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姓起源溯源
时间:2021-2-04 来源:家谱馆赖姓展区
赖姓溯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炎帝神农氏的后裔烈山氏,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中国史稿》、《炎黄源流史》等记载,炎帝后裔有四支,属于古羌族的四个氏族部落,其中一支是烈山氏。古时烈与厉通,又音赖、故烈山氏、厉山氏、赖山氏皆同。
古时的烈山氏居住在山西汾水流域,后有一支东迁,于商王朝时期在河南厉乡县建赖国,依附于商朝。周武王伐商时,赖人南迁,后来接受周武王的子爵封号,为赖国,国君称“赖子”。
著名西晋学者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就认为湖北随州一带的赖(厉)国与炎帝神农氏有关,说“神农氏起于列山,谓列山氏,今随厉乡是也。”至唐朝时期,著名学者李泰在《括地志》中也赞同这一说法,认为这一赖国以境内的厉山而得名,其山“在随州随县北百里,山东有石穴。昔神农氏生于厉山,所谓列山氏也。春秋时为厉国。”此后,《太平寰宇记》、《路史·国名记》、《读史方舆纪要》、《大清一统志》等历代史籍都承袭此说。清朝学者顾栋高在《春秋大事表》中,则更进一步指出厉国是炎帝本国,姜姓。
显然,在湖北随州一带的古赖(厉)国是一个姜姓国家,血缘先祖是炎帝。
此外,当代历史学界也有学者根据古代“厉”、“赖”、“列”、“历”四字通假的事实,指出炎帝及其后代最早活动在山西汾水流域,后约在商王朝时期东迁至河南鹿邑的厉乡,因此在鹿邑一带的厉国也是炎帝的后裔所建的国家,血缘出自炎帝系统。
春秋周景王姬贵七年(楚灵王芈围三年,公元前538年),楚灵王出兵灭赖(厉)国后,其国人迁至鄢地(今河南许昌鄢陵西北部),后裔子孙以故国名为姓氏,称赖氏、厉氏、列氏、历氏等,该支赖氏是为湖北赖氏,正确读音作lì(ㄌㄧˋ),今读作lài(ㄌㄞˋ)亦可,与湖北厉氏、荆楚列氏、鄢地历氏等同宗同源。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武王之弟叔颖的封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通志·氏族略》及《文献通考》等资料所载,周武王姬发有弟姬叔颖,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九个儿子,他在周武王十三年(公元前1122年)被封于赖(今河南颍川),子爵,后建立了赖子国,史称也是“赖子”。后迁都于汝宁(今河南息县褒信镇)。
“赖”字在春秋时期字义与读音和“厉”字相通,同音通假,因此赖子国也被称为厉子国。南宋兴化军莆田人郑樵编撰的《通志·氏族略》,以及《古今姓氏书辩证》等书中,也认为赖国是“三代诸侯赖子之国”或“周不得姓之国”,主张其血缘另有所出。
至春秋时期的周景王姬贵七年(楚灵王芈围三年,公元前538年),赖国为楚灵王熊虔(芈围)亲率大军所灭,其王族后裔以及部分国民以故国名为姓氏,称赖氏、厉氏,该支赖氏史称赖氏正宗,是为河南赖氏,正确读音作lì(ㄌㄧˋ),今读作lài(ㄌㄞˋ)亦可,与息州厉氏同宗同源。
第三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纳赖氏,世居乌喇特(今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Narai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赖氏、那氏。
⑵.蒙古族扎赖氏,亦称扎赉氏、札答兰氏、札只剌氏、茶赤剌氏,源出成吉思汗的劲敌札木合后裔,世居锡喇塔拉(今甘肃张掖市永固镇一带)。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alai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赖氏、查氏、赉氏。
蒙古族赖氏读音皆作lài(ㄌㄞˋ)。
第四个渊源:源于阿昌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阿昌族赖氏,一部分源出阿昌语“喇来”,因其尾音与汉语“赖”字谐音,故在明朝时期的改土归流运动中冠以汉姓为赖氏;另有一部分是川、滇一带的赖氏族人因避战乱而融入阿昌族,将赖姓带入阿昌族,,世代相传至今。
阿昌族赖氏读音皆作lài(ㄌㄞˋ)。
第五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赖布氏,亦称赖卜氏、来布氏,满语为Laibu Hala,世居扎库木(今辽宁新宾伊勒登河西岸下营子)、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二道村)、董鄂(今辽宁桓仁、宽甸一带)等地。
清朝中叶以后,后多冠汉姓为赖氏、栾氏、布氏等,赖氏读音作lài(ㄌㄞˋ)。
第六个渊源:源于其它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在今台湾省土著少数民族中有赖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赖氏,或大陆赖氏族人因战乱避逃台湾后融入土著,或长者赐姓为汉姓赖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