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贺姓网 > 贺氏源流 贺氏源流

湖南氏族志之贺氏(二)

时间:2021-2-02 来源:家谱馆贺姓展区

湖南氏族志之贺氏(二)

    

醴陵罗田贺氏始迁祖昶荣公,字华岳,明永乐初自江西莲花厅田东迁居醴南罗田,生孔临、孔贤,临裔居罗田,贤裔居殿下冲及南门外。清雍正三年(1725)一修族谱,嘉庆八年(1803)、咸丰元年(1851)、光绪二十六年(1900)、1933年、2004年续修。字辈:(自十六代始)彝家友勤诗昌穆,伦政恭迪书泽清。攸惟学前礼远,叙慈业光乐风,齐孝习在祖曜。

醴陵焦源白竹岭贺氏迁湘始祖瑞龙,元初由江西丰城县太平圳升潭洲总镇,遂家焉。瑞龙曾孙志富,元至正十一年(1351)避寇徙醴北西山塘,后再迁焦源白竹岭。子孙分居长沙、醴陵、浏阳等地。清同治五年(1866)纂有族谱,堂号聪听。

醴陵杉园贺氏始迁祖维章公,明天启四年(1624)自江西迁此。族人分布于豆田、玉塘、龙山港。至1948年,全族人口300人。

醴陵贺家桥贺氏始迁祖昶荣公,明宣德间自江西永新迁此。族人分布于东乡、西乡。至1948年,全族人口8000人。

醴陵双坝下贺氏始迁祖发祥公,明洪武十五年(1382)自江西莲花迁此。族人分布于茂田。至1948年,全族人口40人。

醴陵百禄岭贺氏始迁祖康玉公,明洪武初年自江西丰城迁此。族人分布于吴家塅、嘉禾桥。至1948年,全族人口1000人。

醴陵白竹岭贺氏始迁祖康伯公,明洪武二年(1369)自江西丰城迁此。族人分布于板杉铺、鸭婆塘。至1948年,全族人口1400人。

醴陵上贺境贺氏始迁祖行所公,明崇祯初自江西迁此。至1948年,全族人口600人。

醴陵二圣桥贺氏始迁祖韶武公,清乾隆间迁此。族人分布于三林桥。至1948年,全族人口100人。

攸县车塘贺氏始祖天贶公,号宏林居士,宋建隆元年(960)由江西永新县良坊因避后周之乱而迁湘,开基于攸县东乡小车,三传至垣公,宋庆历年间由攸东小车迁居车塘。族人多分布在攸县城乡及醴陵等地。至1948年,已传33代,全族人口约万馀人。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建宗祠于攸县甘棠乡湖里。

攸县小车支派黄丰桥南溟桥贺氏始迁祖壬九公,号涣溪,为仲龙公幼子。远祖天贶公于宋建隆元年(960)从江西永新良坊徙湖南攸县小车开基。壬九公再迁南溟。至1998年,共3000人,散居榨下、杨枧、南洲、龙家屋、小车、南溟等地。

攸县小车贺氏楚秀公,号四秀,系壬九公第三子。在小车世守祖业,尊为小车开基祖。至1998年,共3000人,散居攸县各地。

攸县石羊塘乡贺家坪村贺氏始迁祖茂山公,名秀远,约于明初迁此地开基。至1998年,共737人,大部分居贺家坪,小部分居洲上田麻铺、上云桥斜塘、小集等地。

攸县长桥贺氏始迁祖廷礼、廷智二公,明正德间以业医自永新来攸,居攸北献都丝塘。1936年五修族谱,堂号常庆。

茶陵八团乡向阳村贺氏始迁祖祖兴公,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随母罗氏从江西永新龙田乡湖田村徙居湖南茶陵八团大坪定居。至1998年,共643人(含大英村)。

衡阳石市乡明星村贺氏始祖元祥公,字瑞吉,十三郎。明初由江西永新龙田迁湖南,居今衡南县东乡慕道二甲贺水冲。传至兴凰公于明崇祯末年迁居今衡阳县石市乡三望冲。至1998年,共560人,居住石市乡三望冲、明星村、上吉村和界牌镇及衡山、马迹等地。

衡阳洪市镇贺氏始迁祖崇颁公,明嘉靖年间从双峰白马塅迁衡阳洪市镇天柱村居住。至1998年,共1953人,主居洪市镇洪市村、高炉村、吉厚村、盘古村,水寺乡中心村,金溪镇登仙冲等地。

