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清初顺治元年(1644)历张献忠起事攻入四川后,建立大西政权,多年的屠杀,人民外流,田园荒芜,户口凋零,战乱历30余年之久。继之康熙十三年(1674)吴三桂反清先后大规模战争,生灵涂炭,形成地旷人稀,正是"有可耕之地,而无可耕地之民"。清王朝建立之初基于事实,盱衡内外与社会全般状况,先后相继采取了移民垦荒的措施,对西蜀腹地政策优惠:鼓励移民携妻室儿女徙川落业定居,安插入户籍,编入保甲。从清初顺治到雍正时,都在牛种、牛具、种籽等生产工具、物资方面给予支援;朝廷对四川各级官员的政绩考核,以招民复业、招民垦荒的家户多少记录政绩,职务的升迁直接与招民垦荒的成绩大小挂钩,极大地激发了各级官员在西蜀下大力气推行朝廷的移民垦荒政策的积极性;朝廷对西蜀的优惠政策保持连续性。
湖广填四川的康氏族人,主要分布在川东北和川东南,具体集中在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南江县、南充市、遂宁市和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县。他们都是从湖广迁移过来的,因而统称为湖广填四川的康氏人。
但由于又从湖广不同地点和不同时间迁入,因此分为不同派系。湖广填四川的康氏人主要有五大支系。
其一,双汇派系。明末清初,即顺治5年,“由祖籍湖广麻城孝感入蜀”,地点就是现在的旺苍县双汇镇。该派康氏移居到此共有兄弟5人,除了老五去汉中市南郑县歇马乡康山外,其他集中在现在的旺苍县双汇镇、白水镇、三江镇。目前,双汇派系5门中,只有二门祝祺可考。祝祺为始祖。二世祖建安,移居大旗山康坡。三世士雍有3子,继圣、继贤、继魁。
需要说明的是,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积极的推动作用。其中麻城移民入川占有重要地位。麻城移民入川的条件,从地理位置来看,湖北省地理位置离四川最近,又有长江通入四川盆地,在古代的条件下,是最佳进入四川的路线了。所以湖北麻城从元代至清前期的移民填四川中,进入四川落业的人最多。麻城移民条件有三:一是麻城离重庆不远;二是麻城移民历史悠久,在元代、明代初年就有大量的麻城移民入川。三是与张献忠农民起义有关。张献忠在鄂屯兵时间长,后又转战湖广、江西,特别是麻城,有许多农民入伍。故张献忠部下不少是麻城人。张献忠失败后,有一部分人隐姓埋名留在四川。
这三门中,继圣后人主要分布在南江县,包括天池乡一村康家坪、长赤镇中奎村黄梁垭、连池村康家湾、侯家乡三村康家匾、竹岭乡一村康家匾、红四乡二、九村的散户;还分布在旺苍县三江镇等地。目前有1256人。
继贤后人主要分布在南江县,包括长赤镇桥梁村、竹岭乡廖家河、沙河镇老街附近红光乡竹村等。目前有527人。
继魁后人主要分布在旺苍县,包括三江镇的大旗村康家坡、康家湾、阳平村的上平里、石龛村、战旗村、花园寻及黄羊乡、大梁乡等,还分布在南江县红五乡五村康家山头。目前有800余人。
其二,由红安入蜀佛溪为一支。谱系待考。
其三,由衡阳入川为一支。南江县和平乡黄草坪,康姓来祖康鸿生墓志碑文记载,由湖南省衡州府纸界乡辛田里,迁移到四川保宁府巴南二县。时间为大清乾隆56年。
其四,遂宁市蓬溪县鸣凤镇康氏支系。原籍永州市,入川始祖康阜。入川时间,康熙36年(1697年)。现在分布蓬溪县,包括鸣凤李家沟、向前欧村沟、附西黄泥井、文井金仙寺、槐花等,包括南充金凤等康氏散居点。其辈分湖广有六世,七世至十七世以上各地康氏续谱分别单传,但相对完整。
其五,蓬溪县长乐镇兴龙寺村康家庙。始祖,恕公。由江西省安福县迁居宝庆府,再迁入蓬溪县长乐镇兴龙寺村立业,改兴龙寺为康家庙。子有三:逢圣、逢文、逢武。三世辈:国。四世:运。五世:盛。六世:聿。七世:定。八世至十三世为:万、年、作、胜、百、祥。现在分布于长乐镇庙湾、天福镇马道村、红江镇白平村、附西火烧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