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贾姓网 > 贾氏源流 贾氏源流

东大云疃村贾氏世系

时间:2021-2-02 来源:家谱馆贾姓展区
甲坟:固里五甲零四(明代里甲制度下的家族代号)

         世系

金泰和年间(1201---1209年)显祖公迁居大云疃,现已繁衍三十三代,八百余年。

甲坟:固里五甲零四

始祖 贾显祖

二世达

三世光义

四世益

五世大平

六世典

七世恩泽

八世谦

九世传玺

十世绍

十一世殿元

十二世贵 (1550年建,徐家堡门头石碑有记录)

十三世敬宗

十四世震

十五世继兴

十六世构

十七世时泰 (蔚州志有记录:康熙壬子年(1654年)贾时泰出任陕西谓南知县)

十八世瑚 (蔚州志有记录:顺治甲午(1672年)贾瑚出任金坛县知县)

十九世克强

二十世炽

二十一世基博

二十二世培

二十三世延宇

二十四世锦

二十五世子品 (1849年,贾子品上过布施,郑家庄峰山寺布施碑有记录)

二十六世洵

二十七世文枢、文慧、文银

二十八世满、真

二十九世鸿德、鸿忠、鸿荣

三十世荣,富,巨,明,峰

三十一世智君,智权,智玮

排行字:明光正大,学文示本;鸿德昌盛,智慧超群链接

       千年古村 蔚县东大云疃村

        东大云疃村位于蔚县城东南10公里处,坐落在大南山脚下。从县城向东下公路经石家庄,小固城,西大云疃向东1公里就到了。张石高速从村东经过,正北7.5公里是代王城。现在隶属于南杨庄乡。

         建村于金大定(1161--1189)年间,因村北大云寺的名,有先有大云寺,后有大云疃之说。(关于大云寺的建设年代,有资料这样介绍:大云寺始建唐代,公元690年,武则天借《大云经》中“弥勒下生作女王,威伏天下”等语,改唐为周,做了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女皇帝,嗣后,诏两京各州修大云寺,诵《大云经》,宣扬“君权天授”。诏令即出,全国各地纷纷修建大云寺。)

         后东西分村,居东故名东大云疃。  

         村地势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较为平整。村中有三堡两庄,依次为东(大云)堡、营(梁家)堡、学(徐家)堡、南庄、北庄。 村中最早居住的是贾、徐、周、李姓,后来陆续迁来张、杨、庞、范、逯、苏、孙、郭、杭、刘、李、马、梁、庄、高、司等二十多个姓氏。现在村中居住近2000人,500多户。

         在东南部的高坡之上,建有东堡。夯土堡墙,石砖堡门。堡墙基本完好,东,西有小部分残缺。据说建堡时间大概在明洪武年间。堡门口路边东有大水坑,雨时水,无雨时涸。堡门位于正北,砖拱旋门,却多了一个转门,做东朝西,门前原有砖照壁,堡门外左右原来分别为阎王殿和观音殿,进转门,左边有坐北朝南的真武庙,正对堡门和南北大街。堡门上的匾额上书大明国大云堡永安门,嘉靖十七年(1538)建堡。正南土丘上原有观音庙,旁边有戏楼。南北大街两侧依次有龙王庙和五道庙。堡中的民居多为土房,院落错落不齐。现在有少量人居住,约五六十人。现有水井两眼,庙两座,五道庙为一间,真武庙为三间。多年失修历经沧桑,塑像无存,有部分壁画,现在为村民所用,堆放干草。最早居住的是贾姓人,后陆续迁来庞、苏、杜、范等姓人。

         东堡的对门是北庄,只不过中间隔着两座影壁。北庄位于东堡的西北,大门口匾额上刻着吉星庄三个大字,附署民国丙子(1936)年创建。庄门大门还在,原来旁边有一戏楼,后打了一井就成一井棚了。北庄正南是南庄,南庄的大门和北庄大门所处的位置是相同的,都是坐西朝东。南庄分前街和后街,有几所砖瓦的古四合院。现存观音殿和三官庙,为背靠背式建筑,院内有古松一株。

         营堡(亦名梁家堡)位于村北,面貌几乎全失,只有东,北有部分堡墙,堡门开在西,原有关帝庙(老爷庙),现在为村中小学所在地。

徐家堡,位于村西,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建堡,因为是堡中居住的都为徐家人,故名。建堡于明嘉靖20年,堡门开在北,堡墙较完整。  

村东原有一土丘,建有三合庙,山脚下有圆觉寺,建国前在**时期被日军烧毁,三合庙东建有龙王寺,当地称龙玛堂文革时期全部被拆除。  

         刚才提到的大云寺,在村北一条东西走向的沙河的北部,原来是东、西大云疃共有的一所寺庙,当时香火很旺,据村中老者描述在山门两边有哼哈二将,门前有石狮,面对一乐楼。天王殿(过厅)大雄宝殿等还有部分配殿。东西建有奶奶庙和五谷神庙,在当时是一所相当规模的寺院。每年三月初八赶奶奶庙会好不热闹。可惜文革时期破四旧,把整个寺院都拆了,只剩下山门前的两只孤独石狮半截还埋在土里。前些年石狮也被偷了,现在寺院的遗址以成为耕地。在村里的某些角落那看到以前几次重修的石碑,有的修桥用了,有的被村民私自用了。

         贾时泰 字步宅,山西蔚州人(今河北蔚县东大云疃村人),清顺治甲午(1654)科举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以举人任渭南知县。性格温厚,态度和蔼。到任就召集年高有望的乡绅聚会。当时,正遇新生入学,按旧例,乡绅聚会,经费由入学新生凑钱。时泰公笑道:“父兄们是送子弟上学的,他们哪里有钱呢?”为此,不但不让学生出钱,还给每人发一件衫子,作为奖励。每到月初和月中,他总要向人们讲解乡约、律令。对待公差人员,宽厚而不放纵,所以那些人也不敢胡作非为。公余闲居,身着布袍,跟庶民一样。日常饭菜,不过一素。

         贾瑚,贾时泰之子,康熙壬子科拔贡由教习任金檀县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