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上康氏源自鸡泽是仔细阅读山东费县《周宗卫世家康氏志谱》世系、 康文煜先生的《康晔与东平府学—康若泰及山东汶上康氏族谱之关系考》、康广海先生的《康姓人在汶上》一文后得出的结论。
中华康氏网上公布的《周宗卫世家康氏志谱》只包括1~65代,其后山东费县《周宗卫世家康氏志谱》世系见诸网上,延至84代填补了66~84代的空白。然而山东费县《周宗卫世家康氏志谱》世系的文字说明又过于简单,不得不重读康文煜先生的“康晔与东平府学—康若泰及山东汶上康氏族谱之关系考》、《关于周宗衛世家康氏誌譜的几点疑问》和康广海先生的《康姓人在汶上》一文,方厘清了康氏在鸡泽、汶上的脉络。
汶上康氏源自鸡泽牵涉70代康枢、71代康晔、72代康成、73代康仁美等四代人的生平事迹。综合各家的说法:
一、70代康枢,时逢宋末金元蜂乱为元兵所拒捜打鲁花赤摄管油醋盐法事,至(元)成宗大德二年(1298年)戊戌终于燕,寿五十三,迁葬平阳东郡。二子晔、恭。
二、71代康晔,康文煜先生考据较详‘康晔是金朝末年进士,《元史》:《阎复传》、《夹谷之奇传》《宋子贞传》都有提及。《万姓统谱》称康晔字显之,山东高唐人,(此处记的显然是迁后居地)后任东平府学祭酒,学问渊深,著有《淡轩文集》。
金元混战之时,生灵涂炭。但严实据山东,养士兴教,大批金代文人前往依靠。康晔也自平阳迁东平,元好问在《杨君神道碑》中更直接地说:东平严公喜接寒素,士子有不远千里来见者。当时在东平的名士有宋子贞、王磐、康晔、李昶、刘肃、张特立、徐世隆、张昉、商挺、杜仁杰、元好问等。金代衍圣公孔元措也被严实接到东平。“实卒,子忠济袭爵,尤敬子贞。请于朝,授参议东平路事,兼提举太常礼乐。子贞作新庙学,延前进士康晔、王磐为教官,招致生徒几百人,出粟赡之,俾习经艺。每季程试,必亲临之。齐鲁儒风,为之一变。”元宪宗五年(1255年)六月东平府学竣工,元好问写下《东平府新学记》。
重建后的府学规模宏大,其礼殿坚整高朗,视大邦郡之居,有孔子及十哲七十二贤之像,讲堂、书房、学舍、厨房等等,故事毕举,而崇饰倍之。府学祭酒聘康晔担任,下设东序、西序两部,东序教官梁栋,西序教官王磐。首批府学生员七十五人。
东平文人集团在他们的酬唱往来中,留下了大量的诗词。其中元好问有赠康晔诗二首。《官园探梅同康显之》:
柳麦榆椒寂寞边,尽饶梅事得春偏。
留残瘦骨犹堪画,未展幽香已可怜。
千里移根自何许,数枝临水记当年。
开时重约花前醉,试手东风第一篇。
《别康显之》
玉川文字五千卷,郑监才名四十年。
谁谓华高吾岂敢,耻居王后子当然。
河亭笑语归陈迹,里社追随失后缘。
后夜并州月千里,南窗尊酒且流连。
东平府的学员在(元)中统(1260年)之后,大都出仕为官,成为元朝中央与各级政府的重要官员。元代人袁桷说:“朝廷清望官,曰翰林,曰国子监,职诰令,授经籍,以遴选焉始命,独东平之士十居六七。”(袁桷《送程士安官南康序》,《清容居士集》卷二四)他们在元朝政府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也说明了东平府学取得了很高的教育成就。
其中康晔的学生,阎复在《乡贤祠祀》中列出了他的9个著名学生:“自复斋徐公接武始,国子祭酒、集贤学士周砥,翰林学士承旨李谦,江西行省参政翰林学士承旨徐琰、翰林供奉淮东提刑按察使孟淇,礼部尚书、集贤大学士张孔孙,集贤学士刘,国子司业杨桓,吏部尚书、翰林直学士夹谷之奇,扬历馆陶者十余人,司风宪、握郡符及不求闻达者尚众。”(《全元文》卷二九五)这么多优秀人才全出于康氏门下。当时号称“东平四杰”中的三人阎复、李谦、孟淇皆为康晔门生。其中阎复最为优秀,史书说:阎复,字子靖,其先平阳和州人。祖衍,仕金,殁王事。父忠,避兵山东之高唐,遂家焉。复始生,有奇光照室。性简重,美丰仪。七岁读书,颖悟绝人。弱冠入东平学,师事名儒康晔。时严实领东平行台,招诸生肄进士业,迎元好问校试其文,预选者四人,复为首,徐琰、李谦、孟祺次之。’
