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毕姓网 > 毕氏源流 毕氏源流

宗岩、宗佑、宗文公迁徙之前的世系

时间:2021-1-31 来源:家谱馆毕姓展区

今据史料毕仲游著《西台集》和河南大学教授研究整理的成果,考编《宋代毕氏家族世系》,结合其他学者的研究文献,新编宗岩、宗佑、宗文公以前统宗世系如下:

有史可查的史料:大致路线为西周初陕西西安毕公高-东汉末年山东东平毕谌-唐代名臣居河南偃师毕构-唐末五代代州云中、雁门毕宗昱-北宋初著名宰相居河南郑州毕士安-毕世长-毕从古-南宋江西庐陵毕彦-元明清,湖北江陵毕宗岩、湖北蒲圻毕宗佑和湖南临湘毕宗文。

  

毕公高——

周文王之子高“封于毕,以国为氏”,故有毕姓。自西周至汉千余年间,或因失载,或因不昌,毫无显闻。

第1世(毕谌为始祖,非六续谱为毕公高为始祖的代数,本谱后不沿用,下同)毕谌——

东汉末年,兖州别驾毕谌居山东兖州东平,毕氏始为东平人。关于毕谌,史书有零星的记载。据《三国志·魏志》卷1.东汉建安三年(198年)。曹操初为官兖州,以东平毕谌为别驾。张邈之叛变,劫持毕谌的母亲及其家人。曹操以毕谌老母在张邈手中,劝其归张邈。毕谌顿首感谢,表示“无二心”。曹操以其忠心而“嘉之、为之流涕”。但是,毕谌“既出,遂亡归”。曹操挫败吕布,活捉毕谌,未追究其罪,反以为“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吾所求也”。仍以毕谌为“鲁相”。

第6世 毕众庆----

毕谌之五世孙毕众庆,为南朝刘宋政权大中正。

第11世 毕憬——

毕众庆之五世孙毕憬,在唐代武则天时为司卫少卿、许州刺史。

第12世 毕构与毕栩——

毕憬之子毕构与毕栩:毕构,河南偃师人,少举进士,为户部尚书,谥景公;毕栩,为酆王府(或说荆州)司马。

第13世  毕炕、毕凌——

毕构之子毕炕,天宝中官至广平太守,拒安禄山被害。毕构为唐代名臣。

毕栩之子毕凌,为汾州长史。

第14世  毕垧与毕增、毕匀——

毕炕之子毕垧与毕增:毕垧为王屋县尉,毕增为河北从事。

毕凌之子毕匀,为协律郎。

第15世  毕镐、毕、毕铢、毕锐——

毕垧之子毕镐、毕、毕铢、毕锐。皆不仕。

毕匀之子毕諴,字存子,郓州须昌人,少孤贫,燃薪读书,刻苦自励。既长,博通经史,尤能歌诗,端悫好古,交游不杂。太和中,进士及第,又以书判拔萃。唐懿宗时擢为宰相。毕諴谨重,长于文学,尤精吏术。在相位,以同官任情不法,固辞而免,君子美之。其子毕绍颜、毕知颜,登进士第,累历显官。(见《丞相文简公行状》》)。

  

第16世  毕叔文——

景公毕构之四世孙毕叔文,官至左金吾卫长史。

第17世  毕桢——

毕叔文之子毕桢,为振武、天德营田判官。

第18世  毕宗昱——

毕桢之子毕宗昱,为云州云中令。“是时,毕氏居代州已数世矣”。(见《尚书郎赠金紫光禄大夫毕从古行状》》)故史称毕氏“代云中人”。

第19世  毕球——

毕宗昱之子毕球,时值唐僖宗、昭宗时黄巢农民大起义,“不仕,脱身游京师”。黄巢攻陷京师,掠为属军,毕球不肯为黄巢所用,遇敌不战,反护送衣冠子弟出关。后伺机逃跑,藏匿7年不出,号为处士。

第20世  毕义林——

毕球之子毕义林,亦不仕。与扈彦珂交游甚善。后汉高祖时,扈彦珂荐其为滑卫支使,迁郝州书记。毕义林不乐,弃官而去。周世宗时丞相范质复荐其为观城令,卒于观城。毕义林,即毕士安之父。

  

宋代以前毕氏世系,虽繁衍不断,但显赫者不多。除唐代其家庭有四进士一宰相外,其他别无显闻。又遭遇唐末五代绵延兵火,毕氏家族生存极为困难。因此,“毕氏自居代、云中,时贫无产”。(见《丞相文兢公行状》》。

  

