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贾姓网 > 贾氏源流 贾氏源流

河北南皮贾氏-----唐宰相贾耽后裔

时间:2021-2-02 来源:家谱馆贾姓展区
河北南皮贾氏-----唐宰相贾耽后裔  

时间:2014-07-18 13:31 | 来源:未知 | 作者:admin  

贾耽

(730一805),唐大臣、宰相,地理学家。

字敦诗。南皮人。天宝中举明经。为汾州刺史,治凡七年,政有异绩。召授鸿胪卿,兼左右威远营使。俄为山南道节度使。建中三年,进工部尚书。贞元九年,以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魏国公。顺宗立,进检校司空、左仆射(即宰相)。器度恢宏,不喜臧否人物,为相十三年,虽安危大事,无所发明,而检身厉行,是其所长。嗜观书,尤悉地理。曾主持各族往来朝贡,熟知边疆山川风水,勤于搜集有关资料。著有《海内华夷图》,《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40卷,《陇右山南图》6卷、《贞元十道录》4卷、《皇华四达记》10卷,《吐蕃黄河录》4卷、《三代地理志》6卷、《地理论》6卷、《唐七圣历》1卷、《备急单方》1卷、《医牛经》1卷,《地图》10卷 。

贾耽家系

详见于郑余庆“左仆射贾耽神道碑”、《新唐书》卷75下《宰相世系表》。其出身于仕宦世家,先祖是长乐(今河南安阳市东)人。七代祖贾宪,字元楷,后周秘书监,因避葛荣之乱,迁居浮阳,隋开皇中改浮阳为清池(今河北沧县)。曾祖贾远则,德州长河尉。祖父贾知义,沁州沁源(今山西沁源)主簿,赠扬州大都督。父贾炎之(《新唐书.宰相世系》为贾元琰,南皮县志等几个地方误为贾琰),沁水(今山西沁水)丞,燕居不仕,以子耽职赠尚书仆射。贾耽长子贾畴,仕太常寺协律郎,早逝。次子贾疄,仕太子议郎。三子蹂,仕京兆府参军。

贾耽曾祖贾远则有兄弟四人,贾远则为仲子,其四弟贾季邻为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乙亥科状元,该科进士及第二十七人,同榜有李颀、萧颖士等,考官为考功员外郎孙逖。贾季邻也是沧州历史上的第一个文状元。贾季邻曾做过长安主簿。许多资料上将贾季邻与一个叫贾至的混为一谈。

清人徐松《登科记考》(《下称《记考》)即将贾季邻误为贾至。《记考》卷八云:“开元二十三年……进士二十七人:贾至,状元。”注曰:“李华《三贤论》:‘长乐贾至幼邻,名重当时。’”紧接着贾至的是李颀,下注曰:“《唐才子传》:‘李颀,东川人,开元二十三年贾幼邻榜进士及第,调新乡县尉。’”《史话》、沪《录》、沈《录》皆沿误。

查《校注》及周本淳《唐才子传校正》(下称《校正》)、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下称《校笺》),3本书的卷二《李颀》条正文皆为:李颀,东川人,开元二十三年贾季邻榜进士及第……

《校笺》、《校注》还都作了辨析,指出开元二十三年状元为贾季邻,而非贾至,《记考》乃误引原文。傅先生在《唐代诗人丛考》第175页亦有如下辩证:

又《唐才子传》卷二李颀小传:“开元二十三年贾季邻榜进士及第。”徐松《登科记考》卷八即据此定贾至为开元二十三年状元。但《唐才子传》所载为“贾季邻”,徐松却改为“贾幼邻”,而又以幼邻为贾至。据前引《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贾氏,所载有贾季邻,长安主簿,其兄季良,奉天尉。其父名玄暐 ,其时代也在玄宗时。徐松未查《新表》,而遽以贾季邻为贾幼邻,于是定贾至为开元二十三年状元,并在卷九天宝十载明经科贾至名下说:“按,贾至已于开元二十三年进士及第,此以进士又应明经也。”可谓失考之甚。

其实,据新、旧《唐书》及其它有关记载,贾至并非进士出身,而是明经出身。唐人重进士而轻明经,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出《唐摭言》)之说,贾至怎么会在考上了进士16年后再去参加明经考试呢?