衡阳石市乡高桥贺氏朝元公,字梦弼,系绪第六子仲荣(璋)公后裔,传至友镜公长子宗富,世居衡南县樟树脚。清嘉庆年间,朝元公嗣孙由樟树脚徙居石市高桥,仍尊朝元公为开基祖。至1998年,共3015人,散居衡阳县各地及衡阳市来雁塔下、演武坪、青草桥一带。

衡阳井头镇铁岗村贺氏始祖朝魁公,生于明万历九年(1581),居衡邑小西门内。至嗣孙仕锦,于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迁长乐。至1998年,共55人,住铁岗村41人,井市街14人。

衡阳栏垅乡枫树村贺氏始祖应煌公,字灿明,江西良坊人,明初率子文堂迁至湖南衡阳樟山坪。后裔大卫公兄弟再徙衡西栏垅。至1998年,共460人,分居衡阳县栏垅乡枫树村、垅塘村、西渡村、石鼓村、演坡镇、六塘黄泥冲。

衡阳岘山乡易市村贺氏大历公,应煌公后裔,初偕兄弟居栏垅,后徙长乐易坡町。至1998年,共410人,分布衡阳县岘山乡易市村、彭家村、西渡镇、衡阳市、常宁水口山,祁东、郴州鲤鱼江及广东、广西等地。

衡阳西渡镇同井头清平贺氏始迁祖德贵公,字荣华,号十一郎,江西庐陵人。明洪武元年(1368)徙居湖南衡阳县西渡镇同井头开基。至1998年,共4439人,散居于衡阳市、衡西清平、衡阳县西渡同井头、九峰、岘山以及衡西台源等地。

衡阳长乐贺氏始迁祖澄公,江西莲花县良坊人,明洪武十四年(1381)迁湖南衡阳长乐源江界头冲开基。传至麓公,生四子十六孙。至1998年,共4221人。

衡南江口镇贺氏谱称江口贺氏系江西良坊贺氏支派。宋宝祐六年(1258)龙红公由江西永新县良坊(今属莲花县)迁至衡阳东乡小江口,今属衡南县江口镇。生子遇,遇生元宝,字以清,行十二郎,定居铁野坪今江口镇江口村贺家大屋,谱尊为江口始迁祖。元宝生秀一,秀一生成二,成二长子景诚,次子景详。景诚生邦财、邦信,景详生邦夺、邦荣、邦亮、邦智、邦贤,遂成七大房。族谱创修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2000年八修。现有人口24599人,入谱人口18007人,散居江口、冠市、耒北、关美、九龙,亦有徙居衡阳县洪市镇、宋家冲、大岭及远迁外省者。乾隆三十九年(1774)建宗祠于小江口。班辈:开基两代祖,皆以郎纪名,三世字成仁。(自四十八代始)景邦祖单行,伯本大兴希,一士立朝廷,仁良允方正,光显启文明,礼义端家教,诗书育国英,儒宗先学在,长守赞清平。

衡南夹路贺氏始迁祖舜一公,南宋宝祐六年(1258)与龙红公自江西永新良坊同迁衡阳东乡。龙红公为江口祖,舜一公为夹路祖。孙荣公,明洪武初迁居丁字桥。清乾隆三十年(1765)创修支谱,咸丰十一年(1861)、光绪二十六年(1900)、1921年、1949年、2004年续修。班序同江口贺氏。

衡南宝盖乡罗陂支派贺氏始迁祖思立公为尧举裔孙,由江西安成界塘迁湖南衡南桑田,即今樟树脚开基立业。至1998年,共2000余人,聚居衡南宝盖乡樟树脚,散居常宁、安仁、衡山、耒阳、湘潭、攸县、茶陵及四川等地。

衡南冠市贺氏始迁祖范八公,字庶徵,会稽人,宋绍兴间迁居湘东慕道里高冲口。1931年五修、2008年六修族谱。字派:范昕羲德让,孝弟承先训,书声启俊才,芝兰恒秀发,景象庆宏开,湘楚钟育英。

