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姬姓,出自黄帝后裔不窋之子鞠陶,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纂》、《名贤氏族类稿》等记载,黄帝有个后裔名曰弃(后稷),是周朝的始祖。弃之子不窋有个儿子叫陶,传说他生下来时手上的掌纹很象古文“鞠”字,因此不窋便给这个儿子起名叫“鞠陶”。鞠陶后来成为了周族人的首领,在他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名字为姓氏者,称鞠氏、陶氏。
在鞠陶的后裔子孙中,鞠氏一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是为洛阳鞠氏,亦称成周鞠氏。该支鞠氏正确读音作jū(ㄐㄩ),今读作jú(ㄐㄩˊ)亦可。
源流二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八旗通志》记载:蒙古族乌讷虎沁氏,亦称兀纳嘎沁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满族、回 族引为姓氏者,满语拼音为Unehucin Hala。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回 族乌讷虎沁氏所冠汉姓即为鞠氏。
该支鞠氏正确读音作jū(ㄐㄩ),今读作jú(ㄐㄩˊ)亦可。
源流三
源于匈奴族,出自匈奴族契胡部尔朱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姓氏大观》、《魏书·官氏志》记载:契胡部尔朱氏,原为古匈奴族的一支,因居于尔朱川(今山西朱家川),故称尔朱氏,读音作ér jū(ㄦˊㄐㄩ)。
尔朱氏一族的代表人物为尔朱荣,公元493~530年,字天宝,北魏北秀容(朔州南)人,生于北魏孝文拓跋宏(元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在鲜卑族拓跋氏的早期历史上,尔朱氏即为拓跋氏部下的酋帅,随拓跋氏征伐。
北魏孝明时,尔朱荣从他父亲那里继承了散骑常侍、平北将军、秀容第一领民酋长等称号。在北魏后期政权中,尔朱荣因镇压各民族人民起义有功被朝廷重用,后发动了著名的“河阴之变”,加速了北魏政权分化瓦解。
之后,尔朱荣凭借自己掌握的强大军事力量,专横跋扈,根本就不把北魏孝庄放在眼里。
北魏孝庄虽然被迫授予他为“柱国大将军”,但在北魏永安三年(公元530年)农历9月使用计谋,诛杀了尔朱荣及其子尔朱菩提、尔朱天穆等。
在尔朱荣的后裔族人中,时为躲避追杀改为单字姓尔氏、鞠氏等,尔氏读音作ěr(ㄦˇ)。
源流四
出自战国末期燕国上大夫鞠武,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在战国晚期,燕易王有个儿子叫姬升,即王子升。姬升是燕易王的次夫人所生,因此虽然年长于弟弟姬哙,却属于非嫡出。在燕易王病逝后,姬升因与燕易王的长夫人所生的儿子姬哙争夺王位,结果惨遭失败,被迫躲避到了辽东东梁河(东梁河南岸),之后忿而弃姬姓而改鞠氏,称鞠升。“鞠”之一字,在古代义为“事败而好鞠之”,就是势败计穷无可奈何的意思。该支鞠氏族人就称姬升为“第一世鞠升公”,为河北鞠氏的真正鼻祖。后来到了先秦时期,有一位著名的燕国上大夫鞠武,是燕太子丹老师即太傅,他就是鞠升的曾孙。在先秦时期,有一段著名的“鞠武谏燕丹”的历史:就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中,秦国将军樊于期因“传檄讨秦王”失败而亡命到了燕国,由此引发了秦始皇对燕国的仇恨。据史籍《史记》中的记载:秦始皇嬴政之母赵姬在与吕不韦同居时就已身怀有孕,只是吕不韦和赵姬一起对子楚隐瞒了事情的真相。按司马迁的记载,秦始皇嬴政实际上应当是吕不韦的儿子。樊于期“传檄讨秦王”的原因便在于此。要说明的是,后来到了北宋末年,该支鞠氏族人中有山东黄县冶基人鞠俨的后代鞠杲在中进士第后不久,便上书弹劾奸相张惇,结果遭到残酷报复,被获罪夷族。当时许多鞠氏族人被迫改以同音的“曲”为氏以避其难,成为现代曲氏家族的重要来源。因此,在山东地区自宋朝以来就有“死鞠活曲,鞠曲一家”的传言,但在家谱上仍然记载为鞠氏。由此形成的曲氏族人一直到清朝雍正年间才得以复姓,有一些曲氏族人复为鞠氏,还有更多的曲氏族人却“依曲为沿”,就这么称曲氏至今。