第21世  毕士安第一世——

改变毕氏家境的毕士安。

毕士安(938—1005年),字仁叟,靠科举步人宦海,平步直云,位极人臣。历任尚书工部侍郎、枢密直学士,知开封府,参知政事,宰相(未阅月两超迁)。

毕士安亦非等闲之辈。景德元年(1004年)九月,辽军大举入侵,“北州大略皆警”,毕士安与寇准一起“始议请上幸澶渊亲征”。而宋真宗“卒用(毕)士安议”,“乃驾幸澶渊”。前线得知天子临幸,士气高涨,一举挫败契丹军而签订和约。后人对此肯定曰:“至今九十余年,北州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见干戈,多出公(按:指毕士安)计议及荐寇准同为宰相之力也。”(见《丞相文偷公行状》)元朝史臣评价曰:“宰相不和,不足以定大计。毕士安荐寇准,又为之辨诬。契丹大举而人,合辞以劝真宗,遂幸澶渊,终却钜(拒)敌。及议岁币,因请重贿,要其久盟。由是西夏失牵制之谋,随亦内附。景德、成平以来,天下义安,二相协和之所致也。”大敌当前、国难临头,宰相毕士安表现出临危镇定、敢担风险、决策果断的气魄和机智,在当时尤值得肯定。

毕士安卒,宋真宗“车驾临哭,废朝五日”,诏赠太傅、中书令,谥文简。所享礼遇,非同寻常。次年,葬郑州管城马亭卢村之原。后人赞曰:“公以雅望耆德,被遇三圣,出入禁省,庄靖慎密。及在大位,知贤能荐。谋虑国事,惟几惟深。辅政虽才逾年,而克有勋烈,中外义安,郡国丰登,刑罚衰减。忠清之德,有始有卒,天下至今称为名相。”

毕士安为官3O年,得幸天子,交游名宦。“凡交游无党援,唯王桔、吕端见引重,王旦、寇准、杨亿相友善,王禹傅、陈彭年皆门人也。”又贵为宰相,勋业昭著,从而改变了毕氏家族的社会地位,为其后代入仕、婚姻、交际等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毕士安还改变了毕氏家族的籍贯。“毕氏望出东平,而自唐末五代以来世居代之雁门,为代人,至太原文简公(按:指毕士安)始葬其父太师(按:指毕义林)于郑之管城。子孙从之者五世矣。故雁门之毕,今多为郑人” (见《奉直大夫千乘毕公师圣墓志铭》)。

毕士安娶骆氏,封陈国夫人,生两子:长子毕世长,为太子中舍,后终卫尉卿;次子毕庆长,毕士安薨时为大理寺丞,后终太府卿。孙9人,曾孙18人。(见《毕文简公士安传》)

  

毕士安第二世,长字辈2人:

第22世  毕世长、毕庆长——

毕士安有两子。长子为毕世长、次子为毕庆长。

毕士安以科举致宦,开创了宋代毕氏“盛极”的局面,可惜子孙两代,科第不中,难续家业。仅借毕士安荫资,才使“衣冠不绝,而常为士类”。(见《何秘监语》)

毕世长,生卒字号不详,4O岁时犹不出仕。景德二年(1005年),为太子中舍。庆历二年(1042年),毕世长已官至少府监,年过7O,“耄昏不任事”,遭御史中丞弹劾。后官至卫尉卿,以司农卿致仕,年9O,居住于濉阳。时宰相杜衍、兵部侍郎王焕、兵部郎中朱贯、虞部郎中冯平,亦老居于濉阳,五人交游甚欢,时称“南京五老”。今画像还存美国。

毕庆长,生卒字号亦不详。景德二年(1005年),为大理寺丞。宋仁宗时,乃特迁少府监,终官太府卿。寇准深感毕士安举荐之恩,“两女皆嫁”其次子毕庆长。庆长还有一室曰赵氏。

毕士安第三世孙(孙):

第23世  从字辈9人。毕世长有三子,从古、从?、从益。毕庆长有六子。其第六子名毕从周。大小排列如下:毕从善,官至光禄寺卿。毕从古,终驾部郎中。毕从厚,早卒。毕从诲,终检校水部员外郎。毕从简,终惠州博罗县令。毕从道,终殿中丞。毕从范,终山南西道节度推官。毕从益,终太常寺太祝。毕从周,曾为朝散郎、知洋州。(《毕文简公士安传》下卷P23)自毕士安、 毕世长、毕庆长至毕从古、毕从周三代,毕氏家族由宋以前的代州云中。 人宋后迁到郑州管城。其中毕世长老居濉阳。其子孙定居濉阳。(今在河南商丘)

