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边姓网 > 边氏源流 边氏源流

边氏源流简介

时间:2021-1-31 来源:家谱馆边姓展区

河北河间边氏的亦为边韶嫡系子孙。汉尚书令边韶的第三十一世孙边遵礼(知县)避金寇带长子边定辗转流徙迁居河间、任丘一带,落户于古村镇三十里铺。金寇平定后,边定带次子又回了老家河南,长子留居在了三十里铺。该宗族祠堂对联“国初立祖徽子起,建都商丘宋国王”;“祖居河南是范县,因避金寇来河间”昭示了先祖的来历。郭村乡孟家庙这一支边氏就来自于三十里铺,这支的先祖为边政,为边定第三十世孙,孟家庙边氏一支到如今已传了近二十世,其建于乾隆年间的边氏祠堂,也可以看出这一支的香火鼎盛。

元末明初,因为战争纷乱,致使中原人口锐减,明政府决定实行移民政策。位于中原腹地的山西洪洞是当时的人口迁移聚集之地。政府在广济寺旁设局发资,移民纷纷折下大槐树的叶子以作留念。“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这首民谣至今在河北、河南、山东、东北等地区流传。河北霸县、陕西榆林、山东莱芜等地边氏就是在此时期移自山西境内的。

边姓在江西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吉安市峡江县、吉水县、吉安县和新余、井岗山市境内。江西边氏始祖边隆,是河南陈留边延肇(唐仕绅)之孙。边隆,唐进士,42岁任县主簿,次任桂州录事参军、蔚州灵邱知县(正七品,今山西灵丘县)、江西吉州节度推官(地方军政及法判长官,正七品),后为翰林学表(正六品)。隆公妣陈留裴氏,因广明之乱(黄巢起义),徙家新淦至桂竹里(今峡江县),卒葬黄中。厥后,子孙奉为桂竹边氏始祖。【《边氏宗系源流记》中亦有“若庐陵有边氏、则自唐僖宗之末年(873-888年)有陈留边隆字益昌,以官至吉州节推。因家于都之桂竹、自都西行九百里,后至宋季割庐以冥新淦、故子孙今为淦人”】。边隆,妣陈留裴氏,生一子:素,任房州司户参军。边素配奉先刘氏,生三子:革、开、华,再配匡山胡氏,生一子:泰。革、开、华兄弟三人同登第,为后周进士。边革生二子:嵩、岗。边嵩官陆川令,边岗为宋职方郎中。现江西吉安市峡江县罗田乡桂林村仍存有边氏祠堂,该祠堂始建于明朝,后世多次重修。3进2井,面阁5间.砖木结构.遗有清乾隆年间“兄弟作宰”、“三世大夫”等匾额5件,木构件已朽。1984年7月列为峡江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吉水县位于江西腹地、吉安市东北部。西南与青原区、吉安县接壤,北和峡江毗邻,东同永丰交界。赣江纵流北去,把吉水划分为水东、水西两大部分。吉水自隋朝建县至今已1300余年。历史上,吉水敦本重学,文风昌盛,代挺俊杰。自唐至清,吉水进士552人,其中状元6人,榜眼3人,探花3人,出现过"一门三进士,隔河两都堂,五里三状元,十里九布政"的人文盛况。

今湖南、湖北、江苏省域的边氏大多于明朝初期迁移自江西吉安。1364年(元至正二十四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大将徐达攻打长沙,与陈友谅旧部和元王朝残余势力血战四年,损兵折将,最后才于1368年(洪武元年)夺得胜利,确立明王朝在长沙的统治。(传说朱元璋当皇帝后,他的各派系纷纷前往南京向他庆贺。他疲于应付,因而下令各路人马要按顺序依次进京。当他听说有队人马到长沙时,便下令“歇息三天”,不料被误传为“血洗三天”。同时,朱元璋为报复对手陈友亮,对其家乡沔阳州屠尽杀绝。“天昏昏,地暗暗,腥风血雨凄惨惨。良田万顷成猎场,千里江汉炊烟断。杀到江西留人种,兴宋灭元把朝换。”在当地民间流传至今。)元末明初这场连年战祸与浩劫,使湖广大地田园荒芜,百姓亡散,庐舍为墟,渺无人烟。有鉴于恢复生产的和削弱地方宗族大户的需要。江西填湖广的运动就开始了。于是,明王朝就近从江西大量移民迁入湖广地区(湖北和湖南,当时二省是一个省份,称之为湖广省),并允许“跑马圈地”、“插标占地”,奏响历史上有名的“江西填湖广”的宏伟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