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丹陽到安陸;太原分支的南遷
在六朝(即以南京建都)、隋唐的民族大遷徙大融合時期,除了六安包括丹陽郝氏分支郝氏外,還有好幾支太原郝氏宗族的分支向南遷居到湖北省安陸府,漢魏南陽和氏郝黨家族的後裔便是這批南遷大軍中的一支。南北朝丹陽郝氏郝迴家族由於官職調遷任江夏郡太守,故把家室隨遷西遷居湖北省安陸府縣。
據【安陸八修郝氏族譜】記載;太原郝廉的第十六世孫丹陽郝迴生二子;破虜、破敵。次子郝破敵,官至沔州刺史,封新吳伯。郝破敵生二子;漪園、相貴。其中長子郝漪園,據譜稱;郝漪園其人,勇猛驃悍,善於騎射,箭法百步穿揚,郝漪園雖為一介武夫,卻能識時務。當年蕭衍任雍州刺史時,郝漪園為兵曹從事,蕭衍對郝漪園信任重用,郝漪園則對蕭衍極為賣力,郝漪園在戰鬥中總是先登陷陣,勇毅冠三軍,立下了汗馬功勞。所以,蕭衍定梁蕭後,郝漪園之祖父郝迴被任命江夏郡太守。郝漪園被湘東王蕭繹鎮守江陵。東魏大將侯景叛亂時,郝漪園與王僧辯、陳霸先殲滅侯景,即封討虜破敵將軍,時人稱呼破敵吳伯。
郝破敵的次子郝相貴,字遠瞻,在隋文帝時官任左屯衛將軍,娶隋文帝之甥女、夷陵郡通守許紹之女為妻,生三子;處彥、處俊、處傑。其中次子名叫郝處俊,唐高宗時官任吏部侍郎。在隋煬帝橫征暴斂、窮奢極欲,天下民眾不堪重負,各地紛紛舉義,郝相貴和他的岳父許紹帶領族親鄉鄰,攻城掠地,占據今湖北省宜昌的硤州。李淵稱帝後,郝相貴又率部歸順大唐,屢建功勛,被唐高祖李淵授郝相貴官任滁州刺史,又封甑山縣公,是唐朝開國的功臣。
郝處俊在唐太宗貞觀年間,參加科舉考試中進士,在唐高宗時官任吏部侍郎,跟隨大將李勣征討高麗有功,授官在中書省初任中書舍人,為掌侍奉進奏,參議表章之職,不久升爲中書令,掌軍國之政令之職,授同東、西臺三品,同中書門下三品宰相,參與朝政,上元初年官任中書令。任相時間;總章二年三月至咸亨元年十二月為同東西臺三品,咸亨元年十二月至上元二年八月為同中書門下三品,上元二年八月至調露元年四月為中書令,調露元年四月至開耀元年三月為侍中。唐高宗因病風眩,議使武則天攝政因諫而止,後拜侍中,罷為太子太保。在朝中。郝處俊每發議論,必引經據典,主張法令應剛柔相濟。史稱;宰相襟期,引義傳經之評語。
但安陸譜上的這個郝處俊與襄陽譜所記載的郝處俊,名字、官職和事跡都極相同,不知是同時代的兩個同名人,或抑或是同一個人被後人搞混亂了,原因是襄陽譜否定郝迴之裔孫,認為京兆郝黨第六子郝釗裔孫。
安陸譜稱;郝處俊生於隋煬帝大業三年丁卯,卒於唐高宗開耀元年辛巳,娶龍氏、彭氏共生五子;北叟、南容、東叟、朝瑞、朝麟。他們兄弟五人最有才華,嫻於辭賦,有治國之才。郝南容之子郝象賢在太子東宮任太子通事舍人,後被家奴誣告以謀反叛廷罪,由當朝執政周武則天斬首誅戮。這一支後裔不知所終。但有的文獻記載說,郝象賢被誅戮遇害後,有一子尚年幼無知,怕周武則天皇後追殺迫害,或斬草除根,由一位彭姓親戚抱走,遠逃奔向山東東萊郡掖縣平仲故里鄉北陵疃避難。
郝處俊學問淵源,博覽群書,引經修史,是當時鄂省著名的碩學鴻儒和文才武藝雙全。他重視子女的教育,他以【詩】、【書】、【易】、【禮】、【春秋】五部儒學經典傳授諸子,五個兒子各教一經。因此,時人稱他為‘郝五經’。郝處俊的五個兒子後來又分別散居鄂省各地,成為各地郝氏始祖。又據安陸譜稱;郝處俊生有許多兒子,其中一子名叫郝朝瑞,字宏宇,號智叟,官任梁州太守,唐中宗時升爲監察禦史,娶妻梅氏生二子;尚文、尚明。郝尚文,字象仙,娶李義琰之女為妻生四子;謙、讓、信、章。郝謙,字益亨,有文才,擅長詩賦,唐高宗時進士,初官任流求太守,因政尚簡寬,成績顯著,因武后罷職。郝章,字益泉,在太府寺官任太府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