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柯姓网 > 柯氏源流 柯氏源流

济阳柯氏源流初探

时间:2021-2-04 来源:家谱馆柯姓展区

济水千川绕万水,阳日一轮照九州。中华济阳柯氏一脉,源于远古黄帝。历经几千年的传承、迁徙、繁衍生息,子孙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世界的四大洋、五大洲。我们掀开那尘封的历史,追寻先祖们走过的曲折、坎坷、艰辛而沉重的脚步,重新展现出先祖们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人类历史文明和精神文明做出了卓越贡献的历史画卷;重新展现出先祖们的雄才大略、丰功伟绩、跌宕起伏且又波澜壮阔的人生。就是要让子孙后代从中吸取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思想精髓。从而激励子孙后代继承先祖们爱国爱家的崇高理想;继承先祖们勇于开拓、敢于担当、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精诚报国,孝友传家。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奋勇前进!

   柯氏出自姬姓,始于春秋,黄帝后裔仲雍5代孙吴国国王名叫相,因与诸侯会盟柯山,故号柯相。吴国柯卢是柯相的曾孙,为了纪念曾祖佐周共王与诸侯会盟柯山,指柯为姓。于是柯姓就从此开始。

 

  第一节 柯氏受姓前世系

    第1世、黄帝(前2717年-2599年):三月初三出生在有熊(今河南新郑),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他以首先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居五帝之首。《史记•五帝本纪》载:“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轩辕黄帝为中华民族始祖,人文初祖,本姓公孙,长居姬水,因改姓姬,居轩辕之丘故号姬轩辕氏。出生、创业和建都在有熊所以也称有熊氏。他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造舟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等。有《黄帝内经》传世。

    第2世、玄嚣、昌意。:《史记•五帝本纪》:“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

    第3世、蟜(jiǎo)极:中国上古人物,他是黄帝之孙、玄嚣之子、帝喾之父。《史记•五帝本纪》:“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高辛父曰蟜极,蟜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自玄嚣与蟜极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

    第4世、帝喾(kù):出生于商(今商丘),号高辛氏,华夏上古时期一位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春秋战国后,被列为“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即黄帝的曾孙,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华夏根基,是华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被殷商族人认为是其第一位先祖;相传帝喾生于穷桑(西海之傧),其祖父玄嚣,是黄帝正妃嫘祖的大儿子,父亲名蟜极,帝颛顼是其叔父。帝颛顼死后,他继承帝位,时年三十岁。帝喾继为天下共主后,以亳为都城,以木德为帝,深受百姓爱戴,死后葬于故地辛(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高辛镇),建有帝喾陵。

    第5世、姬弃:周朝王族的和农耕业的始祖。出生于稷山(今山西运城稷山县)。母为帝喾元妃有邰女姜嫄,出生于古邰城(今陕西武功县西南)。传说有邰氏之女姜原踏巨人脚迹,怀孕而生,因一度被弃,故名弃。曾经被尧举为“农师”,被舜命为“后稷。”《诗经•生民》篇说:“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当初先民生下来,是因姜嫄能产子。如何生下先民来?祷告神灵祭天帝,祈求生子免无嗣。踩着上帝拇趾印,神灵佑护总吉利。胎儿时动时静止,一朝生下勤养育,孩子就是周后稷。其后子孙繁衍,逐渐强大,建立了周王朝。

    第6世、不窋(kū):后稷之子,夏朝末期周族部落首领,出生于邰(今陕西省武功县),他子承父职。由于昏君孔甲肆意淫乱、胡作非为、迷信且残暴,致使朝纲大乱。不窋弃官率领周部族迁徙到北豳(今天的甘肃庆城一带),北豳以狩猎游牧为生的戎狄部族的活动范围。不窋在当地定居后,开始教人民将地穴式居住改为窑洞,提倡饲养家畜、家禽,从事农耕,植树种花,为周族早期的农业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为此,不窋为民众所拥戴,修不窋城而居。

    第7世、鞠 :后稷之孙、不窋之子、公刘之父。

    第8世、公刘 :《诗•大雅•公刘》公刘“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带领族人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制造农具,整修田园,种植五谷,发展畜牧,传播农耕文化,对庆阳川原地带农业区域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尔后,公刘将其活动范围扩展到宁县、合水、正宁、镇原一带,并移居温泉附近。22岁时,将首府迁移至南岗(今宁县城西庙嘴坪),史称“公刘迁囱”,极大地开拓了周的基业,其势力范围包括今市、陕西省旬邑、彬县、长武、淳化、耀县、宜君、黄陵及泾川、灵台等16个县城。

