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八十四位,人口约二十四万六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15%左右。
鞠陶之子孙于商王朝时期进入今陕西省境,随着其嫡传子孙建立周朝,鞠氏子孙渐进入今陕西西安一带。
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周平王继位后迁都雒邑(今河南洛阳),历史进入东周春秋时期,此后诸侯雄起,周王室大权旁落,而鞠氏子孙经时光荏苒,其贵族光环也不再闪耀,渐沦落为平民百姓,并为谋生和其他原因渐入今河南、河北等地。
战国时期,燕国大夫鞠武的后代都以鞠为姓氏。其迁徙过程基本为:蓟城(今北京)→辽东→汝南→西平(今河南西平)→东莱(今山东龙口),之后分为两个大支脉,一支由高密(今山东高密)→石岗(今江西南昌)→三都信义乡甘源鞠坊(今贵州三都)→吉安(今江西吉安)→进贤(今江西进贤)→九江(今江西九江)→四川→湖北→湖南→河南→江苏→滇黔→东北;另一支由黄县冶基(今山东黄县)→文登(今山东文登)→江苏→东北。
先秦时期,加之其他源流的鞠氏产生,鞠氏族人已分布于今山东、湖北等地。
鞠氏族人中第一位详细见诸史册之名人是鞠武,是太子丹的老师,以智者的形象名垂千古,也为鞠氏族人很早即进入今河北北部做了很好的注解。有资料表明,鞠陶所传之鞠氏一族于汉、魏时期繁衍于河南颍河与淮河之间地,其地古属汝南郡,是故后世鞠氏有以汝南为其郡望堂号的。
另一支鲁伯禽之后的鞠氏族人后世其主流繁盛于今山西夏县一带,后二者由于姓氏读音的不同而泾渭分明。
东汉时期,曾有鞠氏族人为了避难而改为其它姓氏,如“曲”、“燕”、“周”、“陶”等。
南北朝至隋唐间,鞠氏族人渐分布于黄河中下游诸省,并在今山东高密形成大的聚落,并且鞠氏有为避战乱而徙居于安徽、江苏、浙江、湖北、湖南等南部省份者。
宋、元之际,鞠氏族人在南部省份的分布区域愈广,福建、广东、四川等地均有鞠氏入迁。
明朝初期,刚刚诞生的明王朝为维护其封建统治,缓解“中原之急务”,于明洪武三年制定了移民屯田的复兴之策,开始了迁民戍边的非常之举,山西鞠氏族人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北、河南、北京、天津、东北三省等地。明朝中叶以后,鞠氏族人于祖国大西北也有分布。
清康乾年间及其以后,山东、河北等地之鞠氏族人伴随闯关东的风潮入迁东北三省,后又繁衍至内蒙之东北区。清道光年间以后,大上海崛起于长江三角洲,本来该地即有鞠氏居民,再加之江浙等地之鞠氏族人涌入,上海也成为鞠氏族人新的繁衍地。
历民国而今,伴随着各种自然的、非自然的移民运动,鞠氏族人在全国分布愈广。如今,鞠氏族人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山东等地为多。
2.分布:
今辽宁省的盘锦市、沈阳市,江苏省的如皋市、金坛市、泰兴市、苏州市、张家港市、淮安市,吉林省的长春市农安县、八面城、德惠县,贵州省的遵义市正安县,河南省的漯河市、邓州市,河北省的秦皇岛市,内蒙古,山东省的东阿市、文登县、潍坊市、诸城市、滕州市、青岛市、即墨市、文登县、龙口市、乐陵县、海阳县、五莲县,台湾省的台北市,四川省的乐山市、万源县、攀枝花市,江西省的九江市、南昌市、吉水县,重庆市的垫江县,安徽省的阜阳市,香港特别行政区,湖北省的麻城市,湖南省的武冈县,内蒙古自治区的赤峰市,黑龙江省的牡丹江市、哈尔滨市、大庆市肇州县,云南省的文山县等地,均有鞠氏族人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