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贾姓网 > 贾氏源流 贾氏源流

海宁--洛阳贾氏后裔

时间:2021-2-02 来源:家谱馆贾姓展区
海宁--洛阳贾氏后裔

         南宋•高宗绍兴年间。靖康耻,犹未雪。杭州却自管自,风暖水软。一路遑恐,逃到杭州的河南人,已经安居乐业。他们如蜂蝶般追逐每一处红尘滚滚的热闹、每一处花团锦簇的繁华。当然,他们有时也会谈起家乡,或者午夜梦回那座丢失在万里河山之外、二十年时光尽头的大城——东京汴梁。比如贾氏。

贾氏在海宁的故事,比南宋在杭州的故事上演的稍晚一些,且一上场就很有戏剧效果很有故事色彩。贾氏在海宁的祖先,宋朝时官至国子监司业。靖康间,扈从南来。因上书忤当国权臣,将迫害之,遂避奔盐官,依于长平里巨姓林氏,家于潘浦,三传皆迷本姓。当年这位国子监里的贾司业,想来是个热血汉子,他用怎样的文字伤了自己,我们无从知晓了。

         人的生命是一场传奇的旅程,由人构成的家族的生命也然。贾氏在南宋京畿左辅的盐官,深谙小不忍则乱大谋的精义,隐姓埋名,苟延性命,多少次饱含酸泪仰望星空,也只有贾氏老祖宗自己知道了。从留存的文字记载看,长平里林氏,并没有嫌鄙落难的贾氏,相反,还把本门的女子许配给了贾氏。贾氏与林氏的联姻,几乎贯穿了贾氏的家族史。

        绿水长流,青山依旧,若干年后,贾氏竟然实现了华丽转身,成了浙西响当当的望族了。贾氏望族的称谓,也不是自个儿说说就算的。

        展读现存的海宁《贾氏家乘》世系图表,感觉贾氏子孙如江河流淌,姿肆蔓延,一个个名字代表一个个生命,构成蓬蓬勃勃的家族生态林。古代贵族子弟的通例:婴儿出生三个月后,要择吉日剪一次头发,并由其父命名;男孩长到二十岁,女孩长到十五岁,则要举行冠礼或笄礼,由嘉宾取字。有名,意味着降生;有字,意味着成人。此外,还有一系列的权利和义务。但只有贵胄子弟才有,平民子弟是没有的。此外,有了字,就有了尊称,这也是平民子弟没有的。而贾氏世系中的贾氏子弟,大都有名有字有号。

         海宁的地方文献,也可佐证贾氏是名副其实的望族。沈廷芳为乾隆版《海宁查氏族谱》作序时称:“海宁望族,在宋有赵、张;在元有贾、马、应、朱;自明以来,有祝氏、许氏、董氏、陈氏、林氏、沈氏,门材日盛,又无如查氏。”沈廷芳是把贾氏列为元朝海宁第一家的。清代徐啸秋在《海上旧闻》中称“吾邑人物,至明中叶而始盛,明以前尚寥寥若晨星。晋以前并无传者。晋、唐之间,干宝、顾况以文学著;而褚尚书宏度南郊之谏,谔谔不阿,诚高出姚宋诸人上;睢阳大节更与日月争光,颇为梓乡增色。六朝仅顾欢、戚衮、顾越见于《南史》,馀无闻焉。迤南宋为京畿左辅,人才幅凑,较前稍盛,然亦止张、施数公卓然史乘而已。终元之世,更少闻人,唯黄冈二贾,尚称显著……”。这黄冈二贾,即是贾姓国子监司业在海宁的后世子孙。

         海宁的考古成果是个旁证。贾氏先人见证了棉花在海宁盛开,棉布在海宁流行。宋末元初,棉花生产传至江南。元朝鼓励民间种植经济作物,还颁印了《农桑辑要》,使蚕桑和棉花生产迅速发展。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7年),元世祖刚统一江南,就设置浙东、江东木棉提举司,“责民岁输木棉十万匹”,元贞二年(1296年),又定征江南夏税之制,秋税止命输租,夏税则输以木棉、布绢等物。大量的征输棉布,证明宋末元初浙江的棉花生产,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我国出土的棉织品,明代以后的较多。明代以前的,除了新疆,其他地区极少发现。1978年,在袁花龙联村发现的元代贾椿墓中却有一块完好的白色棉布。贾椿是海宁黄冈贾氏先人,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生,至正十年(1350年)卒。与贾氏谱系中的五十二世同期。生前为处士。出土的这块棉布是裹身用的,长一百十二厘米,宽六十二厘米,每平方米用经十二、纬六棉纱织成,织造精细,韧性强,无霉点。同时出土的,还有麻布。现藏海宁市博物馆。江南多雨,一块棉布能历六百余年而保存完好,说明贾椿的墓室营造不是一般的考究。墓室设计考究与棺椁用料优质,总是比较富贵的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