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庆氏“避讳”改贺姓具备诸多史书和族谱记载所传承依据,但是,现代出现了不同观点并注入贺氏谱,以皇帝赐姓给当朝的庆纯为贺姓的论点做依据,以涵盖全国贺氏为贺纯一人嫡传的概念,并与绝大多数历史记载和贺氏会稽先祖纪略传承记载相违背。为此,有必要针对庆改贺氏属于“赐姓”还是“避讳”的观点进行论证探讨。(详见:古代“赐姓”和“避讳”的概念归纳资料)
一.历史依据
浙江《会稽老谱》:【贺氏初,本出姜姓,周太公望之裔,其后人为齐公族。自庆父而下皆以庆为氏,遂姓庆,为广平望族。至汉徒居于沛。宣帝时(公元前70年),沛人庆普与梁人戴德、戴圣,同受曲台记于后苍,世称庆氏学其后再途会稽普之裔庆仪为汝阴令,仪之孙酺之子庆质仕汉安帝,为侍中,安帝(107年在位)父清河王,讳庆诏,以庆字训贺赐姓,贺始此。】(源自凭裔传承谱)
浙江《丹阳老谱》【贺本庆氏世居会稽山阴西汉庆普精于礼有庆氏礼有大戴小戴三家并立学宫东汉庆纯儒学有重名因安帝入继大统其父清河王名庆遂改为贺氏。。。。】(源自曾公家族传承谱)
跟据会稽贺氏老谱及诸多史书记载,庆改贺跟避安帝父孝德皇(刘庆)名讳有直接的关系,“避讳”是成因“主语”,而“赐”是修饰“谓语”,以饰是皇帝的圣旨之神圣。与其他姓氏避讳改姓一样,属于皇帝统治区域内的全部姓族人的改姓。同时相关庆子地名也相应的进行了“避讳”。如:
宋代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载:【(庆湖)避汉安帝父清河王讳,改为镜湖】
《绍兴大事年表》:“王子庆忌挺身奔卫(误),妻子迸渡浙水,隐居会稽上。越人哀之,予湖泽之田,俾擅其利。表其族曰:庆氏;名其田曰:庆湖。(《吴越春秋·句践伐吴外传》、《左传·哀公二十年》、《宝庆续会稽志》卷四引贺铸《庆湖遗老集·序》)”
旧谱会稽以贺氏纯为冠首,古有晴峰先生移为改姓之祖观点,今有宗飞先生的《中华贺氏启姓代表—贺纯》论文观点,并列举客观的历史背景为现实佐证。
二.庆氏源流及分布
庆氏家族一般发源于四个方面:
1.据《通志·氏族略》载:“贺氏即庆氏,姜姓,齐桓公之支庶也;汉时避安帝父孝德皇帝讳改为贺氏。”齐桓公之子无亏生公孙庆克,其子以父名命氏,称为庆氏。春秋时,齐有庆封,晋有庆郑,皆齐桓公之支庶。庆封于齐灵公时任大夫,庄公时与崔杼同为上卿,执掌国政。后二人再升为左右相国。因崔杼家内内乱,庆封以弑君罪灭掉崔氏,独霸朝政。其后庆封将政事交儿子庆舍处理,而自己则荒淫无度,引起了满朝对庆氏的不满,后庆封亲信卢蒲癸与王何,趁庆封外出之机,杀庆舍,庆封见势不妙,逃至吴国。吴王将朱方(今江苏省丹徒县东南)封给庆封,庆氏宗族闻讯赶来相聚,自此,庆氏富于吴。至西汉末,其子孙徙会稽山阴,东汉时传至庆仪为汝阴令,其曾孙庆纯官拜侍中。至汉代时,为避汉安帝的父亲刘庆的名讳,“庆”姓多改为同义的“贺”姓。
2.出自妫姓,陈国有庆虎,庆寅。
3..出自姬姓。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庆父为鲁庄公弟弟,在鲁国制造了一系列的祸乱。
4.出自姬姓唐叔。"栾、郤、胥、原、孤、续、庆、伯,降在皂吏",庆为晋公族。晋有庆郑。庆姓出自姜姓,起源于春秋初期,齐桓公的裔孙名公孙庆克,其子名庆封。从他以后,他的家族就以“庆”为姓。因此,贺姓起源于庆姓。贺姓郡望广平,会稽。贺姓南迁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庆封。庆封与齐国大夫崔杼一起,在齐灵公死后,废除公子牙,立公子光为齐庄公,但是不久又弑齐庄公,改立齐景公,于是激起了齐国贵族的不满,他们首先煽动庆封杀死崔杼,随后又进一步发动政变,屠杀庆氏宗族,庆封出逃吴国,受封于朱方(今江苏省镇江东部),后来,残存的庆氏宗族也辗转南来。