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胶州市张应镇石崖子村和胶南市⑴王台镇韩家寨村,有一点应该是肯定的,那就是这两个村庄同为韩姓移民所建⑵。那么,这些韩姓移民又是于何时何地迁来的呢?两村庄的韩姓始祖是否有血缘关系?如果两地建村年代不同,是否其中一村的韩姓居民就是从另一村迁来的呢?
要弄清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为史志,二是家谱,三为石业华先生编写的《胶州百家姓》一书,四靠祖祖辈辈的口耳相传。
首先来看史志。笔者曾多次查阅《增修胶志》⑶,发现关于两村,史书中并未有过多记载,那么,市史志办公室又会对两村作出怎样的说明呢?为让社会公众了解和研究青岛市乡镇(街道)、村庄(社区)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由青岛市史志办公室主办建立了“青岛市情网”。那么,青岛市情网又是对两村作了怎样的描述呢?且看:
石崖子村 “相传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韩姓从河南省汝南县迁来立村,取名韩家寨,明正德年间(1500年前后)有周姓迁入且繁衍旺盛,韩姓渐少,因村中建筑多用石砌,故改村名为石屋子,后又根据村东石崖壁,改称石崖子村。”
韩家寨村 “据传,明初韩姓从云南迁来立村,因此地曾是兵寨,故名寨里,解放后改称韩家寨。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自清道光至民国时称寨里。”
既然青岛市情网上说韩家寨村是“明初韩姓从云南迁来立村”,那么,在明初是否有云南移民来青岛地区呢?
据侯文程著作的《青岛地区明代云南移民初考》记载,明代初期,青岛地区来自云南的移民数量较多。这些移民既不是云南土著汉人,更不是少数民族,而是受朱元璋派遣出征云南的汉族军士及其家属。据《明史》记载,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朱元璋派傅友德、蓝玉、沐英统兵13万出征云南。洪武十五年平定云南全境,便命沐英率军镇守,设卫、所分置军士,设军屯实行屯垦,自此,许多从征军士便在云南安家落户。
据《登州府⑷志》附录之《乌撒考》中记载:“明永乐二年(1404年),朝廷曾将乌撒卫⑸的大批汉族军士和军户调往山东,他们从陆路到重庆,乘船渡三峡顺流而下,直抵江苏的扬州,然后转大运河北至淮阴,弃舟陆行,取道赣榆、诸城、胶州而达即墨各地。”所谓云南移民乘船来山东,即指此而言。
据明万历版《即墨志》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即墨人口为13480户,126800人。这其中鳌山设卫⑹后一次性自云南迁来军户就达7万余人,占当时即墨总人口的60%还多,而这些军户以鳌山卫为中心分屯在即墨东部沿海,北至雄崖,南至浮山,包含今即墨全境和青岛市区,这些移民经过明初的再迁移,就分布到青岛的其它地区,如胶州、胶南等地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青岛地区在明初确有来自云南的移民,青岛地区云南移民的祖辈都是跟随朱元璋起义的农民,他们的祖籍大多为安徽、江苏等地。这些移民带来了他们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与青岛地区当地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特有的地域文化风貌。青岛地区的某些方言、民俗与江淮地区极为相似,如咸菜在苏北称“盐渍”,而青岛地区的萝卜咸菜因是挂起来晾晒,所以称为“挂渍”(用方音读为“瓜荠”)。再如胶南的民间秧歌花鼓,颇有安徽凤阳花鼓的韵致。
所以说韩家寨村韩姓始祖于明初从云南迁来立村也并不是完全没有可能的。可是,青岛市情网上所说的 “明初韩姓从云南迁来立村”,此处的“云南”真的就是指今天的“云南省”吗?还是指所谓的“小云南”?笔者认为“小云南”的可能性更大,如果指的是“小云南”,那么“小云南”又在哪?
试问先祖在何处,路人皆指“小云南”。东北和山东的许多朋友都说他们的祖上来自一个叫“小云南”的地方,那么“小云南”究竟指什么地方呢?东北人说“小云南”在山东,而山东人却说山东从来就没有“小云南”这个地名,就连他们的先祖也来自“小云南”,这使得“小云南”更加扑溯迷离。长期以来在民间和社会上一直有许多人契而不舍的进行着苦苦的探询和求索。于是便有了“山东”、“山西云州”、“河南汝阳”、“云贵高原”、“云州之南的运城”、“山西洪洞”、“云南的祥云”、“云贵川交界的乌撒卫”、“江苏北部的赣榆”以及朱元璋的家乡“安徽凤阳”等多种说法。经过当事者的调查,这些地方在历史上无论是官称或俗称都没有叫“小云南”的地域名称。那么“小云南”究竟指的是什么?近年来在修订地方志中,常有居民口传祖籍“小云南”,但受访者均不知“小云南”身在何方。关于“小云南”出处,不仅在民间众说纷纭,国内史学界也说法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