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吉姓网 > 吉氏源流 吉氏源流

丹桂堂吉氏源流

时间:2021-2-03 来源:家谱馆吉姓展区
中华吉氏历史悠久,其源流可总括为“根系黄帝,宗于吉甫,派演冯翊,传布九州”。由此而拟联曰:“黄帝子孙,清风世泽,越五千年,源远流长传四海;吉甫后裔,冯翊根基,衍百余世,叶茂花繁耀九州。”

按《国语》、《史记》记载,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有子(部族)二十五宗,共赐封了十二姓,其中就有姞姓。按《诗经》、《左传》记载,春秋时有姞姓南燕国,其开国君主伯鯈是黄帝的裔孙。按《新唐书》、《玉海》、《通志》记载,吉氏出自姞姓。由此可知,我们吉氏“根系黄帝”。

西周时有官居师尹的兮甲吉甫公(从楚风为兮氏,名甲,字吉甫),其封邑在楚地房陵(今湖北房县)。吉甫公于西周宣王五年(前823)时制作了青铜器“兮甲盘”,此盘宋代出土,盘上铭文中记载了他驱逐猃狁、安定成周的武功政绩。吉甫公还创作了《六月》、《嵩高》、《烝民》、《韩奕》、《江汉》、《都人士》等若干诗篇,均收录于我国古代诗歌总汇的《诗经》中。因此,古人赞吉甫公为“文武吉甫,万邦为宪”、“吉甫作诵,穆如清风”;今人则誉之为“中华诗祖”。

吉甫公的长子名瑄,字伯奇。伯奇公从房陵徙居冯翊(今陕西大荔一带)后,乃以其父之字“吉”为氏。随着伯奇公的子孙蕃衍,从而形成了冯翊吉氏,冯翊也成为汉唐时代的吉氏郡望。吉甫公的次子名球,字伯邽。伯邽公也以其父之官职“尹”为氏,其子孙蕃衍亦形成新的尹氏。正因如此,吉甫公在《诗经·小雅·都人士》中写下了“彼君子女,谓之尹吉,我不见兮,我心苑结”的诗句,道出了自家后人以尹和吉为氏的真实情况。如今,海内外吉氏族人均奉吉甫公为“吉氏共祖”,奉伯奇公为“冯翊吉氏开基祖”。由此可知,我们吉氏“宗于吉甫,派演冯翊”。

汉唐以来,冯翊吉氏代有闻人,并逐渐迁徙分流而“传布九州”。诸如:西汉时,有为民兴修水利的陕西汉中太守吉恪(冯翊人)。东汉时,有护卫汉室、反抗曹魏的太医令吉本(吉平)及其二子吉邈、吉穆(祖籍冯翊,迁居河南许昌)。三国时,有出任山西临汾令的吉茂(冯翊池阳人)。西晋时,有为国尽忠、为民尽德的御史中丞吉朗(冯翊莲勺人)。东晋时,有率兵抵抗前秦苻坚的魏兴太守、轻车将军吉挹(吉朗嫡孙)。南北朝时,有得方伯体著《秦纪》的四川益州刺史吉翰(冯翊池阳人);有著《异字同音》、《十五代略》的散骑常侍吉文甫(冯翊人);有梦鹿兆祥而清正廉洁的湖北武昌太守吉士瞻(冯翊莲勺人);有击鼓鸣冤救父的著名孝子吉翂(祖籍冯翊莲勺,世居湖北襄阳)等。大唐时,有官拜宰相且智诛恶吏来俊臣的吉顼(祖籍冯翊,世居河南洛阳);有誉为“大历十才”的吉中孚(祖籍冯翊,迁居江苏楚州、江西鄱阳等地);有誉为“香山九老”的吉皎[旼](祖籍冯翊,晚年居河南洛阳香山)等。北宋时,有著名的吉氏“四进士”,其中进士吉甫居山西绛州,进士吉观国、吉康国兄弟居河南澹州通利军,进士吉与忠居山东兖州(靖康南渡后迁居浙江杭州);有在河南汤阴参加“岳家军”的著名抗金将领吉倩(吉青)等。

