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嵇姓网 > 嵇氏源流 嵇氏源流

嵇姓姓氏起源

时间:2021-2-03 来源:家谱馆嵇姓展区
嵇姓的得姓始祖为:季杼。

嵇姓是禹的后代。根据《元和姓纂》所记载,大约在4100年以前,夏禹死后,葬在会稽山,夏帝少康继位后,又将庶子季杼封在会稽,主持禹的祭祀,季杼的子孙称为会稽氏。到了西汉初年,会稽氏迁往谯郡的稽山,即现在的安徽省毫县,就以嵇山的“嵇”作为姓,称嵇氏。另一种说法,根据《文帝叙录》上的记载,稽康本姓奚,会稽人,由会稽迁谯郡铚县(今安徽省宿县西),取会稽的“稽”字上半部,去“日”加“山”为“嵇”,而称嵇氏。二则虽稍有出入,然嵇源于稽则一。故嵇氏后裔尊季杼为嵇姓的得姓始祖。

嵇姓起源主要有2个方面:

1、出自姒姓,稽姓所改。上古时候,会稽曾是大禹召集天下诸侯开会的地方,是当时一个重要的政治文化重地,大禹死后埋葬在会稽山,他的后代在会稽山上建立了宗庙。夏朝君主少康即位,将王子季抒封于会稽,称会稽氏,遂以稽为姓。到古代汉朝初年,会稽氏的后裔迁到礁郡的嵇山,便又改为嵇姓。此后,会稽氏的后裔就以“嵇”作为姓氏了。

2、出自北方少数民族所改。据《魏书·官氏志》上记载,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有复姓统稽氏、纥奚氏,迁徙定居中原后,改为汉姓嵇,遂成嵇氏。

  季杼  

夏杼,姒姓,夏后氏,又名季杼,杼。夏朝第七任君主,少康之子。在位十七年。

中文名: 夏杼  

别    名: 季杼、杼  

国    籍: 夏朝  

民    族: 汉族  

职    业: 夏代君主

  

人物介绍

夏杼,夏朝君主,生卒年不详。少康子,槐的父亲。名字另作杼、予、宁、伫、宇、相曼、舆或作季杼。《丗本.作篇》:杼作甲(甲兵之甲)。少康病死后继位。在位17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

予在位期间发明一种用兽皮做的甲,是中国战甲的创始。有了战甲之后,士兵战斗力大增,夏朝便积极对外扩张,夏朝国势也进入鼎盛期。

《竹书纪年》记载予初期的都城是原(今河南济源西北),后来迁都老丘(今河南开封陈留镇附近),另载东征后获得九尾狐。予统治时,夏朝进入鼎盛期。

杼精明干练,曾协助父亲少康攻灭寒氏势力,中兴夏朝。在位期间,决定完成少康的遗愿,攻打东夷。首攻东夷遭到了顽强的抵抗,杼的军队被东夷的长距离武器弓矢抵挡,遭受损失,无法前进。退回国都后,他发明用兽皮制做甲,兵士穿上后,能遮挡敌人的石刀、石箭的砍、射,战斗力大大增强。他同东夷族各部落继续争斗,一直攻到东海边,进一步扩大了夏朝的疆域,最后降服了东夷族。除了东夷,杼还消灭了海边三寿,打败了以狐为图腾的九只胞族,擒获了他们的首领。使东夷各族进一步融入华夏各族。他被夏朝人看成是能够继承大禹事业的一位名王。

史书记载

《史记·卷二·夏本纪第二》:帝少康崩,子帝予立。帝予崩,子帝槐立。[1]  

《帝王世纪》记载:“王宁,一号-予王,或曰公孙曼,能率禹之功,夏人报祭之。

《左传·哀公元年》:(少康)使女艾谍浇,使季杼诱豷,随灭过、戈,复禹之绩,祀夏配天,不失旧物。

《国语》:杼能帅禹者也,夏后氏报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