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毕姓网 > 毕氏源流 毕氏源流

毕氏姓源考证与明清两代登科录

时间:2021-1-31 来源:家谱馆毕姓展区

姓源考证

在我国数以千计的姓氏当中,最古老的是“姬”姓。姬姓的族人是黄帝的嫡系后裔,这个姓氏具有将近5000年的悠久历史。全世界华人都自称是“黄帝的子孙”或“炎黄(炎帝与黄帝)子孙”。在中华民族繁衍与发展的过程中,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但是黄帝的子孙很多,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他们分封在各地,多数以地名为姓氏。中国的宗法制度很注重长子嫡孙,也就是嫡系子孙,黄帝的嫡系后裔长期以来保持着“姬”姓,其他非嫡系子孙不再姓“姬”。据《说文》记载,起初黄帝居住在姬水,因而姓“姬”。

在远古时代,黄帝是轩辕氏部落的首领,他与炎帝都出自少典氏,这两个部落经过一场坂泉之战(坂泉在今河北涿鹿东南,又称涿鹿之战),炎帝败,合并为炎黄部落。于是中华民族自称“炎黄子孙”。接着,黄帝领导的炎黄部落打败了九黎族的首领蚩尤,统一了全国。

黄帝率领的炎黄部落都姓姬,他们是今天炎黄子孙的远祖,也是姬氏族人的远祖。后来,黄帝的家族越来越大,他的后裔陆续分封在各地,改为其它姓氏,构成中华民族的主流。黄帝嫡系子孙(长子、长孙)世世代代仍旧以姬姓相沿袭,直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父子,仍然继承着祖传的姬姓,建立了中国最长王朝——周朝,奠定了家庭及宗族之间伦常关系以及封建制度。中华民族姓氏的变动,以先秦时期较多,到了汉代各个姓氏已渐趋固定。

不过,根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记载,在唐朝开元年间,有一位世代居住在长安,官至水部郎中的姬居逊由于避讳唐明皇的名字,而改姓周(唐明皇即唐玄宗,姓李,名隆基。“姬”与“基”同音)。这一来,分散了姬氏家族的力量。在较早的南北朝时期,本来以周为姓的人,也有改姓姬的,根据《姓氏考略》记载:“梁(梁朝)周弘正,谄事王伟,避侯景讳改姓姬氏,周石珍亦改姓姬氏。”

和许多著名的姓氏一样,姬氏家族也很可能有其它民的血统加入。南北朝时,在北魏为桓、穆二帝效劳,征伐有功,官至信义将军,封为楼顿侯,后来归顺晋朝的姬澹,据说便是当时的鲜卑人。作为黄帝嫡系子孙的姬氏族人,在中华民族发展过中,以及创造华夏文明上贡献很大。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周公姬旦以及召公姬?#93;等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尤其是周公姬旦制定《周礼》,对缔造中华文明,提升中华民族的素质方面贡献很大。

毕姓的始祖,为周文王的第十五子毕公高。毕公高,是《书经》上列名的历史人物,他的兄弟武王在君临天下之后,把他封在毕国,以国为姓,是为毕姓的由来。周康王曾命他保卫东郊,因而作了《书经》上的那篇《毕命》,“康王命作册毕,分居里,成周郊,作毕命。”

当年的毕国,在今陕西省长安、咸阳两县之北,也就是渭水的南北岸。这个地方,又称为毕陌、毕塬或咸阳塬,在周朝初年,受王室十分重视,因为大名鼎鼎功在国家民族的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逝世以后,均葬在此地。在周代的870多年之间,周文王的这一支毕姓子孙,一直于世。毕公高春秋时代的后裔毕万,当了晋献公的大夫,被晋国封在魏,成了后世魏姓的始祖,而毕万后代魏文侯,后来“三家分晋”,与韩、赵两家瓜分了原来的晋国,自立为诸侯,且国势强盛,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由此可以看出当年始祖毕公高后裔的显赫情形。在春秋时改姓魏的毕姓后裔,仅仅是毕公高的众多子孙中的一支。其余的子孙,虽然以后也有改了他姓的,但其嫡系子孙仍然保留着原来的毕姓,并且历代相传,一直沿用到了3000多年以后的今天。