而史载较详细者惟毕从古、毕从周两人。

毕从古(1002—1059年),字几道,毕世长之子。历任监南京粮料院,将作监主簿、太常寺太祝、殿中丞、兖州通判、虞部郎中、寿州通判等官,终父丧,迁驾部郎中,累阶至朝请大夫,勋上柱国。

毕从古为人洁廉有智略,善筹大事。仕宦3O年,竞无田宅居。平生好读书,善诗文。有诗200篇、文5O余篇,今散佚。

从古先娶梅氏,再娶陈氏,为枢相陈尧叟之孙女,封冯翊县君。有子 6人:长子毕仲达,通直郎、青州录事参军。次子毕仲容,即州临印主簿,早卒。毕仲达、 毕仲容二子梅氏所生。次子毕仲偃,承议郎、 应天府谷熟县主簿。次毕仲衍、毕仲游兄弟。次子毕仲愈,宣德郎。毕仲偃以下四子皆陈氏所生。有女4:长女宗尧;次女适大理评事田辅卿;次女适通直郎、右侍禁李调; 次女尚幼,未出嫁而去世。孙12:分别为毕彦、毕况、毕举、毕完、毕纯、毕亮、毕骞、毕逢、毕慧、毕案、毕沂、毕老。毕彦、毕完用起居毕仲衍遗奏补太庙斋郎。孙女12人.其中长孙女嫁进士苏象先。

毕从周(1039一ll1O年),字师圣,号千乘公。毕庆长第六子,长而孤。伯仲皆易之。初,以父任荫补,试将作监主簿,后迁至奉直大夫,积勋上柱国、千乘县开国男,食邑300户。历任涟水军涟水尉、河南。县知县、洋州知州、凤翔府知府、卫州知州等地方官。入判登闻鼓院,以崇福宫官致仕而终。

毕从周仕宦历五朝,无过失,为武、兴、洋知州与东阳、岐、卫太守,所至见称。因毕从周之恩,赠其父太府卿毕庆长为司徒,其母赵氏为荣国太夫人,为官40余年,知交(如韩缜、张噪)满朝。若欲藉以进取甚易,而不为之。每年为寿,毕从周坐于堂上,三子十一孙成列,再拜于前,笑而颔之。晚节之慰,不可胜道!大观四年(1l10年)八月九日,终养于西京之里第,享年72岁。政和四年(1ll4年)正月二十日,以郑之世墓无地可穴,乃改卜于河南府河南县洛苑乡司徒之原。(见《奉直大夫千乘毕公师圣墓志铭》)

娶赵氏,生三子二女:毕仲渊,儒林郎; 毕仲文,从事郎;毕仲庄,将仕郎。二女:适昌黎韩公辅、河南赵做。有孙11人。

  

毕士安第四世孙(曾孙):

     第24世,仲字辈18人。

毕从古有子6人:梅氏所生毕仲达(早卒)、毕仲容。陈氏所生四人:毕仲偃、毕仲衍、毕仲游、毕仲愈。毕从周三子:毕仲渊、毕仲文、毕仲庄。“仲达而下若干人,官多至郎、大夫,入文馆、省、寺,或出为郡守使者,世以为盛”。

嘉裙四年 (1059年)七月四日,毕从古死于寿阳,时诸子犹未冠,家故贫匮无所归。徒“余一马,卖以为棺殡”。宋代毕氏“仲’’字辈共18人,在关键时刻,毕仲衍、毕仲游兄弟,同中进士,家境有望转机。

1. 毕仲衍(1040—1082年),字夷仲。嘉禧四年(1059年),其父毕从古卒于寿阳,时毕仲衍“年才十八九”。与弟毕仲游同登进士第,补颍州沈丘县令,时欧阳修以观文殿学士,知蔡州,吕公著以翰林侍读学士知颍州。皆知之,交荐之。迁著作佐郎、知蔡州遂平县事。未至,改签书大名府节度判官厅公事,至入京师为司农寺主簿,迁丞。宰相吴充引为检正中书户房公事,任期自熙宁十年(1077年)至元丰三年(1080年),前后4年。擢为朝奉郎、守起居郎。为官20年,以吏才见长。涉足司法、经济、外交礼仪、教育、政治等多个领域的具体事务。毕仲衍“被遇先帝 (按:指宋神宗)”。而毕仲衍“详慎精密”。宋神宗以此“自擢”其为起居郎。并不时“叹息称善”褒奖他。毕仲衍由是而感恩自奋,“以夜继日”,至劳累献身。享年43岁。衍死后,宋神宗“悼惜久之。奉命修撰《中书备对》10卷。此书“集内外事物纲目”,“以知官吏流品、户口、钱谷之数,以知礼法文物、军兵名额之数,以知刑罚赦宥之事、夫役之数,小大精粗,无乎不备”。(见《中书备对》)有称:“天下之事,尽在其中。及奏篇,先帝(按:指宋神宗)叹息称善。而今士大夫家争相传录,以为不可无之书也。”(见《起居郎毕公夷仲行状》)宋神宗还“诏中书、门下各录一本纳执政。仍分令诸房揭帖”。足见《中书备对》在当时的影响之大。毕仲衍在宋代惟张氏一室,贞于情,难能可贵。张氏,故职方郎中张公度之女,封瑞昌县君。子二人:长子毕完,为太庙斋郎。次子毕宋,尚幼。女二:长女适承务郎苏如晦。

