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和县爵誉康氏源流情况(右派)
右派始祖国弼公在金陵乌衣巷生子行号能甫,南唐初为潭州司户参军,转白下(泰和古称)邑宰,遂以官为家,秩满解官,卜居本县义禾村,生子二:次子顺甫远徙外地,杳无音信;长子华甫生二子,长祥甫奉祖命回南京奉祀先祠,次祥应留义禾村。祥应留居义禾后生二子,长子肇庆,次子重庆。北宋时期,肇庆奉祖命徙居龙源(今爵誉之前村名)。次子重庆仍留义禾村原籍“天趣轩”,学经书子史,中南宋绍兴己卯科举人。据考泰和县志记载,同在南宋绍兴年间,有一位名为胡宗元者,由湖南醴陵迁至义禾,康氏子孙将基地转让给胡宗元家族,康氏全部徙居爵誉。肇庆公徙居爵誉后,生二子、八孙。长子安远生五子,曰秉仁、秉智、秉义、秉忠、秉孝,次子定远生三子,曰秉廉、秉礼、秉节。肇庆命秉义、秉礼于南宋嘉定年间徙居雷冈,传至九世仲衍公,返回爵誉祖籍定居,娶湖边周氏为妻,复启爵誉之后,故有“爵誉分雷冈,雷冈分爵誉”之说。传至七十九世务信公,配湖边周氏为妻,生四子。从此,人齿蕃盛,代代倍增,雷冈也人丁繁衍迅速,两地互更局面再未出现。如今都是烟户稠密的望族。
后又陆续向外迁徙,除徙居本县外,先后还有徙居安福、遂川、永新、吉安、吉水、崇义、上犹、会昌、于都、瑞金以及广东、广西、湖南、湖北、云南、贵州、四川、台湾等地,遂形成爵誉安远、雷冈定远、礼门衍恩三大房。
1、爵誉房向外迁徙情况:
一是向四境徙居。明嘉靖年间,四房85世修夫号德齐徙居凤驻山村,至今四百余年,繁衍15代,现有人口150多人;长房梅竹堂道行公于康熙年间徙居董瓦村,至今三百余年;长房长春公、二房从昭公、四房宁泗公徙居雩川(今圳口);长房从美公徙居秋山(今龙沟);四房从哲公后裔徙居雁口、田心两地。
二是向县外及省外徙居。爵誉基祖肇庆位下大房82世重敬由爵誉外徙湖南衡阳经商,后再徙汝城县土桥镇康家,繁衍20代,仍留居该村者约有270多人,由该村外徙本县濠洲镇宽坑村房,子孙更加繁盛,现有人口约500余人,另外还有从土桥镇徙太平镇溪头村和周边者,约有270余人。长房光复堂本土无嗣,徙居两处:一徙今青原区天玉镇岭下村,现有30多人;一徙吉安县永阳镇下清源村和油沙渡村,两地约有250余人。长房敦素堂86世宗堂于明末清初时期远徙广东省英德县樟潭乡坝子村为基祖,1947年联修族谱时,在世男丁123人,近期两次修谱未联系上,现有人数不详。长房怀德堂89世惟淳先外徙四川,后转回本镇55都罗步田村康瓦口,现有60余人;92世祖宣于清乾隆年间由爵誉村龙沟远徙贵州省毕节县白岩站,后来其子孙转徙云南镇雄坎头乡堰圹村青山康家营盘上,约有30多人,另有部分族人徙居重庆。长房孝友堂91世扬亹于清乾隆年间徙贵州省金沙县清水圹(今清池镇)商居,现有140多人;89世孔鍪徙金沙县桂花乡马坎村,现有145人。长房敦礼堂94世笃福生五子,除长子庆仁留居故里外,其余四子均徙居四川省叙永县忠义里,1944年续谱时,在世男丁30多人。凤驻山村90世文海之子扬纲于清乾隆年间(公元1771年)徙贵州省大定府毕节县白岩站(今亮岩镇)经商布匹生意,庚辰年92世祖文由白岩站移居燕子口镇黄坭村王家寨为基祖,现有100余人;93世烈绥由燕子口徙居本县林口镇,子孙繁盛,现约有450余人。
二房双清堂83世宁肃公于明景泰年间,由爵誉徙崇义过埠圩新田陂村为基祖,后子孙分别徙居本镇西坑村、金坑乡洋坑口村、横水镇猪肚子村,三地约有320人;84世梦衮于明中期由新田陂外徙上犹县安和乡童子里(今富湾村)三坝甲岭子上为基祖,现约有290余人;86世孙玙、琦、琬又由富湾徙县城北郊水南坝,现有200人,另一支因康熙甲寅世知己避居南康县,后再转上犹县石头水南坝(今社溪乡麻田村水南坝),现有39人。
三房崇本堂在爵誉本境无嗣,全部外迁。87世良棻后裔徙赣县南圹镇清溪村,现有100人左右;良臬于明朝徙湖南省攸县,其后人由攸县转徙江西省会昌县文武坝镇南坑村,另一支分居麻州乡窝子里风形窝村、珠兰乡雁湖村、旱圹支垇村,约有1300多人;良枭之子孔赣于清康熙甲寅乱世间徙广东省惠东县吉隆镇吉水村,现有250人左右。