关于毕姓的姓源,历来有关姓氏的古籍,考证结果都一致。《姓氏考略》上说:“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以国为氏,望出河内、东平、太原”;《唐书.宰相世系表》则指出:“毕炕乃毕公高之后”;《万姓统谱》上也记载说:“《左传》有毕万,《晋语》有毕阳”。可以这样说,毕姓源于姬,始于毕地。发源于陕西的毕氏,后来主要繁衍于河南和山西境内黄河以北的一大片地方,到了汉代则有一支远远地迁徙到山东的东平郡,并且繁衍成为当地的望族,相国庄我始祖兴公正是由东平郡所辖的潍县迁来,这就证明相国庄毕氏一族为始祖毕公高之嫡系子孙。


明清两代毕氏登科录

毕亨 河南卫原籍山东单县,明景泰五年,三甲120名

毕亨 山东新城(民籍),明成化十一年,二甲68名

毕竟容 江西贵溪(军籍),明嘉靖十七年,二甲37名

毕竟夔 江西贵溪(民籍),明嘉靖二十年,二甲39名

毕亮 云南昆明,清咸丰十年,三甲37名

毕应辰 云南昆明,清道光三十年,二甲18名

毕谊 直隶沧州,清康熙五十七年,二甲31名

毕三才 江西贵溪(军籍),明万历十七年,三甲18名

毕玉 直隶大河卫(军籍),明天顺元年,三甲177名

毕至 湖北蕲水,清道光十五年,二甲17名

毕张 河南裕州(民籍),明正德十三年,三甲120名

毕廷拱 广东番禺(军籍),明正德六年,二甲86名

毕瑜 江西贵溪(军籍),明成化二年,二甲58名

毕秀 山东新城,清顺治十五年,三甲48名

毕鸾 直隶井陉(民籍),明正统七年,三甲43名

毕佐 周河南光山(军籍),明万历四十一年,三甲179名

毕生辉 山东莱芜(军籍),明天启二年,三甲183名

毕自肃 山东淄川(军籍),明万历四十四年,三甲240名

毕自严 山东淄川(军籍),明万历二十年,三甲21名

毕保骜 湖北蕲水,清咸丰十年,二甲49名

毕济川 江西贵溪(军籍),明弘治十五年,二甲42名

毕济时 江西贵溪(军籍),明正德六年,二甲40名

毕宿焘 山东文登,清乾隆四年,三甲82名

毕宗贤 南直隶武进(民籍),明成化二年,二甲24名

毕沅 江南镇洋,清乾隆二十五年,一甲一名(状元)

毕系 山西高平,清康熙五十二年,三甲102名

毕潇 山东平阴,清康熙五十一年,三甲35名

毕涟 山东平阴,清雍正二年,二甲19名

毕瀚昭 山东文登,清咸丰六年,三甲34名

毕道远 山东淄川,清道光二十一年,三甲47名

毕十臣 湖广蕲水(民籍),明崇祯十年,三甲124名

毕太昌 河南罗山,清光绪三十年,三甲25名

毕友宜 湖广蕲水,清康熙十八年,三甲97名

毕志璜 湖北蕲水,清乾隆十年,三甲12名

毕楷 江西贵溪,清道光三年,二甲101名

毕懋康 南直隶歙县(民籍),明万历二十六年,三甲5名

毕懋良 南直隶歙县(民籍),明万历二十三年,三甲56名

毕孝 河南卫(军籍)山东单县,明成化十四年,二甲26名

毕忠吉 山东益都,清顺治十五年,三甲7名

毕奉先 山东新城,清同治十年,三甲63名

毕贵 北平任丘,明洪武十八年,三甲169名

毕振姬 山西高平,清顺治三年,三甲122名

毕盛瓒 山东淄川,清顺治十八年,三甲111名

毕盛清 山东淄川,清顺治十八年,三甲236名

毕拱垣 河南罗山,清康熙十二年,三甲14名

毕拱辰 山东掖县,明万历四十四年,三甲230名

毕曰缇 山东益都,清雍正五年,三甲143名

毕昌 浙江仁和(民籍),明永乐十三年,二甲80名

毕昭 山东新城(民籍),明弘治十二年,二甲26名

毕用 辽东定辽前卫(官籍),明成化二年,二甲41名

(山东钜野)

毕镇 江南娄县,清乾隆三十一年,三甲130名

毕锵 南直隶石棣(民籍),明嘉靖二十三年,二甲85名

毕光尧 湖南善化,清嘉庆十九年,三甲92名

毕光荣 云南昆明,清道光二年,三甲56名

毕棠 直隶深泽,清咸丰十年,三甲50名

毕垣 广东番禺(军籍),明嘉靖十一年,三甲212名

毕思淳 直隶献县,清嘉庆十四年,恩赐同进士出身

毕氏明清两朝共考中进士五十六人,其中:状元一人为毕沅,

二甲十九人,三甲三十六人。恩赐进士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