2毕仲游(1047—1121年),字公叔,学士院召试,苏轼异其文,擢为第一,加集贤校理、开封府推官,出提点河东路刑狱。故相韩缜称其“真清”。改秘阁校理、知耀州,救灾有方,使179000人免离其乡。宣和三年(1121年)七月二十八日,以疾卒于西京洛阳,享年75岁。毕仲游“学贯经史,才通世务,文章精丽,议论有余”。“为政刚明有断,而应卒遇变从容详悉”。文章、学问、政事、德义、文学,“可谓兼之”。有文集7O卷。而传世的《西台集》仅20卷。

仲衍、仲游兄弟两人科举人仕,有才有识,政声显异,颇为当政者赏识,出典一方、人为馆职。毕仲衍“被遇”宋神宗,惜英年早逝。毕仲游怀才不遇。“始司马温公(司马光)、吕申公(吕公著)最为知”之。“皆不及用公(指毕仲游)而薨。范丞相(纯仁)平生期公(指毕仲游)可大用,比登庸,公(指毕仲游)持太夫人(指毕仲游母陈氏)丧归郑,服除,范公(纯仁)已出牧。”故毕仲游 “元佑间不极其用,又不当言路,于国之大政无所预。”宋哲宗也曾“知公”,未及重用之而卒。毕仲游与蔡京“为布衣交,有同年之好”。宋徽宗时,蔡京“擅国”,欲引其“助己”,而毕仲游“谢绝之”。“遂坐党入籍”,但蔡京无加害之意,“数寄声,通殷勤”,但他“终不答”,“以此坎堞竟不得试”。

毕仲游娶张氏,光禄卿张铸之女,封太和县君,先毕仲游20年而卒。子4人:毕大纯,宣教郎、永安军使,陵台令;毕大亮,登仕郎、均州司理参军;毕大能,迪功郎、监南岳庙;毕大极,将仕郎。毕大亮、毕大能皆好学,早逝。毕大纯、毕大极俱有才名,有女3人:长女适承议郎苏处厚,次女适通直郎郭体让,次女适进士范淑而卒。孙子 6人: 毕少章,将仕郎,卒;毕少雅,将仕郎;毕少膺,举进士;毕少仪,将仕郎;毕少诚、毕少虎,尚幼。孙女 4人:长女适迪功郎薛居 安;次 女 适 承 奉 郎 安 自强 以卒,其 余 未嫁。

  

毕士安第五世孙(玄孙),大字辈:

     第25世,大字辈百余人。

毕从古孙子12人,靠荫补为官,均无显状,分别为毕彦、毕况、毕举、毕完、毕纯、毕亮、毕骞、毕逢、毕慧、毕寀、毕沂、毕老。其中,毕仲衍,张氏子二:毕完、毕寀;毕仲游娶张氏子四:毕大纯、毕大亮(早逝)、毕大能(早逝)、毕大极。毕从周有孙11人。

  

毕士安第六世孙(?孙):

第26世,少字辈“数百口”

毕仲游孙子6人:毕少章,将仕郎,卒;毕少雅,将仕郎;毕少膺,举进士;毕少仪,将仕郎;毕少诚、毕少虎,尚幼。孙女4人:长女适迪功郎薛居安。次女适承奉郎安自强以卒。其余未嫁。

毕少章、毕少雅、毕少膺、毕少仪、毕少诚、毕少虎等,惟毕少膺举进士,其余或年幼无官,或恩荫入仕,为官不高。靖康兵火之后。北方沦丧。“世以为盛”的毕氏家族成员流散,已混同于寻常百姓。

宗岩、宗佑、宗文为毕士安第六世毕彦后裔。大致瓜瓞:毕士安-毕世长-毕从古-毕仲?-毕大?-毕彦-毕少(恭宽敏惠)

宋代毕氏之谱书,应该藏于馆阁,惜无缘识之。庐陵是否还有人持有会权公所见的谱书?后来者应力寻,以考世系之从来。

毕臣2009年12月23日题。

  