四房旌善堂德旵讳明德,于明嘉靖年间徙广东省英德县为基祖,到1945年续谱时世系字辈已至99世信字辈,在世男丁60多人,分居在该县麻寨乡龙车洞、仙水圹、田心村、大湾村等地。四顺堂88世孔学公于清康熙年间徙贵州省纳雍县王家寨镇鸡场村,现有180人左右;91世扬善后裔徙居九姐田坝,现有25人;92世祖洁徙四川省灌县,祖祯徙四川省资州内江县,祖绩、祖绪徙居贵州省大定府威宁州柳林乡,祖紘徙居贵州省毕节县。
2、雷冈房向外迁徙情况:
一是向四境徙居。元至正年间,仁派80世天与公徙谦圹,天辅公徙庄备(后改西冈);明初义派81世一宣公徙油居村,一冲徙霄原,一端于明洪武年间徙园背;礼派80世绍弘徙陇尾,思聪于明正统辛酉徙居横排为基祖,85世宜静徙居都承口江上察,宜威徙居崇义县,宜文徙居瑞金县,87世如弘徙居柏坪村;智派98世应祥徙高居为基祖。
二是向县外及省外徙居。仁派83世廷合徙居瑞金叶坪镇汗头为基祖,其后裔92世祖连由汗头徙居瓦子角;89世崇任于康熙十三年徙居会昌各地。义派80世如琰于明洪武末年徙居万安县十四都栗头冈;一清徙居龙泉(今遂川县)潭觜;一宣子孙徙居会昌、于都两县及四川、贵州两省;一冲子孙徙居崇义县城经商;一伦徙会昌县承乡(今西江镇)商居,后裔转于都县宽田乡下屋村,现有110余人;87世绍英于明天启年间徙会昌县承乡下新寨村,88世世讲于明崇祯年间徙上新寨村,现两寨合二为一统称新寨,现有900人左右;85世宜丰于明嘉靖年间,由瑞金竹篙巷转徙于都县段屋乡石板圹军屯上为基祖,现有580余人;86世梦娄于明嘉靖年间徙崇义县城商居,人才辈出,贡士举人十多位,现有230多人;87世明苏入赘吉安县指阳乡湖口村,现有170余人;91世扬淇远徙四川省古蔺县高寨镇大有庄,其后裔有部分人商居贵州省金沙县清池镇新街,现两地有370多人。礼派82世鲁庇由湖南某县光化乡返徙遂川县新江乡范溪村,现有270多人;89世崇禧于清雍正年间徙居贵州省毕节县白岩站(今亮岩镇),后部分人徙普宜镇小河村,两地现有430余人;扬仁、扬佐、扬佑、笃周、绍弘先后分别徙居遂川、万安、横排;祖徽、祖衍、祖衢等徙居四川;扬运之孙友稍由四川茉莉徙居贵州金沙县马路彝族苗族乡契默沟中寨房。智派89世崇通于清康熙年间由高居徙会昌县承乡(今西江镇),其四子文球、文瑞、文琦、文珂分居社迳、油寮下、堆脑三村,现有340多人。
3、礼门房。《康氏族谱》记载:礼门康氏乃由匡易康而自,明隆庆雷冈续谱,该村房经商议以衍恩六承事纳入子行公次子顺甫位下,从此历代续谱相沿续修不敢遗逸更改。
稽考旧谱记载,礼门先祖世居长安出汉丞相匡衡后,值黄巢僭逆,由京兆尹挈家出潼关寓襄樊,至谟字曰后守长沙因家焉,后避马殷乱兄弟随地而寓,一居泰和水南,一居井冈蒙潭,一居庐陵(今吉安县)礼门(现划归泰和县)。居礼门者讳瑞邱字廷姜,实禹锡之鼻祖也,三世后忌宋太祖讳易姓康,迨夫楚邦翁生子三,仲徙汰洲,季徙洞上,孟松筠行六承事开拓礼门,朱门卸筠生海清、海宁,清生柏寿,寿之孙祖述以文章鸣世,屡辞徵辟;宁生柏广、柏林,广之孙存可任元朝副宪著勋,当时柏林以经术登科,继而登科仕籍者难以枚举。接康氏之族,肇于周,显于唐,昌于宋。
礼门康氏自开基以来,根繁叶茂,衍派四方。元泰定二年乙丑83世曾圣字子清徙庐陵(今吉安县)指阳乡汾水村为基祖,大来、大静、大遂三兄弟徙庐陵栗溪为基祖,82世云字景星号庆柯徙居泰和妙坪为基祖,92世祖洪徙居庐陵承圹开基,84世守善徙居本里北冈,86世训信徙庐陵三圹边,82世桂芳徙居顾礼,86世合惕由北冈徙居礼门、合暄由栗溪村徙居礼门,83世曾闰徙居江边村,90世宋凤由本乡栗溪徙居六斤村,92世祖湛于明成化丁亥由吉安县指阳乡栗溪徙居洋溪村,国仕于清康熙年间由洋溪村徙居感坑村,初泗由吉安县指阳乡北冈村徙遂川顺至乡小湖村,另外还有徙居吉水上坪、庐陵横江桂花村等地。
自康叔迄今爵誉“本”字辈止,已达102世,于都段屋乡军屯房已达104世,湖南土桥康家已达105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