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祖黄帝,以土德王,故称。乃少典之子(注:少典之上祖为氐族,源自古羌族),母有乔氏。居轩辕之丘,故称轩辕氏;又居姬水(注:即渭水),因而改姓姬;国于有熊,故又称有熊氏二斩蚩尤于涿鹿(河北涿鹿),众部落尊为联盟首领。以风乙后为辅,力牧为将,命大桡作甲子,容成造历,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气,伶伦造律吕,隶首作算数。披山通道,东至大海,登凡山(注:非丸山,应为凡山,在山东临朐)、岱宗(泰山);西至崆峒(注:甘肃酒泉及平凉,均有此山名),登鸡头;南至长江,登湘熊(注:泛指湖南之山);北逐荤粥(匈奴),合符釜山(注:河北怀来境内)。遂奠中华万世不拔之基。传说蚕桑、医药、舟车、宫室、衣冠、文字等,皆始于帝。帝之子二十五宗,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巳、滕、箴、任、荀、僖、姑、儇、依)。今日之诸姓氏,皆由此十二姓演变而来。(注:黄帝活动地点现名,是据1994年《炎黄考秋》增刊一期,刘起钎研究员所写的“炎黄二帝时代地点考”)
黄帝生少昊,少吴生峤极,娇极生帝喾,帝喾元妃姜螈生后稷,后稷名弃,因姜螈出祀郊棵,见巨人足迹,践其拇而有孕,以为不祥,生而弃之,但弃之于陌,牛马不践,弃之于山,飞鸟相复,以为神,始收回养育,故名弃。后稷尧时为农师,舜时为农官,因而称此名。后稷首开粒食(粮食)之源,为周之始祖。后封于邰(陕西武功),子不窟(音特),自邰迁狄(甘肃庆阳),不突出生鞠君,鞠君生公刘,因夏人之乱,自狄迁分(陕西彬县),公刘生庆节,庆节生皇仆,皇仆生差弗,差弗生毁俞,毁俞生公非,公非生高圉,高圉生亚圉,亚圉生公叔祖,公叔祖生古公父,受犬戎侵逼,自分迁岐(陕西岐山),古公宣父生泰伯、仲雍(兄弟俩南迁创建吴幽)、季历三子。季历商太丁时被任牧师,后为太丁所杀。牛文王,文王先国于岐,后灭崇(国在陕西丰镐之间),迁于丰(陕西户县西)。(注:黄帝约为公元前26世纪人,文王为公元前11世纪人,两人相距约1600年左右,祖名不足20代;有的谱列颖公为轩辕黄帝二十九代孙,显然中间断失祖名不少。我们认为应定为53代,见本书黄帝以下线谱。)。
文王姓姬,名昌,仁政治民,人称西伯,曾被纣王囚于美里(河南汤阴北),因而演周易;其极重贤才,访得姜尚后,拜为师,协同治国,先后打败西戎及灭掉邻近敌国,将势力扩展到长江、汉水流域,还教化南蛮,国土占当时的三分之二。仲子武王(姬发)继位后,拜姜尚为师尚父,严明奖惩,精心治国,势力更强,乃于武王九年,出兵孟津,与八百多大小国诸侯会盟讨纣;十一年,命姜尚为帅,亲率精壮兵马五万,开抵距朝歌(河南淇县)西南七十里之牧野,会同各路诸侯,大破纣王率领的七十万兵马,一举灭纣。公元前1046年建立西周,迁都于镐(西安西南沣水西岸),称宗周,亦称西都。(注:西周建国时间,据自2000年11月9日国家公布的《夏、商、周年表》。)
周文王十九(有的谓十三)子颖,讳叔颖,因非嫡生,故又称小宗(注:嫡生称大宗)。当时纣王无