    第9世、庆节:公刘之子。周部族首领、周朝先祖。庆节继承祖业,庆节正式在豳地建立了周国。他死后,其子皇仆即位。周国的范围:东到子午岭,南到彬县、旬邑,西到泾川、灵台、镇原,北到环县、华池,成为当时西北势力较强的部落王国。

    第10世、皇仆:庆节卒,子皇仆立。《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记载:“庆节卒,子皇仆立。皇仆卒,子差弗立。差弗卒,子毁隃立。毁隃卒,子公非立;公非卒,子高圉立;高圉卒,子亚圉立;亚圉卒,子公叔祖类立;”

    第11世、差弗 :差弗,姬姓。皇仆之子、毁隃之父,周部族首领,周王先祖。

    第12世、毁隃 :毁隃:差弗之子,黄帝的第十一世孙,周部族首领、周王先祖。

    第13世 公非 : 公非:本名姬非。在名字之前加一个“公”字,表示尊敬。他是毁隃之子、周朝先祖。

    第14世、高圉 :高圉:公非之子,周部族首领、周王先祖。

    第15世 亚圉 :亚圉,姬姓,高圉之子,周部族首领、周王先祖。

    第16世:公叔祖类  ,生子古公亶父。

    第17世古公亶父,姓姬,名亶,豳(今陕西省旬邑县)人。中国上古周族领袖。是周文王的祖父。

(“亶”后加一个“父”字,表示尊敬,并不是名叫“亶父”,“古公”也是尊称。)他是周朝先公,是西伯君主,其后裔周武王姬发建立周朝时,追谥他为“周太王”。在周人发展史上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伟大人物。上承后稷、公刘之伟业,下启文王武王之盛世的关键人物。他“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 《史记•周本纪》载:“古公有长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太姜生少子季历,季历娶太任,皆贤妇人,生昌,有圣瑞。古公曰:‘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长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乃二人亡如荆蛮,文身断发,以让季历。古公卒,季历立,是为公季。公季修古公遗道,笃于行义,诸侯顺之”。意思是:古公有长子叫太伯(即泰伯),次子叫虞仲(即仲雍)。太姜生小儿子季历,季历娶太任为妻。太姜、太任都是贤惠的妻子。太任生子姬昌,有圣明之兆。古公说:“我的后代当有成大事者,大概就是姬昌吧?”长子太伯和次子虞仲知道古公想立季历,以便将来能传位于姬昌,所以两人便逃亡到了荆蛮,(按当地风俗)身刺花纹,剪短头发,而让位给季历。

古公卒,季历即位,就是公季。公季遵循古公留下的原则,笃行仁义,诸侯都顺从他。

古公亶父,生子泰伯、仲雍、季农

    第18世泰伯 、仲雍:

    秦伯生于殷高宗武丁五十七年,岁次癸亥,正月初九(前1188年)享年八十岁。《史记•吴太伯世家》载:泰伯与弟仲雍第二次出逃让国时,曾传话说:“我已到句吴(长江口),改从吴人断发文身之俗.已成刑余之人,再无宗庙社稷之主”悲伤之极,壮烈之至,不知感动多少代中国人。圣人孔子读到这一段历史时,拍案叫绝“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泰伯的高风亮节感动了荆蛮大地,荆蛮的人民都跟随他。于是,泰伯在长江口(三国东吴之地)重建家园,国号叫句吴,在今江苏无锡市东南梅里(原名梅里村,解放后改梅里乡,现改梅村镇)。泰伯卒,葬无锡县东三十里的鸿山(叫东皇山,也称梅里山);其庐墓是今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墓用青色大理石砌成,高二米余,直径三米多,墓顶填黄土,常年绿草如茵,墓前矗立着两根高大雄伟华表,华表上刻着雄狮。墓前是l818年建的享堂,供祭祀用,享堂门旁石上联为:“志异征诛三让两家天下;功同开辟一扑万古江南。”

