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雷姓活动限于河南,但一直不活跃,史书上很少有记载。直到秦汉,雷姓东迁安徽、江西,开始在东部发达起来,形成著名的豫章雷姓大族。魏晋南北朝是雷姓发展的重要时期,西北羌族、氐族以及巴蜀蛮中雷姓的兴起和汉化,陕甘宁地区和川鄂地区成为雷姓的重要活动中心,形成著名的冯翊雷氏望族。唐宋时期,雷姓除继续在西北发展外,向南方和东南地区移民成为主流,到明朝时,雷姓重心向南和东南移动,南方各地基本都有雷姓,尤盛于赣闽地区。
宋朝时期,雷姓大约有1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0.24%,姓氏排在第七十七位。当时雷姓第一大省是陕西,约占全国雷姓总人口53%。雷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陕西、甘肃二省(约占全国雷姓总人口68%),其次分布于江西、四川、河南、广西、湖北、福建六省(约占29%)。全国形成了陕甘、江西两块雷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雷姓大约有1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0.16%。雷姓一直活动于北方地区,南方主要集中于江西、湖南、福建三省。江西为雷姓第一大省,占全国雷姓人口30%。宋元明期间,雷姓人口主要由北向东南部、由西北向南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东南赣湘闽、西北晋陕川两大块雷姓聚集地,雷姓人口重心由西北向东南移动。
当代雷姓人口已达到300余万,为全国第七十八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0.24%。明朝至今600年中,雷姓人口由15万增到300余万,增长了20倍。目前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湖南、陕西三省,约占雷姓总人口40%,其次分布于湖北、贵州、河南、福建、广西,约占30%。四川为当代雷姓第一大省,居住了16%的雷姓总人口。近600年来,雷姓人口主流是由东南部向西北、西部强劲回迁,雷姓人口重心由东南向西移动。全国形成了西北陕西、西部川鄂贵湘、南方福建三块雷姓聚集区域。雷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陕渝、湘黔桂、云川东部、甘肃东部、晋豫西部、鄂赣粤大部、浙江南部、福建北部、新疆西南,雷姓占当地人口比例一般在0.42%以上,中心地区达到1-6%以上,其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21.7%,居住了大约56%的雷姓人群。在云南中部、四川中部、甘肃大部、宁夏、青海东部、内蒙古中部、山西中部、黑龙江西部、豫皖南部、湖北东北、江西北部、浙江中部、福建西部、广东东部和南端、台湾北端、新疆西北,雷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28%一0.42%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18.8%,居住了大约20%的雷姓人群。
附:郡望堂号资料
豫章郡:亦称南昌府、南昌郡。原为春秋时期的洪州之地,战国时期秦国置为九江郡。楚、汉之际置豫章郡,治所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其时辖地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朝陈时包有今江西锦江流域、南昌、清江、九江、历陵、彭泽、柴桑等十八县和两个候国,即今江西省北部地区。隋朝时期为洪州治所。唐朝以后又改为豫章郡洪州,后改为钟陵县,再后又改为南昌。五代时期南唐及明、清诸朝为南昌府治,明朝初期曾为洪都府治,其时辖地均为今江西省南昌市。
冯翊郡:秦朝时期置郡,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设置同名行政区左冯翊,与右扶风和京兆伊合称“京畿三辅”,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大荔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改左冯翊置郡,治所在临晋(今陕西大荔),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韩城县以南、白水以东、渭水以北大荔县一带地区。北魏时期移治到高陆(今陕西高陵)。
豫章堂:以望立堂。
冯翊堂:以望立堂。
谦让堂:东汉时期的雷义和同郡陈重是好友。太守举陈重孝廉,陈重要让给雷义,太守不允。刺史举雷义茂才,雷义又要让给陈重,刺史不听,雷义遂装疯披发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