据《新表》,贾季邻为贾谊之裔,乃德宗朝宰相贾耽的曾祖辈,世居浮阳,曾官长安主簿。有二子:苕、嶷。

贾季邻侄孙贾稜(750—815),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壬申科状元及第。考官为兵部侍郎陆贽。同榜欧阳詹名列第二、韩愈为第三,还有崔群、庾承宣、王涯、冯宿、李观、李绛等,皆一时才俊,时称龙虎榜。官至大理评事。喜诗文。《全唐文》存其《明水赋》一篇,《全唐诗》存其《御沟新柳诗》一首。

沧州晚报记者祁凌霄曾著文《河北发现唐代宰相贾耽族谱》,谓:“一本民国九年修撰的唐朝宰相、地理学家贾耽族谱日前现身河北省南皮县。书中录有《贾耽传》,唐朝中书侍郎权德兴写的《耽公墓铭》,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写的《耽公东都留守制》,王安石题《魏公耽遗像》以及李题《赠黄中公神童及第》等文字,对研究沧州历史及贾氏渊源具有重要意义。《南皮县贾氏祖谱》是在南皮县潞灌乡凤翔村72岁的村民贾国晏家发现的。贾耽系南皮贾氏三世祖,曾与王安石同朝为官的礼部尚书贾黄中系十世祖,贾国晏系贾氏41世。《南皮县贾氏祖谱》两本,线装,小楷毛笔书写。书中记载了南皮贾氏始祖贾知在扬州任大都督,后迁居南皮贾家屯;三世祖贾耽的生平简介;十世贾黄中与王安石同朝为官的历史等。十世后分5门,散居渤海周边各县。”

从此文看,《南皮县贾氏祖谱》将南皮贾氏始祖定义为贾知(贾知义之误),光绪版《南皮县志》、民国《南皮县志》记载的最早的贾氏人物也是贾知义。对照“左仆射贾耽神道碑”、《新唐书》卷75下宰相谱系看,如果按贾耽七代祖贾元楷迁居浮阳为贾氏一世祖,则贾耽为浮阳贾氏七世。据我所知过去南皮的王寺、潞灌等很多地方在民国中期以前归沧县管辖,如果南皮县潞灌乡凤翔村属当时浮阳、清池即今沧县管辖,那么说贾耽为南皮贾氏三世祖就应当是不对的。如果是贾耽祖父贾知义后来迁居南皮,南皮贾氏将他奉为一世祖就跟这个《南皮县贾氏祖谱》一致了。按贾耽为南皮贾氏三世祖,贾黄中应为七世祖,祁凌霄这篇文章谓贾黄中为十世祖应当是弄错了。另外,现在的沧州辖区多为明初移民,燕王扫北时,沧州这一块地方的居民或被屠戮,或逃奔他乡,南皮贾氏当时没有跑掉吗?这个《南皮县贾氏祖谱》笔者尚未见过,妄自猜测一下罢了。

贾耽之曾孙贾玭pin,字仲宝。登天福三年进士。宋初为刑部郎中,终水部员外郎、知浚仪县事。严毅,善教子。士大夫子弟来谒者,必谆谆诲诱之。初通判镇州,葬乡里群众之未葬者十五,丧、孤、贫不能自给者,咸教诲婚嫁之。

贾玭之子、贾耽之玄孙贾黄中(94l一996),宋大臣、史学家。字娲民。南皮人。幼聪悟,每日清晨,父命正立,展书卷令其读,称“等身书”。五岁能诵读,六岁举童子科,七岁能属文,能触类赋咏。父尝令蔬食,说:“俟事业成就,乃食肉”。十五岁(后周显德三年(956)丙辰科)举进士第三人(探花)。授校书郎,集贤校理,著作佐朗,直史馆。后曾任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史馆修撰等职。处事端谨,能守家法,孝敬老人,廉白无私。多知台阁故实,谈论亹癖,听者忘倦焉。著有《文集》30卷、《神医普救方》100卷。

贾黄中为一代神童,成语“著作等身”即是由贾黄中儿时诵读“等身书”发展而来。贾黄中也是一代廉吏,太平兴国二年(977),他知升州(今江苏省南京市),为政简易,治理有序。一天,他在行府署中办公,发现一间屋子锁得很紧,便令人打开屋门,竟发现有数十箱金银财宝,大约价值数百万两银子!原来,这是前朝李氏宫中留下的财物。巨额财富面前,他毫不动心,将这些财物全部上交给宋帝。皇帝十分感动,奖励了他三十万钱。

贾黄中有四子。子守谦,雍熙二年进士;守正,献文召试,赐进士第,后为虞部员外郎;守约,国子博士;守文,殿中丞;守讷,右赞善大夫。

附录

一、《赠贾黄中神童及第》诗

李昉(宋代著名学者)