衡山祠琰支派贺氏始迁祖壬四公,为仲龙公长子。至1998年,共计1417人。

衡山祠美系贺氏始迁祖沁公,始居衡山望岳门。至1998年,共240人,居衡山及衡东甘溪镇。

衡东甘溪镇贺氏始迁祖文豹公,字炳森,生于明正德十三年(1518),世居江西鄱阳,后迁居衡东道字十二区殷家冲。至1998年,共2955人,分居衡东八个乡镇以及衡山县、南岳区、株洲、醴陵、攸县、茶陵,并有迁江西萍乡者。

衡东甘溪镇衡山祠绪系支派贺氏始迁祖应苍公,朝贵公长子。至1998年,共375人。

耒阳贺氏始祖凭公,以唐著作郎出宰江西永新。生子泰,泰生奭,奭生授,授生美、图、琰、绪。图裔祚公,南宋咸淳六年(1270)由永新迁居耒阳,生柏、桧、楠、夔四子。柏公开平田房,清乾隆六年(1741)祚裔始修族谱,嘉庆三年(1798)续修,道光二十一年(1841)三修,同治八年(1869)耒阳贺氏纂修通谱,光绪二十九年(1903)续修通谱,1940年祚房六修,1989年七修。排行:万庚甲付成(受),允道正仲庭,兴朝文季应,希传亿人尊,才鸿佐圣明,忠(元)良光国运,敬义(慎)启先声,敦厚宜师守,崇基贵绍承,伟烈恢懿泽,代继作儒珍,箕裘克昌炽。今柏公裔子孙12500人。桧公居哲桥,现有子孙2570人。楠公居长冲,现有子孙850人。夔公居耒阳城郊及东乡马水,现有子孙3500人。

耒阳东乡东福冲贺氏始祖绪公,江西永新人,长子瑚于永新赖田终老。瑚公传至尽孝,字敦本,明洪武三年(1370)徙耒水之东东福冲。后嗣散居新市镇坪上、东湖、黄草、南阳、栗山下、大市乡敖山等处。至1998年,有子孙12580人。

耒阳东乡太平村贺氏始祖绪公,江西永新人。次子琏公,字仲临,五代后汉乾佑三年(950)由江西永新县徙居湖南耒阳东乡太平村。至1998年,有子孙5688人,散居于导子乡垅上、垅下、中山坝及炎陵县、常宁市等地。

常宁丫田、河洲、杨柳塘贺氏始迁祖吉祯公,字荣兴,由赣迁湘,因战乱中族谱散失,故年代失考。传为洪武中迁至常宁开基。至1998年,子孙共7038人,主居于常宁丫田、河洲、杨柳塘及祁阳龙桥等地。

常宁杉树洞贺氏始迁祖吉祥公,为吉祯公胞弟,原籍江西省泰和县,明洪武中携妻子偕兄迁湖南常宁西乡虎头矮坡定居。至1998年,子孙共1110人,聚居于常宁西乡杉树洞一带。另一支迁常德,人数不详。

常宁洋泉镇西庄园贺氏显公,字守臣,明洪武初以都司职率兵自赣入湘,旋师卒于途。其子落籍常宁邑西。至1998年,共245人,聚居于常宁市洋泉镇西庄园一带。部分迁往四川,现今人数不详。

常宁斜溪贺氏始迁祖辉叟公,又名正六郎。宋咸淳间其父廷贤公自江西泰和迁湖南桂阳,至辉叟公始定居城北斜溪开基立业。至1998年,共2190人,散居于桂北两胜乡秀水湾、横江,潭源乡下木水、莲塘坊、上、下斜溪,常属坛山下、黄茅洞、官陂洞等地。

常宁板桥贺氏始迁祖丑良公,字道清,江西泰和人。明洪武间以武职率兵入湘,镇守常宁,遂落籍南乡板桥,定居背里村。现有子孙189人,聚居板桥镇境内及背里村。班派:朝大文元一,添子福寿昌,宗礼传家学,存心重孝忠,德宏思业广,名远受恩崇。

常宁西湾贺氏始迁祖贵文公,字经才,江西泰和人。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迁湖南益阳,继迁衡山,终迁至常宁南乡西湾定居。至1998年,子孙共194人,分居于西湾、鱼丫塘、懒马冲、沈家湾等处。班派:贵友永天良,荣茂国相卿,世朝昌宗德,邦家裕代学,存心重孝忠,德宏思业广,名远受恩崇。