毕彦公之后传承世系,谨以蒲圻毕氏六续谱(同治十年刊)原文,记述如下:

  

彦公  字翁子,居江右,妣王氏,同葬印山,有碑,生子四:恭(拔贡选教谕,78世)、宽(邑郡庠,78世)、敏、惠。(恭宽二公之后裔俱住江右上藤桥奉旨画屋);

奇公  字立可,居江右,妣姜氏,葬鲤形,有碑,生子四:江、河、泗、海  

七八世  

绩公   字纺深,妣杨氏,生子二:富、贵  

恭公   字则友,邑庠生,丁巳拔贡后选教谕未任,妣汤氏,生子二:祥(79世)、玄(玄住江右,相传庐陵老谱系公所撰,迄今敬缮谱首,以垂久远)。

宽公   字则宏,邑郡庠,妣李氏,同葬印山有碑,生子二:保(79世)、任(任公之后住江右)。  

敏公   字则学,业儒,妣李氏,夫妇同葬印山,生子一:仕  

惠公   字则敬,妣谢氏,生子二:修、倚  

江公   字则汉,妣谢氏,生子二:仁、位  

河公   字则九,号禹疏,妣乜氏,生子三:嵩、大、头(又称键)

海公   字渤阳,妣黎氏,葬仙山人现掌形,

生子五:尧、舜、禹、汤、周  

七九世  

富公   字天定   迁湖广富公妣刘氏生子宗山

  贵公   字天禄,迁湖广。毕臣2009年据毕宗岩后裔毕丁仁提供谱书资料补:贵公妣王氏生子八十世宗岩。

祥公   祥公迁楚落业于蒲之北乡障山,予(龙港)南北始迁祖也。

谱曰:挺生江右,簪缨世胄,吏部之孙,承相其祖,元末明初(注:祥公来楚,应是南宋理宗二年,即1226年,此时满建国21年,还未称元。元末明初是五续前修谱者误。毕臣2009年10月25日记),聿来于楚,拓越陌阡,肇基开土。

始迁楚省,落业于蒲,原系江西吉安府庐陵县上藤桥奉旨画屋恭公长子也。因乱,于大元国统二十一年五月二十三日迁楚武昌府蒲圻县嶂山堡,结草为标,东至丁畆山,南至洪水铺,西至马泾,北至岑溪渡,周围数十里正,米九十九石,御签里长一名,立户毕宗佑。妣魏氏三孺人,同葬大塘中觜坐东向西,有碑,生子二:宗佐、宗佑(80世)。

玄公   字康成,妣?氏,生子一:宗略  

保公   后改讳祯,又称祯公,字国安。即予韩家塘始迁始祖也。

幼习经史,有李杜之才,原系江西吉安府庐陵县上藤桥奉旨画屋,因大明之乱,迁湖北兴国州龙港,延载传转迁岳州,临湘滩头畈,董婆泉等处,乃定居于蒲之西乡新店。妣杨氏,同葬龙港,生子二:宗文(80世)、宗武

八十世  

宗岩公   妣张氏生子文纪,居荆州江陵之赤岸(八十一世文纪公,王氏生子世光,原籍江西吉安府庐陵县上藤桥,避乱迁湖广荆州府江陵县赤岸。)

宗佐公  二十六评事,妣李氏孺人,因弟佑为王租问军,举家避迁黄州府蕲水县  

宗佑公  祥公次子,二十七评事,随父迁楚。因王租问充广西天长卫班军,次年,改调吴州守御千户所,后因功,赐归复原业,妣傅氏八孺人,同葬大塘中觜有碑志,生子一:文仲  

宗文公  字华国,大明洪武二年(1369),由兴国龙港,复迁湖南岳州府临湘县滩头畈,至廿八年置韩家塘,后名毕家庄,祖葬董婆泉良坤兼丑未向,妣王氏,同葬滩头畈董婆泉坐东向西,至今墓坪宽广,坟冢高耸,童叟皆呼:“毕家坟头”,生子一:远公  

宗武公  字略友,妣江氏,移居庐陵祠堂东边

  

综上可见,湖南湖北和重庆的毕氏族群,基本上都是江北庐陵南迁江右蒲圻江陵而后分迁的,均系毕士安后裔。迁徙大致路线为:

  

西周初陕西西安毕公高-

东汉末年山东东平毕谌-

唐代河南偃师毕构-

唐末五代代州云中、雁门毕宗-

北宋河南郑州毕士安-

南宋江西庐陵毕彦-

江陵赤岸毕宗岩

湖北蒲圻毕宗佑

和湖南临湘毕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