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贺姓网 > 贺氏源流 贺氏源流

四川射洪县龙门垭支派综述

时间:2021-2-02 来源:家谱馆贺姓展区

四川射洪县龙门垭支派综述

四川射洪县涪西镇龙门垭村地处射洪县的西南部,东北连射洪太乙镇,南接大英县象山镇,东与大英县通仙乡相连,西接三台紫河镇。贺生沟(谱史记荷参沟)全长9.7华里。全沟山峦叠障,风景秀丽。乡里族党颇相亲睦,民风淳朴,历史悠久。这里便是贺氏儒宗堂凭系显公后裔常宁入川族人繁衍生息的土地。

一、龙门垭支派介绍情况

贺氏儒宗堂龙门垭支派,包括射洪县涪西镇龙门垭村(贺生沟(谱史记“荷参沟”),射洪县太乙镇沙溪沟村、三台县两河、协河、广利乡,大英县象山镇贺家大院,大英县象山镇长园村的贺氏族人(据老谱记载还包括同时入川的在乐至、彭县、新繁、安县、马边营等族人)和中江县南华镇的守(经)祖和射洪城关的经璋祖派联宗的族人。

为什么称龙门垭支派呢?其理由有三点,一是据道光丙午年(1846)修谱时源流序记载:我祖仁德公与明清祖体祖父之志,结伴来川,一时先后而来者,应、明、仁三辈共二十余人,半属虎公、宣公之裔。其入籍射洪、乐至、安县、马边营等处不乏其人。我祖仁德公与仁伦公于康熙四十八年朋价置买荷参沟业系九里有奇、载粮四斗,立贺才万户(贺才万是应龙、应虎、应宣之父),始入籍三台(清时射洪龙门垭属潼川府三台县)。二是贺氏于一九○九年在龙门垭修建了贺氏祠堂,供入川族人对先祖祭祀。三是射洪龙门垭族人占据了常宁西庄原入川族人的三分之二以上(估计在7000人至10000人左右),是射洪涪西镇的望族(且不说名人贺诚中将出生于贺生沟)。

二、龙门垭支派原流

射洪县龙门垭支派是凭公之裔:

一是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才能祖西庄原源流序中记载:予祖赠武毅将军、讳显,派出江西著作郎凭。未至常宁,但已离江西道经衡州,厥配李恭人偕二子居西庄原,故推公为常宁鼻祖。公字守臣、行元二郎,父讳云珑、字祥跃,号从菴,江西吉安府泰和县人也,居鹅颈大坵。幼业儒,为诸生(是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的统称)。继举孝廉,屡会试不第,时年方壮,有英锐之志。元至正末,福建、台湾、边疆拢乱,公就武职讨贼有功,授武略将军。长子名节、行元一郎,为诸生。显公、乃其次子也,幼继父业,明洪武二年,将兵克西安、巩昌、庆阳,渡河平服北土,旋师欲归江西,行至衡州府灵县六都之龙塘而没,二子,以旻以忠俱在童稚与李恭人守父丧,(洪武)八年卜葬于龙塘之左,子山午向立坟。(洪武)九年,都督呈奏有功之臣,悉赐爵赏,蒙恩追赠公为武毅将军,配李氏封节孝恭人。洪武九年四月,以旻公调珑江卫,洪武十七年随孙都督征宁波。洪武二十五年进征道州、江华、常宁塔山、又征永明进道州,二十八年调回常宁中所修理城堡。以忠奉母命守亭子凹,于是始占籍西庄原屯八缺一旗,立贺元二户,遂为常宁人。

二是我们所有的老谱都记录了明万历甲戌豫南翰林院编修习红教的“唐镜湖贺侯总祠记”。唐会昌二年癸亥岁,陇西李远的“送著作郎贺凭公出宰永新序”。明永乐五年丁亥翰林院春坊大学士吉水解缙的“诗人堂记”和“贺氏十三世孙的泰公象牙潭事实”。这些都记录了凭公及凭公以上祖辈之事。

三是我们谱记的“丧服总图”、“本宗九族五服之图”、“妻为夫族义服之图”、“妾为家长族服之图”、“出嫁女为本宗降服之图”、“外亲服图”、“三父八母服图”、“妻亲服图”。应该都出自循公礼学。