道,随兄武王讨伐有功,赐子爵(注:周制爵分公、侯、伯、子、男五级),封于河南赖地(秦属颍川郡,汉属汝南郡),因而称赖子国(注:都城现在河南息县包信镇,现该镇尚存有赖国皇城、赖姓始祖赖国君王叔颖公墓及八王陵、赖子国九烈女墓等等。息县人民政府于1982年定为该县保护文物)。赖氏后世尊叔颖为受封立姓始祖。按春秋左氏传:鲁昭公四年,周景王七年,楚灵王三年(公元前538年)癸亥秋七月楚灵王灭赖国,迁之鄢(湖北宜城)。(注:楚灵王灭赖后,显、秩、覃、穆四公葬地均在襄阳及宜城,证实迁宜城是有据的。其次,赖、罗、傅三姓之罗国,当时就在宜城西。亦为赖、罗两姓子孙,国被灭后,相互改姓提供了条件。另经查证湖北宜城县志,亦有同样记述:“楚灵王灭赖,迁之鄢"的记载。)又据《左传))卷十《昭公》载:(楚)遂以诸侯灭赖,赖子面缚衔璧,士袒,舆榇从之,造于中军。王问诸椒举(即伍举,为伍子胥上祖)。对日:成王克许,许僖公如是,王亲释其缚,受其璧,焚其榇。王从之,迁赖于鄢……。当时仍有部分子孙未同迁,散居河南。后在河南郡(今洛阳)、河内郡(今武陟),成为望族。另一支则迁南康郡(今赣州)成为望族。(注:各旧谱均载赖国传至添公被灭。)
传至汉代赖先,名泰,西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以文学举孝廉,官拜户部主事,升交趾太守,后升至大司马,加爵忠王。居颍川活州丰宁(河南临颍),该地立有忠王庙。赖先任户部主事时,收仓粮不避权贵,查屯田豪右敛迹。当时,赖氏在颍川遂成为望族。到了东汉末年至三国年代,时局不稳,战乱频繁。为避战乱,其裔赖功彳,,承祖遗荫,隐居不仕,迁居南康(赣州).后移桴源。赖功行之子赖忠诚,三国时人,西晋初官任南康郡太守(西晋太康二年[公元28 1年]南康置郡),至忠宪大夫。后见宁都桴源山高、岭大、林密.可作屏蔽(注:利于避战乱),遂卜居焉。(注:宁都桴源,亦称金光里三都,即今宁都县肖田乡东北部的美佳山村,为梅江河发源地之一,现该村仍有赖氏族群和祠堂,以及赖忠诚墓亦存。我认为当时赖功行是其子赖忠诚卜居桴源后,随同移去的。)赖忠诚之子赖光,名列宝,号定风直士,因选文有功,西晋永兴间,官任浙江观察使,复任南海提刑观察使,督理学校副使,劾成都王司马颖骄恣,诏加太尉。西晋惠帝永兴元年(公元304年)从东海王司马越,讨伐成都王司马颖,卒于军中,返葬浙东城(注:可能是绍兴)西半舍许(一舍30华里)太宁乡。
赖光之孙赖庄,字士端,东晋孝武帝宁康三年(公元375年)任南康郡太守,加崇政班御史。后避乱于浙江松阳,遂定居焉。赖庄谢仕后,该地适遇水旱两灾,公罄其所有,赈恤灾民,乡称仁人。赖庄之子赖遇,字臣庆,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公元393年),以文学举试,。初任郎中,后升江东太守、忠顺大夫,参赞军务,兼理屯田兵副使。东晋安帝隆安二年(公元398年)十月十六日上表请松阳为新郡。东晋隆安二年十一月十三日诏下,加职赖遇为屯粮道监察御史。赖遇年老谢仕后,著有忠告集五卷。赖遇之子赖匡,字廷辅,东晋安帝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任大学博士,官武英殿大学士,升相国,位太师,爵封茹公,食颍川一郡之俸。因见水旱盗起,刘裕擅权,晋室凌夷,乃弃爵归隐松阳。忧时悯俗,于元熙时(公元419—420年)赍志以殁。赖匡著有食禄敬官集五卷、山林逸史七卷。