该支鞠氏正确读音作qū(ㄑㄩ),今读作jú(ㄐㄩˊ)亦可。该支鞠氏、曲氏族人皆尊奉鞠升(姬升)、鞠武为得姓始祖。
源流五
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官吏鞠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鞠人,亦称“嶶人”、或“屩人”,是两周时期王室内侍之一,实际上就是专门在君王出入门闱之时,负责为君王开启门扉、掀起门帘的小吏。因上古时期门帘大多是竹子编制的,因此亦称“嶶人”或“屩人”,就是鞠着身子为君主进出门庭时掀竹帘子的侍从。后来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王室宫闱中皆有此类小吏,一如当今在大酒店、星级宾馆里为客人开启门扉的职业门童、门淑,只不过没有小费可拿。
在鞠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鞠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鞠氏正确读音作jú(ㄐㄩˊ)。
源流六
源于姬姓,出自西汉末期时期尚书令名叫麴谭,属于避难改姓又复姓为氏。汉哀帝执政时期,有一位尚书令名叫鞠谭,因“东平王瓠山立石”事件牵连而被贬“避难湟中”(今西宁湟中)。据史籍《汉书》、《元和姓纂》的记载,鞠谭是汉哀帝刘欣执政时期的尚书令。
汉哀帝建平三年(公元前3年),在东平王刘云的封地内,“瓠山中间,有大石转侧立,高九尺六寸,移原址一丈,远近传为异闻,哗动一时”。东平王以为那不是个好兆头,便在宫内仿瓠山形状造一土山,上立石像,插上黄草,以便随时祈祷。这件事被在京城做“待召”的两个喜欢无事生非的光禄大夫息夫躬、孙宠知道此事后,便借此“发生事端,以图封侯”,于是二人一起向汉哀帝上书说刘云“宫中立石,祗毁朝廷,欲求非望,行霍显之谋,荆轲之变”,并托中常侍把书信转交汉哀帝。其奏章中的那句“行霍显之谋,荆轲之变”深深刺痛了汉哀帝,于是下旨废刘云为庶人,其他参与人等一律处死。当时,尚书令鞠谭、廷尉梁相、仆射宗伯凤三人急忙联名上奏: “因未见确实,应委公卿复讯。”然而。正在气头上的汉哀帝立即下旨斥责这三位大臣为“不知嫉恶讨贼,意存观望,罪与相等”,遂一并削职为民。鞠谭和儿子鞠闭閟为避此大难,遂举家迁逃到凉州西平(西都,今青海西宁湟中),改姓为“麴”,这就是在《元和姓纂》中记载的“鞠麴同宗”的来源。改姓为麴氏以后的五百年时间里,鞠谭的后裔子孙在“天高皇帝远”的金城(今甘肃兰州)、西平(今青海西宁)一带地区得到大力发展,逐渐成为当地豪族,还在历史上出现了东汉末期袁绍的大将麴义、曹操的护羌校尉麴衍、晋朝大都督麴允等著名的战将,连北魏时期威震西域的高昌国王麴嘉都是鞠谭的裔孙。
该世系的鞠氏、麴氏族人自古便是一家人,绝不通婚。后又有麴氏族人在历朝历代的战乱中再复改姓氏为鞠氏者,是为辽西鞠氏、青海鞠氏。该支鞠氏正确读音作jū(ㄐㄩ),今读作jú(ㄐㄩˊ)亦可。
南北朝至隋唐间,鞠氏族人渐形成分布于黄河中下游诸省,并在今山东高密形成大的聚落。山西鞠氏族人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北、河南、北京、天津、东北三省等地。明朝中叶以后,鞠氏族人于我国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