常宁罗桥贺氏始迁祖思贤公,原籍江西泰和,以武职随都司丑良公出征衡郡,后奉命守常宁千户所,遂落籍常宁南乡罗桥,居横树下。至1998年,子孙共505人,分布于罗桥横树下贺家滩、椆树山、老江边、白茅冲、青山背等处。字辈:思贤必福寿康廷,永正仁祖先,光荣定安国,宗礼传家学,存心重孝忠,德宏思业广,名远受恩崇。

祁东白地贺氏始迁祖奉朝公,号遂翁,江西永新人。明洪武四年(1371)迁湖南祁东白地市。宗祠在白地市元里坪。1949年四修族谱。至1998年,子孙共12090人,散居白地市9012人,步云桥1848人,祁阳种田1230人。

邵阳贺氏以东汉纯公为一世祖,十六世为知章公,二十世为凭公,居江西永新良坊。二十六世应襜,后唐同光元年(923)自泰和圳上徙居湘乡南岸老六十都,今属双峰永丰镇南。四十九世汝隆公,三子膺寿、四子膺祥、二子膺麟之子汉仲、五子膺福之子汉杰,叔侄四房于明洪武元年(1368)又由永丰迁邵。清乾隆五十年(1785)四支合修族谱,同治元年(1861)、光绪二十二年(1896)、1935年三次续修,1994年汉杰、汉仲二支五修。

邵阳梅塘贺氏始迁祖恭一公,江西吉安府吉水县人,明初徙邵,卜居九陇岭,后居梅塘一都填贤村。恭一生应神、应禄,应禄迁湘乡,应神世居填贤,生万贵,万贵生通仁、义、礼、信、敏,礼、信无嗣,通仁生文聪,为长房;通义生文昌、文俊,为次房;通敏生文忠、文恕,为晚房。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始修族谱,咸丰十一年(1861)、宣统元年(1909)、1950年、1996年续修,四修人丁3697人,五修人丁12000馀人。班排:恭应万通义,宗原友廷世,永守承祖德,汝可希尚志。孝顺绍前久,淳良启后昌,学隆光必远,本立道斯长。仁让为家宝,贤才乃邦基,从今钟毓盛,亿载庆常垂。丰豫同人萃,谦益大有临,鼎颐需渐晋,孚履济咸桓。该族名人贺金声,清末组织大汉灭洋军。

邵阳昭陵支派霞光岭贺氏始迁祖朝玉公,为膺麟裔孙。至1998年,子孙共1205人,主居于邵阳市霞光岭一带。

邵阳贺家坳贺氏系昭陵支派膺福分支。先祖自江西吉安府泰和圳上迁湘乡南岸(今属双峰永丰镇)。明洪武元年(1368)汉杰公,讳忠敬,从南岸迁邵阳市龙皇桥贺家坳。至1998年,子孙共1115人(徙外地者未计),主要散居贺家坳、龙皇桥、邵阳市、石桥铺一带。汉杰公另支万杨公裔,在湖南新邵县豪塘乡加角村另立分支,其开基祖仍尊汉杰公。

邵阳北路贺家冲贺氏系昭陵支派。始迁祖膺祥公,明洪武元年(1368)从永丰土桥迁邵阳市北路贺家冲。至1998年,子孙共780人,散居于北路贺家冲、南路罗市桥、邵阳市等地。

邵阳长阳铺镇贯冲村贺氏始迁祖广泰公,先祖系邵阳昭陵支派汉珍公,由双峰县清水塘徙居邵阳县长阳铺镇贯冲村枳木山。至1998年,子孙共160人。

邵阳谷洲乡大泥冲贺氏系昭陵支派膺麟公裔。先祖汉仲公,明洪武年间自双峰迁邵阳,其子彦茂公分居蚂蝗塘。其嗣孙文道公复从蚂蝗塘迁大泥冲。至1998年,子孙共550人,主居邵阳县谷洲、大泥冲一带。

邵阳里浒桥贺氏始祖贞公,字元甫,生于宋淳熙七年(1180),宋嘉定间由江西吉安府安福县尹家乡老三十八都,以进士出任荆湖南路邵州知州军事,卒于任所。其子兴祖年幼,遂隶于邵州,后世子孙尊贞公为资阳开基祖。至1998年,子孙共504人,聚居里浒桥、财神桥、邵阳市区。

来源:《湖南氏族迁徙源流》 湖南图书馆编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