东晋末年,赖匡之子赖硕,字仲方,东晋安帝时(公兀397_一418年)官任太常寺,时政归刘裕,晋室无救,继承父志,亦弃官归隐松阳。于刘裕即位后十三年(公兀432年),因避变乱,再迁回上祖故居宁都桴源。后该地遭洪水,家物荡然,因焚香告天,置金花鼓于江流,愿视鼓所止而居,后鼓止于金精堑口(注:金精堑口,位于金精山即翠微峰东侧,今为刘坑乡迳口村,在梅江河西岸),遂居焉。后因虎豹逼人,无法安居,适过万斛里赤竹坪(又名雪竹坪,今宁都县城梅江镇老衙背一带),见此地山青水秀,乃于刘宋元嘉30年(公元453年),不辞劳瘁,辟而居之,自号“筑室翁”。他于宅后开爱莲池,左边凿井名“玉泉井",右边筑花园,建阁于东畔,构亭于西畔,取名“复松亭”,寓意决心创业,再造松阳之辉煌。赖硕生三子:长日徽,字文献;次日郁,字文华;三日灿,字文辉。其中:郁生子定,字大用,南朝陈宣帝太建间(公元569--582年)任湖广潭州(湖南长沙)转运使,遂卜居长沙。灿生子七:昭、得、度、明、思、求、彦。赖灿长子赖昭,字宣著,号复轩。隋开皇l 8年(公元598年)有司奏迁阳田营(今宁都石上镇禾尚坪,当时揭阳县治)县治于赤竹坪,因水名虔化,改称虔化县,须用赖氏祖居作官署,议授赖昭诸兄弟爵秩,赖昭辞日:先公食邑颍川,本系世禄之后,尝言一身之贵,不足为荣,奚以食邑为哉,愿乐田园足矣!爰特奏闻,将松中里官竹园钓州绕塔岭下等处田地及金银各百两相易,并敕建灵山、华表、神司三庙于城厢,崇祀徵、郁、灿三兄弟。赖昭有弟六人,以赤竹坪祖居已作官署,均怀他迁之志,昭为长嗣,祖坟多留虔化,义不他迁,故仍居虔化。裔传子孙分居七里、会同、武村、莲湖、上砾、石岭等地,现宁都县城及其城郊赖氏多为昭裔。(注:关于隋开皇18年,赤竹坪祖居置换作虔化县治官署,当时是谁办理的问题,从敕建灵山等三庙,崇祀徽、郁、灿三兄弟,其儿辈赖昭之弟六人,因赤竹坪祖居已作官署,均怀他迁之志来看,当时赖氏办理手续的当事人应是赖昭。)赖灿次子赖得,字宣仁,号云谷,仕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官任都督,赠加太尉,封开国公,著有云谷集。赖得之子赖标亦仕唐,征讨西番有功,封锦衣卫士,后升直殿将军,世代承袭。其商孙迁居福建、广东沿海各地及台湾、香港乃至东南亚各国。赖得支派人数多、繁衍广。赖灿三子赖度,字宵仪,号象庵,回居桴源。今宁都北部之肖田、东韶、洛口、黄陂等地乃其派。后裔分迁上犹、永丰、万安、龙南等地,支派繁盛。赖度的玄孙赖靖,字慕董,号雪溪夫子,十二岁能文,唐嗣圣(公元684年)在桴源立尊孔堂,撰“五经讲易"十卷,“说春秋’’十二卷(载《雪溪集》)等著作。武则天即位后韬光晦迹,长安壬寅年(会元702年),倡立修谱,为《宁都赖氏一修族谱》主修。赖灿四子赖昭,字宣光,号健庵,子孙分迁抚州、宜黄、乐安等地。赖灿五子赖思,字宣绎,号容易,子孙分迁宁都官竹园、五子石、石城秋溪、广昌、南城等地。赖灿六子赖求,字宣行,号云俊,子孙分迁瑞金韶雄、信丰赤坎、湖田桥、南康、会昌等地。赖灿七子赖彦,字宣杰,号俊士,贡生,官任江苏扬州通判、别驾大夫,遂卜居扬州,后裔孙回迁江西会昌、吉安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