康文煜先生的“关于《周宗衛世家康氏誌譜》的几点疑问”文中,对康晔的认识又深化一步,改变了康晔、康成的父子关系的说法。
69代(康阶)与70(康枢)代,二者不存在父子关系。按此谱69代寿68岁,于宋理宗淳佑元年卒(1242年)。70代于元成宗大德二年终于燕(1298年),寿53岁,按此推算其出生当在1245年。这样就出现一个不可能的事:69代1242年卒,而70代1245年才出生。71代(康晔),史书有简单记载。1240-1255年就在山东东平教书。这个时间70代才出生(1245年)。所以肯定不对。72代(康成),此谱记洪武十三年(1380年)自山西迁鸡泽。但是,71代早在1240-1255年就已经教书了。二者之间,相差140年左右,即便再设想其他可能性,刨去40年,还有100年没法解释。
康文煜先生这段论述的关键词就是:康晔作为历史人物存在毫无疑问,但是将他置身于《周宗卫世家康氏志谱》之中,不仅时间不对;而且康晔、康成两次自山西迁山东,也嫌多余。康晔1240-1255年就在山东东平教书,而‘其父’康枢1245年才出生;金元混战之时,…康晔已自平阳迁东平,‘其子’72代康成又从平阳迁直隶广平鸡泽,康成应随父康晔迁到东平或生在东平,因何又从平阳迁鸡泽呢?简直就是多此一举。康文煜先生认为“由此,初步断定此谱应是明初续写,写的人应来自山西,迁到山东后私自加入了山东康氏名人康晔、康恭以及康若泰等信息,且对他们的时间做了改动,并且还参考了以前的旧谱(此旧谱可能当时还存在,即康澄御批的族谱。关于此点此谱序文开头就有记载,即《重订康氏世谱序》)”
三、72代康成,字宗虞,明太祖洪武13年(公元1380年)自平阳府(今山西临汾)迁居北直广平府鸡泽县,后定居鸡泽县曹庄镇康马昌村,现已传至26代。
由康文煜先生的“关于《周宗衛世家康氏誌譜》的几点疑问”可知71代康晔不是72代康成的生父。72代康成的生父就成为了疑案。疑案归疑案,但它不影响本文论及的汶上康氏源自鸡泽主题。
四、73代康仁美,幼习儒业,明永乐南京兵部郎中,生3子安、资、宁。其后,受命来济宁搞军屯兼漕运。明永乐帝,自1415年起规定漕运全部经由内河,停止海运,以三千艘支淮安粮运到济宁,以二千艘支济宁粮运赴通州,当时济宁被称为 “运河之都”,康仁美后定居汶上县康驿镇。
据百度百科:汶上县,金泰和八年(1208年),取“汶水在上(北)”之意,更名汶上县,此为“汶上”专用地名之始,沿用至今。
本人在拙作《趣说康氏家谱》中讨论了《周宗卫世家康氏志谱》与直隶鸡泽世系有共祖的现象。
1.直隶鸡泽康氏世系与《周宗卫世家康氏志谱》世系共祖,在资料不充分的前提下,始于第72代鸡泽第1世康成,下推暂定至73代鸡泽第2世康仁美。
直隶鸡泽康氏世系的三世~六世,名讳未获;七世康守愚,与《周宗卫世家康氏志谱》世系的七世康汝经排辈已经不同,说明在七世康守愚之前,鸡泽、汶上的排字即已不同。
2. 《周宗卫世家康氏志谱》世系中的康仁美为汶上县的始迁祖,81代康嘉士死后,归葬鸡泽先人之兆之语,尊直隶鸡泽康氏世系为先祖和祖居地即是例证。
3.直隶鸡泽康氏世系的迁徙路线图为,72代康成自山西平阳迁直隶鸡泽,73代康仁美自鸡泽到南京赴任,其后转任山东屯军、兼理漕运,定居汶上,为汶上第1世始迁祖。
4.第71代康晔,元时就已由山西迁东平,教书育人成为东平大儒;假设72代康成是其子,何时迁回山西再迁山东?康文煜先生已论证71、72代不是父子关系。康晔也无必要存在于《周宗卫世家康氏志谱》世系之中。
5.康广海先生的《康姓人在汶上》文中,‘最具考证价值的一通老祖碑由于中间部分残缺不全而给考古工作带来了困难和不便,但仅从残存的底部碑文及碑冒文字记载来看,此碑应该是大明其间的族人们为上十几代先辈们遗传脉络、播迁状况及歌功颂德所立,仅残存的碑文正反面就有数百字。
此碑值得研究,说不定对解开康晔与汶上康氏关系之谜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