世后,梁鱣又开始研究考证家族起源、繁衍、发展的工作,成为历史上第一位梁氏族谱编修的撰稿人,我们现在所有的梁氏家谱原始依据几乎都源于鱣公的研究成果。大约在公元前五世纪初,梁鱣率一家人离开曲阜,到郓州(今山东省东平县)定居,于周考王元年(前440年)无疾而终,享年83岁,被尊为东原梁氏的始祖公;世界梁氏宗亲总会成立后,确定鳣公为梁氏共同先祖。

梁鱣一生致力于研究、传播和发展儒家思想和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千古称颂,汉平帝元年追封其为子京侯,谥曰惠;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唐玄宗李隆基追封其为梁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宋真宗赵恒追封其为千乘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明世宗朱厚熜又追封其为“先贤梁子”。正是由于鳣公的巨大成就,随着西汉以后的历代统治者将儒家思想奉为立国之本,梁氏家族的社会地位也逐渐得到了空前提高,到东汉时已成为了当时最赫赫有名的名门望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