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我云阳县贾氏族人第一部家谱由贾维祥(号瑞山)主持编修。他在《源流总序》里说:“故洪都兮再新昌,刘基更兮到汉阳,洪武衰兮入蜀荒。”
从这首歌谣叙述的迁徙路线判断,我云阳县贾氏族人至少在元朝时居住、生存、繁衍在现在的江西省南昌市,古时的南昌叫“洪都”。为何由南昌市迁徙到瑞州府“新昌”(即现在的江西省宜丰县,离南昌市较近,属于山区)?笔者推测,可能是元朝末年为躲避战乱而迁徙的。据历史记载,当时南昌市的战争很严重。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章推翻元朝后,大举移民,所谓“江西填湖广。”因为战乱,湖广人丁死亡或逃走很多。于公元1369年(洪武2年),我贾氏族人由江西新昌迁徙到“汉阳府”(即现在的湖北省武汉市汉阳镇)。大约在公元1399年(即洪武末年),先祖贾义著由汉阳迁徙到四川省巙州府云阳县之南土门院庄到1822年,即清朝时期贾维祥编修第一部家谱和建立盘石镇古桑贾家祠堂时,已经在这个地方居住、生存、繁衍了423年。人丁兴旺,分布在“院庄支遥各甲所属二墱场、马槽沟、贾家湾等处。”明末动乱之后的贾姓始祖之一贾伦就埋葬在院庄上甲松林堡;另一始祖贾奉埋葬在红椿沟。
明朝末年,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领袖发动推翻明朝统治的起义,张献忠由湖北省经长江三峡巫山县大昌镇攻入四川。此后,战火纷纷数十年。贾维祥写道:“崇祯七年,流寇入川,自大宁由北道据成都,吾乡摇动二三十年。荒旱频仍十四五六年。土寇蝇集,蹂躏杀戮之惨实不堪闻。此誌所谓百里无烟,且人相食也。吾族人众,存者不过百之二三。”
这次战乱不仅导致我云阳贾氏家族遭受沉重灾难,同时发生了一次极大的骨肉亲人离散。据老谱记载,当时有的逃到渠邑(现四川省渠县),有的逃到湖北省恩施南部,有的逃到贵州省遵义。笔者于2006年到渠县调查,该县的贾姓人分布在贵福乡,此地人口集中,繁荣昌盛,人才辈出。从排行看没有其他贾姓,极有可能是从云阳县来的贾姓人。留在云阳县的我贾氏先祖,只有四人,他们是:贾伦、贾贞、贾奉、贾应国。贾伦和贾贞是亲兄弟,与贾奉是堂兄(同祖父)。贾伦、贾贞之父亲叫贾承德,其祖父叫贾明高。贾明高和贾承德都是“生员”级别的知识分子。
这此动乱,使我云阳县贾姓人居住、生存地发生了一些变化,贾伦、贾奉、贾应国仍然在院庄、马槽沟、凤鸣、外郎梅庄村等地居住生存;贞祖一脉却安居于盘石镇古桑村;此地建有贾家祠堂,贾贞逝世后安葬在离祠堂不远的地方。这个村的人口主要是贾姓人。古桑这个地方地势较为平坦,粮田沃土,北望长江,下依盘石镇,背靠大梁山。在离古桑坪数里之遥的大粱山上,建有贾氏贾家族的寨堡(被称为贾家寨),至今遗址尚存。贾贞后代依托古桑这个地方,大部分沿着大梁山向上发展,其中黑马一队(组)男丁全是贾姓人,没有一个杂姓。也有部分向盘石镇发展。
盘石镇的青元、黑马、龙水、阳明等村也有贾姓人分布。
贾应国这支人主要分布在外朗梅庄等地。
湖北省恩施市屯堡罗针村有较多云阳贾姓人迁徙到这里生存、居住。
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开始,贾伦后裔居住地发生了较大变化,贾伦的长子贾仲经受到表兄李应枣的推荐,前往开县从事教书四年后,回乡携妻子迁移到开县。
贾伦的女婿李德昌有两个儿子,一个叫李应枣,一个叫李用枣,但都没有儿子。应枣见表弟仲经的大儿子大章为人勤俭,要求过继为嗣。仲经考虑到姑表的情意,就同意了。大章二十二岁过继李应枣为嗣,更名李承宗,娶罗氏为妻,生贾鉴鋐 錞 鐀 锜 钊 钢共七个儿子。大章之孙(贾鉴等七人之子)均改为李姓,未编入谱。
迁移到开县的贾伦后裔先是落业在“东里甲崔家沟”,那里地势较为偏狭,后来逐渐移居到相隔不远的丰乐镇乌杨村。大章孙辈及以后子孙虽改为李姓,但所用辈份全系我云阳贾氏家族的辈份,如李积(绩)恭、李绩康(支部书记),李绩科(村长)、李在(载)刚等。村里的领导班子全系“绩”字辈李(贾)人。在年近八十的李绩培老人住房的楼上,保存有中华民国时期1946年编修的云阳县贾氏家谱。在当地(包括崔家沟)等地流传着“贾李二姓”的说法,相互之间不通婚。乌杨村地势条件较好,很宽阔的缓坡地带,梯田层层,土质肥沃,离开县县城不过数里之邀,是我贾氏家族找到的一方宝地。居住在这里人也在不断迁移,有10多户人已迁居在四川省宣汉县的南坝镇,数年前还回开县索取派行。特别是长江三峡水库的建设,这里的一部分人已迁徙到安徽省的芜湖市、南陵县的工山镇、江西省的奉新县等地。
在四六年编修的家谱里,记载贾伦的后代愈来愈少。什么原因呢?极有可能陆续迁徙到了开县。一则亲情血脉的联系,二则那里地势条件比云阳的好。贾大章以外的贾伦后代是否改为李姓,初步分析极有可能,但需要进一步考证。
此外,还有很多云阳的贾姓人,由于改革开放政策的施行和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已迁居或临时住居在全国各地,尤其在广州等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为多。迁徙到万州市、重庆市、成都市以及湖北恩施、江陵、宜昌市、孝咸县、建始县,云南省盈江县城、南华县五顶山乡、建水县龙朋乡,陕西等的云阳县贾姓人较多,大部分有文化、有知识、能力较强的贾姓人已离开原来居住地迁徙到城市居住。
(2008年2月5日,腊月29日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