到了北宋末年,山西汾州(今汾阳、介休、平遥、孝义、灵石一带)已成为吉氏郡望,我们丹桂堂吉氏的远祖就居住在这里。靖康年(1126)北宋灭亡后,汾晋(山西汾州)沦为女真族金人的统治区;到了南宋晚期,这里又被蒙古大军占领。屡遭金人蹂躏和摧残的汾晋吉氏族人,实不甘心再忍受蒙古铁骑的践踏,故而一心向往江南南宋的汉人统治区。南宋景炎年间(1276-1277),汾晋有吉氏三兄弟(吉福一、吉福乾、吉福启)终于铤而走险,毅然南渡而迁徙江南,从而展开了汾晋福门吉氏的序幕。

汾晋福门吉氏三兄弟迁徙江南后离散,老大福一公居丹阳,老二福乾公居丹徒,老三福启公则居于苏州。随着三兄弟子孙的蕃衍,逐渐形成汾晋福门丹阳、丹徒和苏州三支吉氏,福一、福乾、福启三公就成了“汾晋福门吉氏三始祖”。

丹阳吉氏于明正德十二年(1517)首修了家乘,丹徒吉氏亦于清康熙初年(1662)编纂出支谱稿。到了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丹阳吉氏四修家乘时,丹徒与丹阳吉氏联宗合谱,统称“云阳吉氏”,丹徒吉氏成为云阳吉氏的镇江支。至于苏州福启公的后人,在乾隆五十四年(1789)云阳吉氏五修家乘时,还认为“苏州后人不可考”。实际上,福启公的曾孙福四公(德贵)已于明洪武初年(1368)自苏州阊门迁徙至苏北扬州府宝应县(安宜),登籍黄塍沟之东郊。随着福四公子孙的蕃衍而形成了宝应吉氏,宝应吉氏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纂修了家乘。

福乾公登籍江南丹徒后,成为汾晋福门丹徒吉氏一世祖。福乾公的子孙后代昌盛,从而形成了“丹桂堂吉氏”,到1883年(清光绪九年癸未)八修家乘时已蕃衍至23世,到这次2012年(壬辰)十修家乘时又蕃衍至27世。

到了清代中晚期,因避战乱或动乱,丹桂堂吉氏族人分别从江南的丹徒迁徙到江北的天长、东台、兴化等地去了。其中:清乾隆年间,丹桂堂吉氏16世祖顺谦公携子世禄举家迁徙安徽天长,从而形成“丹桂堂吉氏天长支”。清嘉庆年间,丹桂堂吉氏19世祖鹤翔公携子裕林举家迁徙苏北东台;到了咸丰年间,丹桂堂吉氏20世祖吉森、吉棣、吉槐、吉楷兄弟和21世祖吉煜、吉烺兄弟亦携子举家迁徙东台,从而形成“丹桂堂吉氏东台支”。清咸丰年间,丹桂堂吉氏20世祖兆鳌公携子顺龄举家迁徙苏北兴化,从而形成“丹桂堂吉氏兴化支”。

到了清同治年间,丹桂堂吉氏天长支21世祖庆和公携其四个儿子举家从天长迁徙到苏北金湖,从而形成“丹桂堂吉氏金湖支”。如今庆和公的后人已与天长支族人连接上了宗谱世系,天长与金湖两地的丹桂堂吉氏族人年年都有聚会。到了民国年间,丹桂堂吉氏东台支24世祖传礼、敦诗、敦豫、传履、传祺堂兄弟五人,因谋生而离别东台,分别迁居于四川夹江、辽宁大连、北京和山东青岛等地,如今他们的后人仍与留居在东台的族人保持着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