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吉氏简史(14)
时间:2021-2-03 来源:家谱馆吉姓展区
第五部分
清代的中华吉氏
一、清代吉氏族人的迁徙情况
1、清初因“湖广填四川”而迁徙的吉氏族人
明末清初,由于战乱、瘟疫、天灾的接踵而至,四川境内人口锐减,全省只剩下9万多人,以致昔日的天府之国大片耕地荒芜,到处满目疮痍。清王朝为了解决四川劳动力和农业生产问题,于康熙三十三年下诏“招民填川、移民垦荒”,从湖广等十余省大举移民到四川定居,其中移民最多的是湖北、湖南两省,这就是历史上的“湖广填四川”。“湖广填四川”的时间持续了一百多年,入川人数有一百多万,其中湖北、湖南两省就占了一大半,而湖北又数麻城孝感的移民为最。现将因“湖广填四川”而迁徙的吉氏族人介绍如下:
(1)湖南安化→四川蓬溪、三台、遂宁、西充、南部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湖南安化从明公的裔孙吉显文(蓬溪吉氏始迁祖、冯翊吉氏第98世),率全家从湖广长沙府安化县东坪乡十三都三甲迁徙至四川蓬溪县葺山乡玉溪口青石坝小沟(今在重庆市潼南县境),后于雍正三年(1725)迁至潼川府三台县危月乡踏水桥横沟(今吉家沟)。显文公的后裔分居四川三台、遂宁、西充、南部等地,均奉显文公为入川始迁祖。
(2)湖北麻城孝感→四川丹棱
因“湖广填四川”,清代初年时,湖北麻城县孝感乡有吉氏族人迁徙至四川丹棱,其后裔形成丹棱吉氏。丹棱吉氏的吉凤鸣、吉凤燕兄弟二人“分派”,各自制定了“派序”,其中,凤鸣公一支的“派序”为“孝应凤登文,啟万永忠廷,国仕天朝锡,瑞明思召珍”;凤燕公一支的“派序”为“孝应凤登文,啟万永忠廷,国安今朝瑞,家祥听书声”。(吉桥提供资料)
(3)湖南→四川德阳
“湖广填四川”时,湖南有吉氏族人迁徙至四川德阳。(吉庆贵留言)
(4)江西赣南→四川
清乾隆八年(1743),朝廷征召湖广和江西百姓迁居四川,江西有中孚公后裔吉兆盛者,与其四个儿子吉在谟、吉在训、吉在谋、吉在诚一起,从赣南迁徙四川,兆盛公不幸途中病故,四个儿子则历经辛苦终于抵达四川。
(5)广东永安→贵州→四川安岳
中孚公后裔吉世炳原居住于广东惠州府永安县彭坊榕树凹,后迁贵州。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世炳公的四个儿子吉公碘、吉公璥、吉公嵘、吉公璁,从贵州迁徙至四川潼川府安岳县(今潼南县)同化乡太平场,后又发展到安岳玉皇庙瓦窑沟芋立业,子孙繁盛。
(6)贵州遵义→四川巴县、合州、定远、邻水
清康熙年间,贵州遵义明政公(冯翊吉氏第96世)的六个儿子均从遵义迁徙至四川各地。长子吉文斗迁四川巴县(今重庆市巴南区),次子吉文仲与三子吉文举同迁四川重庆府合州(今重庆市合川区),四子吉文焕与五子吉文耀同迁四川定远县(今重庆市垫江县),六子吉文鼎迁四川邻水县。
(7)贵州遵义→四川内江
四川内江天民公的后裔吉世显(冯翊吉氏第98世),明末时被张献忠部裹协到贵州遵义。清康熙二年(1663)时,世显公又从遵义返迁至四川内江。今四川内江吉氏奉世显公为一世祖。
2、清“康雍乾”及其后因“闯关东”而迁徙东北的吉氏族人
在清代“康雍乾”年间及其后,“冀鲁豫”等地有一些民众因“闯关东”而迁徙至东北,其中就有吉氏族人。现将一些相关情况简介如下:
山东省莱州府潍县西夏密庄的一些吉氏族人因“闯关东”而迁徙至辽宁,其后裔居住在辽宁铁岭的宋家泡和泉庄、大连的三十里铺、昌图的十八家子乡等地。吉健彪、吉东辉、吉宗兴等宗亲在网上留言时也说,祖籍为山东潍县,因“闯关东”而入辽的。
吉林大安市吉氏新修《吉氏支谱》中记载,大安吉氏族人的祖籍是山东潍坊昌邑,后因“闯关东”而迁徙至吉林大安,其后裔现已遍及东北三省,包括:吉林省的大安、长春、德惠、辽源、浑江(白山)、永吉,辽宁省的沈阳、锦州,黑龙江省的绥化、哈尔滨等地。
祖籍河北天津吉家村的吉氏族人,曾因“闯关东”而迁徙至辽宁沈阳。(jiyanga留言)
吉峰宗亲在网上留言说,其祖籍河南,祖上因逃荒而“闯关东”,先去的辽宁,后又到了黑龙江。可惜的是老家谱在逃荒的路上丢失了,现仍在继续寻找。
3、清代其他吉氏族人的迁徙
(1)清顺治年间的迁徙
清顺治年间(1644—1661),有吉氏族人迁徙至山东郯城,其定居地即称为“吉庄”。现吉庄有居民200多户、800多人。