另一支为春秋时陈桓公五世孙之后,有改妫姓为庆姓的。在汉朝时,因避讳汉安帝的父亲刘庆的名讳,而改姓贺,也有改姓荆的。庆姓是当今罕见姓氏,分布颇广,今上海之松江、嘉定,福建之浦城,广东之吴川,安徽之淮南,云南之马关,山东之平邑、新泰、东明,河南之驻马店,山西之太原、汾阳,江西之丰城,湖南之湘潭,浙江之义乌,台湾之台北,四川之武胜、泸定,陕西之韩城、西安,北京等地均有此姓。但是。当今庆氏的一族后裔就是流亡在吴国的庆改贺后会稽贺氏家族,而其他流亡在蜀国和魏国的庆氏后裔,不具备很好的生存空间,制约的相应的庆氏繁衍。
根据历史背景分析,南迁庆氏为会稽贺氏的主流,史料记载:“公元前545年,庆舍被杀,庆封只好奔鲁。鲁受齐责难,又奔吴,聚族居于朱方(今江苏镇江东南),前538年,楚灵王伐吴,楚令屈申破朱方,杀庆封,灭其族”。证明南迁庆氏以庆封为典型。而庆忌,春秋时吴国人,吴王僚的儿子出现在山阴,史书上有两种:一为《左传》(《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所载,死于前475年;二为《吕氏春秋》和《吴越春秋》所载,死于前514年。两种年代的说法都晚于庆封奔吴的年代,可以分析为庆封难迁的南迁庆氏一族。据现有信息,江苏镇江尚存庆封后裔的事实。说明楚灵王杀庆封、灭其族不可能斩尽杀绝。“朱方之祸”前后庆氏族人自然懂得如何逃离避难,且多半移居山阴等易于生存繁衍的会稽局部地带。
三.一般推理
庆封南迁或者庆忌的出现到庆纯世代的避讳改贺姓,庆氏在江南吴国繁衍了650年左右,按25年一代计算,失少繁衍了25代人,哪怕“朱方之难”剩余庆氏族人只有2位男丁,25代人后庆氏在江南至少也在万人以上,哪怕只有千人或者更少只有几百人,也可以断定处于庆纯时代的庆氏绝无可能只剩庆纯一人。
综合《古代“赐姓”和“避讳”的概念归纳》和各方面的概念,庆改贺氏属于“避圣讳”习惯性古代庆氏礼学中的一部分规则所致,约束于吴国境内庆氏,凡是“庆”氏家族每位族人都要避讳改姓,哪怕庆氏由来的“庆湖”也要改为“贺家湖”,而绝对不可能出现“避圣讳”只针对纯公一人。哪怕就算赐姓一人可能,相信当朝庆纯也不敢私采“避圣讳改姓圣旨”专用,那可是犯圣的之罪。再者一朝不可一世的吴国皇帝也没有必要为一个普通朝官一个官家发一个赐姓诏书并载入了贺氏源流的大量史记,尤其是“避圣讳”改姓之事与黄帝的尊严相关,绝无可能用纯公一家三口人专用。
总之,提出以朝廷重官庆纯为代表的避讳改贺姓,说成是皇帝针对庆纯的单一赐姓的只繁衍一族的概念没有任何自然科学和历史背景的支持。仅对一句史书上的有“赐姓庆”的不当理解,尤其是个人主观认定“房宣龄著的《晋书》一段记载:“贺循,字彦先,其高祖纯,避安帝父讳,赐姓贺氏。。。”为真,断定其他大量的史料及传承谱牒为假,用一个追溯渊源的记载高祖纯仅此一条记载,并不考虑语称“高祖”还有“族高祖”和“世高祖”的概念涵盖,就算是嫡传高祖,也没有不考虑循公高祖一世位上谁否只有贺纯一人。
如果混淆了“赐姓”和“避讳”实际概念,于天下贺氏为纯公一人远祖传承的血统观念,以会稽贺氏谱牒专用的远祖名人代表出系溯源的意义,充当全国贺氏的远祖嫡传家承,尤其忽略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史实,并排除了复姓改贺及少数民族改贺姓的文化概念及统一尊贺纯为贺姓鼻祖而成为中华贺氏或者全国贺氏一家的客观,也不符合当今中华贺氏或者全国贺氏的传承需要。回首千年历代先祖的谱牒文化传承,我们需要用科学的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对待庆氏避讳改贺姓的客观历史。
附文《古代“赐姓”和“避讳”的概念归纳》
调研员 建宏 2016年1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