    相传泰伯去世后,吴人无不为之悲恸,哭声震天。泰伯生前最喜欢种麻,于是大家各采一束麻系腰带,表达对泰伯的敬仰、怀念和哀悼。并把太伯故居(梅里)改为“泰伯庙”,后人根据孔子“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这句掷地有声的赞叹,把“泰伯庙”改为“至德堂”。“至德名邦99”。唐人陆龟蒙曾有《和太伯庙》一诗颂文:“故国城荒德未荒,年年椒尊献中堂。迩来父子争天下,不信人间有让王。"

    仲雍 ,字熟哉。生于殷武丁四十四年,随兄奔荆蛮,娶伏氏,生子季简,殒葬吴国附近虞山上(今江苏常熟)。兄泰伯去世,无子,弟仲雍立。在位五年。卒殷辛乙二年,享年92岁。仲雍墓前原有三道石牌坊,第一道牌坊是清乾隆年间建立,上书:“敕建先贤仲雍墓门”。第二道牌坊正面是江南督学使曹秀先题:“南国恭友”。其联是:“一时逊国难为弟,千载名山还属虞。”墓上有四块牌,正中间一块是明代江南巡御使路正飞题:“商逸民虞仲周公墓。"卒,子季简立。

    泰伯和仲雍是江南文明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为中华文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以德立国,温、良、恭、俭、让的典型代表。他们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为子孙后代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第19世:季简: 季简,是周代子孙吴国的国君之一,为句吴的第三任君主,承袭父亲仲雍担任吴国的国君。季简卒,叔达继位。

    第20世:叔达:叔达,是周代子孙吴国第四任国君,承袭父亲季简担任吴国君主。叔达死后儿子周章继位。

    第21世:周章:周朝诸侯国吴国第五代国君,自吴国国君仲雍下传第4代自周章。周章在姬吴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念念不忘自己是周人的后裔,故名为周章。周章继位为吴君时,吴王已灭商,建立了周王朝。周初实行了分封制,封周王亲属、灭商功臣、历代先圣后裔到各地做诸侯。周朝寻找泰伯、仲雍后裔封诸侯时,周章已做了吴君,正式封周章为句吴国君,周章弟仲被封做周原附近的虞(今山西平陆县境内),列为诸侯,建立了虞国,其后人以虞为姓。仲因此成为虞仲,如期先祖仲雍同号。

    第22世:熊遂,承父周章为第6代吴国国君,卒后子柯相继位。

    第23世:柯相 ,生於周成王癸巳,为吴王第六世。在位三十三年。先,分治柯山(常州),世居济阳(今江苏常州市内;一说是河南济阳郡,现河南南考一带;一说今山东济阳境内。但本文作者柯明理根据史实:泰伯、仲雍立国句吴;泰伯葬于无锡,仲雍葬于常熟;柯相为吴王六世传人;柯卢为吴王第九世传人,认同第一说法。)崇德乡节孝里。仕周共王为大夫,周共王会诸侯于柯山,指山为姓,郡授济阳,后人认相为柯氏得姓始祖。娶轩辕氏,生子疆九夷(亦曰生子淑) (注:成王在位三十七年这期间只有己巳年,恐癸巳年之误。)柯氏后人把柯相称为得姓始祖。

    第24世:疆九夷,生于周康王壬戌年,为吴王第七世,在位五十一年。娶杨氏,生子余桥疑吾。仕周孝王为上大夫。

    第25世:佘桥疑吾  生周昭王己未,为吴王第八世,在位三十八年,余桥疑吾(亦曰景祥、景福)。生而异相绝人,儿啼声彻乡里,长而威猛过人。生于周孝王年壬子(公元前894年丁卯)十月初九曰卯时。相周夷王为中郎将,同虢公伐太原之至俞泉,获马千余匹。娶西氏,生二子:一曰:伯庐(为吴氏)二曰柯卢(亦曰谅)。

    

 

  第二节:柯氏受姓后世系

    第1世:柯卢(亦曰谅)公为柯姓定姓始祖:生于周穆王丙申,袭封吴伯,为吴王第九世,在位59年。柯卢公为了纪念曾祖父柯相公佐周共王会诸侯于柯山这具有历史意义的盛典,确定以柯为姓,于是柯姓从此开始。后人尊柯相为得姓始祖。尊柯卢公为柯姓定姓始祖。今江苏无锡市梅里镇至德堂”供奉了十二姓始祖。其中柯姓始祖柯卢公塑像摄影相片即世界至德堂提供。卢公生子能。

 

                                                                                                                                            世孙:柯明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