四是我们的堂号是儒宗堂。

五是在乾隆50年(1785年)由湖广乙卯科举人代佰写的“源流原序中”记载“……凭为永新鼻祖,凭之子泰(御)黄巢兵战,没于象牙潭,庙祀洪州,泰生奭(读示),奭生授,授生美,图琰(读眼)绪四人,子孙繁衍,始则折于本省,继者偏于湖湘……慨自明洪武中,时值板荡、湖湘境土半多空虚。凭之后或江西而常宁,或他处而后常宁者不一,子孙遂世为常宁人,或者曰谱以纪实也”。明万历甲戌豫南翰林院编修习红教在“唐镜湖贺候总祠记”中“美后为良方、大成、下布、暨庐陵、荷山。庐陵县就是当时的吉安路改的,也就是现在的吉安市泰和县。而常宁西庄原显公之父就居江西吉安府泰和县鹅颈大丘。所以说我支派是凭公美系后裔。

三、关于联宗合修族谱之事

光绪九年三修谱时,受守经祖派鸿献、学渊(绵源)、绵宦之邀乐于与我派联宗。守经祖派祖居湖广宝庆府邵阳县三溪一都小地名石子寨。乾隆初年崇正公与崇星公由宝庆入川,来时因囊之馨乏为中邑任姓家佣工,后积多金买任姓之业。已参与两修。

二是经璋祖派十六世嗣孙代炳,号文轩,赍(读支,抱着之意)及来我族备述原委:经璋由邵阳来川时,身为商族,囊底无资,未经创业,传至世榜公始入籍射邑城阓(读还惠,意为市区)营生。因无谱牒,特求联宗合谱,考其近宗行派,已传至于世代永昌,经璋祖与余显祖相提并论。经璋祖,湖南宝庆府邵阳县安平一都高楼观六甲,地名荷叶塘肖蒲岭庙王祠下住居。代炳,钦赐五品顶戴,道光二十年庚子七月十一日生,配刘氏,道光十四年七月十八日生,一子永龄,九品顶戴。

三是,清乾隆乙已年(1785年)的修谱,来自常宁丫田之贺代佰。代佰者湖南丁酉之孝廉也,为常宁知县。因编谒常宁人,查世纪行派以合修之举。奈各房族谱遭兵燹后,均残缺失次,无从稽考,(迄)至吾西庄原搜求遗迹得十世祖才能公手抄原叙一编序。代伯得之遂合常宁十二处之族人而统修之。有显公、法隆公、必先公、必达公、吉祥公、廷高公、朝清公、思贤公、振良公、丑公既应珂公、国仁公等各派之祖,俱来自江西,既同属著作郎凭公之裔。其来常宁也,年代有先后之不同,其既居常宁也,世纪有多寡之不一或为兄弟、叔侄欤,抑或为祖孙曾元欤,是未可知也。代伯合修之谱并不查其前代之世次有无残缺,俱与来常宁之人为一世。对江西原派的辈份不与甑别,常宁旧派有应明仁国正,世代永昌隆者;有应秉朝国正,世代永昌宁与康宁者;有应天大逢尔,生献承先泽者;有应登来逢尔,生献承先泽者。各派该以应学冠首,凡属应字派其为兄弟也,明矣。代佰不查应字以前之世次,强为纠合,又新编二十字以继之。系“宗礼传家学,存心重孝忠,德宏思业广,名远受恩崇”。旧派毕以次递入新编,有二十一世入宗者,则吾显公必先,必达三公派焉,有十七世入宗者,有吉祥、法隆公派焉,有十一世、十三世、十四世、十六世入宗者则廷高、应珂、丑公与思贤,朝清、国仁公等派。这样就无法定行派、分尊卑。代佰不揣其本,只齐其末,将我西庄原派灭去代永昌隆四世,而他派不改,则同一代字派有四世之隔。合修之时意谓此义举也,而殊知有改代为宗之谬,这样的谱能教大家遵循吗?黄茅堡之族人历正了三世,仍灭隆字一世,也是不行的。在道光壬寅年(1842年)孟冬,我族正光、世琦、世禄、代珪四人携黄茅堡所修谱来川到世琦家,世琦与世玖读后均属未当实不可爰(更换之意)。众议后,吾西庄原派修吾西社原派足矣,何必他求。于是发草册于各房命其各房抄录生没年月日时,葬所山向并一处,前谱所有者录之,所缺者补之,合川广人丁而并载焉,该谱于道光丙午年完成。至此,十二派合修族谱之事以西庄原派另修家谱而告一段落。