七岁神童古所难,贾家门户有衣冠。

十人科第排头上,五部经书诵舌端。

见榜不知名字贵,登筵未识管弦欢。

从今稳上青云去,万里谁能测羽翰。

二、贾黄中诗词

伏睹禁林盛事谨赋一章

璇题飞白御毫新,三体琼章妙入神。

特赐禁林为盛事,只缘明主重名臣。

青编辉映轻前古,丹地深严隔世尘。

金箓祯祥非是宝,玉堂名号眩方贞。

恩荣谁比烟霄客,文彩长悬日月轮。

为报鳌宫主人道,蓬莱全胜昔时春。

桂林还珠洞

赫赫威声震百蛮,昔携筐筥溷谷山。

无人为起文渊问,端的珠还薏苡还。   

送新知永州潘宫赞若冲赴任

鸳鹭行中已著名,颁条暂慰远民情。

道途行去乘轺贵,乡里过时昼锦荣。

铃乘积晓江月满,戟枝寒照雪峰明。

知君游刃多余暇,莫忘新诗寄凤城。

题华林书院  

旌阳旧山曲,书室构山前。

景物尘埃外,轩窗树石边。

宁惟集儒业,兼恐混神仟。

百行家门最,宜当世有贤。

吟贻宣义大师英上人

金仙子便是师师,高道宁容世网羁。

浩浩心田龙可扰,飘飘行止鹤应知。

尘机摆落超三界,古篆沉研冠一时。

莫怪伊余苦珍重,白莲花社有心期。

  

三、贾稜《御沟新柳诗》

御苑阳和早,章沟柳色新。

托根偏近日,布叶乍迎春。  

秀质方含翠;清阴欲庇人。   

轻烟度斜景,多露滴行尘。   

袅袅堪离赠,依依独望频。   

王孙如可赏,攀折在芳辰。   

(据清·徐松《登科记考》卷十三,清道光十八年刊本。)

附录2:

贾季邻:为贾谊后裔。其父贾玄暐未仕;兄贾季良官至奉天尉(宋·欧阳修、宋祁撰《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二十五史本],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版)。  

贾稜:祖父贾季良官至奉天尉;叔祖贾季邻为状元、长安主簿;父贾岌未仕(同上)。  

贾餗:为贾谊后裔。父贾宁未仕;兄贾竦为书法家,官至著作郎(同上)

贾纬,为当时著名历史学家,他是贾耽的后代,五代时获鹿人 。长于史学,曾任获鹿参军、邑宰。后唐明宗天成年间任赵州军事判官,不久迁为石邑令。后任史馆修撰,曾参与《旧唐书》、《后汉高帝实录》、《唐年补录》、五代汉高祖实录》、《少帝实录》《备史》等。

贾昌朝(公元998年~1065年),字子明,是贾纬的从曾孙,乃学者世家,北宋获鹿人(今属河南),进士。著有《奏议文集》122卷。《春秋要认》10卷,《春秋节解》80卷,《国朝时令集》12卷,《太常新礼》40卷,《群经音辩》7卷等。有文集三十卷,不传。事见宋王珪《华阳集》卷五六《贾昌朝墓志铭》,《宋史》卷二八五有传。死后皇帝亲笔为其书写墓碑“大儒元老”。 他的《群经音辩》今天还有不少学者研究。

贾昌衡,北宋获鹿人。贾昌朝的弟弟。进士,曾任辛州路转运判官、淮南刑狱、广东转运史、两浙路转运使、户部副使、后升为右谏议大夫等。

贾炎,贾昌朝侄子。字长卿,贾昌朝从子,真定获鹿人。以昌朝荫,更历筦库,积迁至工部侍郎。政和中,以显谟阁待制知应天府,徙郓州、永兴。初,陕西行铁钱久,币益轻。蔡京设法尽敛之,更铸夹锡钱,币稍重。京去相,转运使李譓、陈敦复见所敛已多,遽请罢铸。铁钱既复行,其轻加初,自关以西皆罢市,民不聊生。炎独一切弛禁,听从其便。

其后,宣徽使童贯又以两者重轻相形,遂尽废夹锡不得用,民益以为苦。炎徙知延安,因表言:“钱法屡变,人心愈惑。今人以为利者,臣见其害;以为是者,臣见其非。中产之家,不过畜夹锡钱一二万,既弃不用,则惟有守钱而死耳。边氓生理萧条,官又一再变法,鄜延去敌迫近,民殊不安。民不安则边不可守,愿得内郡以养母。”乃命为颍州,未行,复留。又与贯制疆事不合,贯沮之,改河阳,又改邓州。加直学士、知永兴。入对,留为工部侍郎。贯签书枢密院河西、北两房,侍从邀炎俱往贺,炎曰:“故事无签书两房者,彼非执政,何贺为?”会以疾卒,年五十八。赠银青光禄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