(2)清康熙年间的迁徙
陕西洋县→贵州盘县
明末忠烈吉孔嘉(陕西洋县人)之事迹载入《明史》。孔嘉公的次子吉允迪(冯翊吉氏第94世)于清顺治六年(1649)中进士(3甲135名),官至云南屯田道、布政司参议,康熙四年(1665)任贵州学政。允迪公致仕后朝廷赐其一块封地,在贵州盘县北里(普安州军民府),遂于康熙末年迁家于封地中部的屯山(原名顾官屯)。允迪公之子吉贵台又迁居于屯山附近的老娃塘,其后裔形成盘县老娃塘吉氏,奉贵台公为一世祖。
(3)清乾隆年间的迁徙
广东永安→香山、广西岑溪(兴业、贵县)
清乾隆年间,广东永安(今紫金)山竹沥景明公之孙吉定周、吉开荣兄弟(冯翊吉氏第95世)均从山竹沥迁徙出去。定周(又名鼎周)公迁居广东香山(今中山)板芙镇深湾孖龙村,其后裔在中山落地生根,并发展至珠海、澳门等地和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开荣公迁居广西岑溪,后再迁兴业、贵县。
广东永安→广西贵县、桂平、玉林
清乾隆年间,中孚公的后裔、广东永安(今紫金)的吉绍扬、吉绍宽、吉绍聪兄弟,均迁广西贵县、桂平、玉林等地,木格、桥圩、沙子岭、通曹、班凤、古城等为其后裔的定居点。
江西宁都→万载、广信
清乾隆末年,江西宁都德绍公(冯翊吉氏第90世)的裔孙十三世祖吉斯良、吉斯连、吉斯能(冯翊吉氏第95世)等均迁离宁都。斯良、斯连二公迁居江西宜春地区的万载县,斯能公迁居江西广信府(今江西省上饶市贵溪以东信江流域地区)。
江苏镇江→安徽天长
清乾隆年间,江苏镇江福乾公的裔孙吉世禄(丹阳镇江支吉氏17世、冯翊吉氏第95世),自江苏丹徒迁居安徽天长,其后裔形成丹阳镇江支天长分支吉氏。
(4)清嘉道年间的迁徙
福建绥南→浙江江山
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福建绥南(今建宁)子通公(冯翊吉氏第85世)的裔孙十四世祖吉孟云(冯翊吉氏第96世),举家从绥南迁徙至浙江衢州府江山县西乡王庄坳头东塘乌(今江山市坛石镇鳌头村东塘坞)。其后裔形成江山鳌头塘坞吉氏,后有部分族人又从东塘坞迁至坛石镇占村。
山西→江苏南京
清道光年间,山西有吉氏族人迁徙到江苏南京,世居南京黑簪巷(6号),开设了“吉公兴”绸缎庄,其后裔吉干臣善织云锦。
(5)清咸同年间的迁徙
江苏镇江→苏北东台、兴化
清咸丰、同治年间,因清军与太平军在江苏镇江一带展开拉锯式的激战,镇江丹徒福乾公的裔孙吉森、吉棣、吉兆鳌等因避战乱,均从镇江迁徙苏北。吉森与吉棣兄弟二人,于咸丰三年(1853)举家迁徙至苏北东台,其后裔形成丹阳镇江支东台分支吉氏。兆鳌公则于咸丰年间迁徙苏北兴化,其后裔形成丹阳镇江支兴化分支吉氏。
广东长乐→博罗、龙川、惠州、海丰、湖南浏阳、四川、江西上犹、崇义、宜春、南康
据康犹湘余遂宜崇信联修冯翊堂《吉氏宗谱》记载,有中孚公的后裔吉茂(字符盛)居广东长乐(今五华),茂公为人好礼义,善诗赋,享年八十有三,奉诏授冠带,其子孙繁盛,人文蔚起。茂公生八子:祖、祐、祯、祥、福、禄、礽、祺,分成八支吉氏,因太平天国军之战而迁徙江西、广东、湖南(四川)各地。具体情况如下:
①祖公支主要居住在广东五华城内外;②祐公支迁湖南浏阳,后又有子孙迁四川;③祯公支后裔主要迁徙至江西上犹丫子口及崇义、宜春等地;④祥公支迁广东博罗柏圩布狗岭;⑤福公支未详考;⑥禄公支居广东五华山下,其后裔伸公迁至龙川天阳墟;⑦礽公支居广东五华桂子岭、塔岗下、火路岭,其后裔中有吉万成迁徙至江西上犹、吉万昌迁徙至江西南康赤土石子濑,万昌公之子吉逢兴又迁大塘下、吉逢庆迁枫树下、吉逢禧迁仙园里、稍江坝;⑧祺公支主要迁居广东惠州归善、海丰等地。现江西的吉氏族人主要居住在上饶、赣州、大余一带。
(6)清代末年的迁徙
福建绥南→南平
清代末年,福建绥南(今建宁)子通公的裔孙十七世祖吉政乞(冯翊吉氏第99世),从绥南迁徙至福建延平府南平县(今南平市)大王驿。
山东→安徽寿县
晚清时,有一支吉氏族人从山东迁徙至安徽寿县戴集,并取其居住地名“鲁户”。(吉大同留言)
综上所述,清代吉氏族人的迁徙面广而量大,迁徙的原因也比较复杂,由于我们收集到的资料有限,上述介绍只是一个大概,不全面之处还有待于进一步补充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