四、龙门垭支派班辈字注释

湖南常宁西庄原(现洋泉镇坦冲村)贺氏显公后裔及入川射洪龙门垭贺生沟的后辈中,所使用的班辈字是:

显以子乃宗,隆礼传志翁。

七世单名淦,喜万及才公。

前行单双定、后派预议通。

应明仁国正,世代永昌隆。

宗礼传家学,存心重孝忠。

德宏思业广,名远受恩崇。

这六十个字的前面四十个字是入川前就有的,后面二十个字是常宁十二派新编的,我们支派也认可予以沿用。

而我支派前四十个字中只有二十个是辈字,前三十个字中只有十个字是辈字。它们分别是显、以、子、隆、礼、志、淦、喜、万、才。其中缺:乃、宗、传、翁、七、世、单、名、及、公、前、行、单、双、定、后、派、预、义、通等二十个字。

前几次修谱,只统一了“应”字辈之后的字辈,对“应”字辈以前的三十个字未作理清,给后人带来诸多麻烦与误导。此次在考证龙门垭贺氏族群历史变迁中,并征得常宁西庄原老家贺氏宗亲意见的基础上进行专门的研究考辨,对其所包含的意义进行剖析,认为:作为显公后裔所沿用的六十个班辈字的前四十个字,在谱上无法看出是那个年代,什么人组织编写的。我们通过研究认为,应该是喜、万、才这三辈人组织编写的。其理由有四:

一是:这四十个字中前三十个字只有十个字是辈份,他们分别是显、以、子、隆、礼、志、淦、喜、万、才。

二是:这三十个字组成的是六句五字格言诗,把十个字的辈份含在里面编成诗,押韵便于记忆。这十个字辈有的是先辈的字。如常宁西庄原鼻祖名显,取了个显字,四世祖的字分别是:旺、兴、隆,取了一个隆字;五世祖的字分别是汉、雄、礼,取了一个礼字;七世祖字分别是滚、泓、源、梁、深、潮、淦,取了一个淦字。

三是:我们的老谱记载的都是显是一世,以是二世、子是三世……才是十世。

四是:显祖以来,没有完整的字辈向下传递,对以使用的辈份进行总结,为总结前人没有完整的字辈传下来,而编写了应字开头的十个字(应、明、仁、国、正、世、代、永、昌、隆)作为辈字往下传。就喜、万、才这三辈人在班辈字对才字辈以前的进行总结,以后的辈份按编好的遵循)。显公亡时,以旻以忠年幼,显公不可能将云珑公以下的辈分从江西传至湖南,况常宁至江西吉安泰和尚远,只能按各辈其父取名往下传,传到第八辈以后,繁衍的人越来越多,没有一个统一的辈分就不行了(从八辈开始分房,共分为喜富、喜凤、喜凰三房)。这三辈人才新编了十个辈字(即应、明、仁、国、正、世、代、永、昌、隆),为了把新编的应明、仁、国、正、世、代、永、昌、隆这十个辈字和祖宗的辈字衔接起来,必须先对前人的辈字进行总结,在总结时为了便于记忆,所以编成六句五字格言诗,诗中包含了十个辈字,所以说,“显以子乃宗,隆礼传志翁,七世单名淦,喜万及才公,前行单双定,后派预议通”。这三十个字中只有十个字是辈字,要总结前人的辈字,又要后人沿袭一个统一的辈分,既要承上,又要启下,只有处于中间阶段的族人才能完成这一使命。因此,我个人认为这四十个字是喜、万、才这三代人编的。

更重要的是,当时正处于向四川移民时期,为了使入川的子孙不要忘记先祖的辈分,更不要忘记我们和常宁是一脉相承的宗亲关系。因此,要体现这一点,就必须要川湘族人使用统一的辈分。

对这三十个字怎么理解呢?“显以子乃宗”显、以、子是辈分,乃是是的意思,宗是辈份的意思。这句话说的是显以子是辈分,亦可理解为“显、以、子三辈是我们的祖宗”;“隆礼传志翁”,隆、礼是辈分,传是传递之意,翁既是诗的韵足,亦是老者之意,即指传至“志公”之意,这句话说的是隆礼两辈接下来是志字辈。“七世单名淦”的意思是第七世是单名一个淦字。“喜万及才公”的意思是喜、万两辈后是才字辈,公字是韵足,也可理解为“才公”之意。“前行单双定,后派预义通”是说前面的句子里每句话有的只有一个辈字,有的是两个字辈和一个辈并列,后面已经预定了通用的字辈,望族人共遵。按照以上论述,我显公后裔的辈字排序应该是:

显以子隆礼、志淦喜万才、

应明仁国正、世代永昌隆、

宗礼传家学、存心重孝忠、

德宏思业广、名远受恩崇。

五、关于美系垂丝图的有关问题

四川省射洪县龙门垭贺生沟贺氏一脉, 自汉安帝赐庆纯为贺姓,开创贺氏一脉以来,历1909年,经77世,在漫长的家族历史发展长河之中, 人才辈出,青出于蓝,世代相承,派序分明。自浙江绍兴始,至江西吉安永新良坊、至江西吉安泰和、至湖南常宁西庄源,到四川射洪龙门垭贺生沟,走出了许多人人志士,为家族的兴旺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传承作用,为中华民族的发展,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就其历史演变的纪代情况看:                   

自汉安帝赐庆纯为贺姓至明洪武九年(公元1377年)历一千二百七十二年(1272年);

吾显公自洪武九年(公元1377年)由江西吉安至湖南常宁西庄原入籍至清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历三百二十五年(325年);

吾宣虎祖自清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由常宁入川北三、射、蓬、乐诸邑入籍至今(公元2014年)历三百一拾二年(312年)。 

凡此以上历一千玖百零九年(1909年)

附图(见后):贺氏显公后裔各时期垂丝图。

六、关于我们支派修谱时间的考证

入川后,我支派第一次修谱时间是乾隆乙已年(公元1785年),入川到修谱时间间隔82年;第二次修谱时间是道光已亥年(公元1839年),与第一次修谱相距76年;第三次修谱时间是光绪辛已年(公元1881年),与第二次修谱相距42年月日 第四次修谱时间是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与第三次修谱相距34年月日 这四次修谱都和湖南常宁西庄原联修。今年是第五次修谱,与第四次修谱相距100年。

七、显公后裔入川史记有关问题考证

1.据我们的老谱记载有一支入川时就去了新繁县的雄黄堰倒柏州,其垂丝图是:显配李氏育二子,长子以旻配项氏育二子,长子子荣配肖氏育三子,三子隆配尹氏育一子,子礼配张氏继配王氏育六子,其四子志良配李氏育有四子,其三子原配雷氏继配许氏育有一子,子喜东配肖氏育有一子,子万书配陈氏育有一子,子才礼配许氏育有二子,长子蕘一、次子蕘二。兄弟两入川前往新繁县雄黄堰倒柏州至今无联。

2.应宣第五子明秀已入川,配周氏,育七子,其中第四子仁贵配潘氏育有四子,仁贵夫妇和次子国统都安葬在安县秀水三堆壩。国统育有二子长子正稽,次子正程至今无联系,四子国纪安葬在安县西路沸水庙,国纪育有二子,长子正科、次子正秩至今无联。

3.乐至、彭县、马边营的宗亲进川后至今无联。

我们寄希望于通过此文的发表,能寻找到显公后人入川后分散在四川各地的后辈於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入籍射洪、蓬溪、乐至、新繁、安县、彭县暨马边营等处,为我贺氏家族的兴旺、发展起到丝联珠贯,共同促进;为我中华贺氏文化的延续、发展尽到我们的一份力量。

通过对四川射洪县龙门垭贺氏宗祠族群历史、文化变迁的考证,我们希望以此作为起点,推动贺氏家族文化的发展,为中华贺氏通谱的编纂提供一份较为翔实的历史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