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包姓网 > 包氏源流 包氏源流

上党堂江西鄱阳鄱水包氏源流考

时间:2021-1-31 来源:家谱馆包姓展区

作者:江西鄱阳 包天水 


 


一、世系字派考略

鄱(古作“番”)水包氏世居鄱阳湖(中国第一大淡水湖)内珠湖北畔约五公里丘陵地带,现为国家级鄱阳湖经济区核心区域。因有古井渊源注港入鄱,曲折婉蜒,不枯不淤,谓其“通鄱之水”,故曰“鄱水”而名之。

元皇庆元年壬子(公元1312年)春月《包氏宗谱源流老序》:“出姓而有本源传家而有良法此祖宗之所立而子孙之所守也,包之祖先出自风姓之裔,传至楚大夫申包胥世居上党后子孙去申以包为氏,自是相继而登仕籍者代不乏人。”“因千有百年未尽考核也”,故“按包自始祖济民(称“继元”公授荣禄大夫娶奉议大夫之妹汤氏生子太之交孙巨可支继应宗公历世(天长、日甫、时景、文斌、劲节、伯子、叔亮、公正、平远、斯征、祖太、始大、奇可、俊白、绣林)十五代后迁清溪河口皆祖谱原立,且于孟、仲、季、帮、国五字下排道、德、增、五、小五字,令众议续排茂、忠、万、念、太、佥、荣、胜、保九字使后代遵依庶几尊卑不紊昭穆井然”。若此衍三十八代而前续十二代(尚待考证)则从包胥公始或五十世矣。

 


拟从五十世祖保九公(派序号、名字具未详)自元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爱鄱水之胜遂就庄而筑宝焉”,首建包家岭村,讫今716载。有《题鄱水巨族佳景》七律一首及《保九公爱鄱水八景》七绝八首为证:

七律:题鄱水巨族佳景

派衍群流汇一川,保公卜宅近龙眠。

珠湖翼唱风前舞,罗岫①樵歌鸟韵联。

右庇韩山藏帝子②,左廻鄱水护龙缠。

里仁撰处成佳俗,万载今贤赞古贤。

注:①罗岫即百罗山,原名“八棱山”,据传山顶寺庙有罗汉百尊,故名。 ②韩山乃明代淮王墓地。


         

绝句:保九公爱鄱水八景(八首)

其一:雷洞社稷

掌谷由来社稷权,雨晹时若是丰年。

清秋雷部收声日,惟愿长赓报赛篇。


其二:云雨神祠

山横云雨获龙神,一派清幽拱北辰,

独羡钟声儆昧旦,一番感悟一番醇。


其三:团林鹤唳

曙色熹微隐照山,高吟清唳日闭闭。

菲无俗气萦林际,那有仙禽注意攀。


其四:包柳马嘶

八骏啸啸响遏云,声飞林外绿缤纷。

新衣试马将来事,为问门前九列君。


其五:藕塘鱼跃

满目芙蕖一色新,清莲荡漾远风尘。

前人鉴就无他望,每到春来起化鳞。


其六:戏岭樵歌

相传戏岭樵薪多,日日刍荛唱和过。

寄语樵夫无笑士,读书不辍志赓歌。


其七:汪桥流水

一湾流水绕南天,百派清泉去复还。

到底舆梁任跋涉,汪桥传颂遍尘寰


其八:查坞农耕

岭峻平溪土地饶,农除莠草养嘉苗。

不知帝力如何有,凿井耕田乐舜尧。

 

 

继包家岭建村后越二百余年英七六公率一支首居湾里(今称包家湾)。大小二宗在此风景秀丽,域野广阔,旱涝无患,宜居宜耕,利农利牧,水陆通达之胜地,历七个多世纪,续28代,繁衍生息,艰辛劳作,改天换地,今又建新村曰包家岗,三村鼎足,聚包姓人口千余,拓可耕面积近二千亩,绿化山林数千亩,塘堰水库面积百余亩,所有道路实现了硬化、亮化和绿化,改水改厕全到位,居住基本楼房化,交通通讯影视网络基本全覆盖,学前和九年义务教育已普及,文化娱乐及全民健身活动等十分活跃,村容整洁卫生,乡风文明,生活宽裕,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成为鄱阳中部地区屈指可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范本之一。


 

附:鄱水包氏世系表(78世以远)

胥--钦--轸—郁—珏—亮—谨—广—腾—宏—咸—荣—济1—大2—巨3—应4—天5—日6—时7—文8—景9—伯10—叔11—公12—平13—斯14—祖15—始16—奇17—浚18—绣19—孟20—仲21—季22—帮23—国24—道25—德26—增27—五28—小29—茂30—忠31—万32—念33—太34—佥35—荣36—胜37—保38—道39—杞40—梓41—轩42—昂43—俊44—秀45—英46—雄47—显(尧)48—爵(舜)49—佑(禹)50—文51—武52—定53—国54—安55—民56—孝57—友58—睦59—姻60—任61—恤62—诗63—书64—礼65—乐66 传 家  恢  明  盛   朝  经  济  丕  振  华  夏   时  风  奋   发  图  强   经    纬   乾  坤

自胥公至13世之间12世系乃参照鄱北罗田包氏族谱所录(有待考详),13世长安民公为罗田浮北建德后山彭泽之世祖,幼济民公则为本支之世祖。故称“继元“公为本支一世祖,而至今尚存最低派序为五十七世“孝”派。最高派序为六十六世“乐”派。千余人中而男丁仅五百余,竟“十世共荣”派系朗然。含前12世(未祥)。已传至78世,后续24字派尚待用。


二、古今宦绩及徙址初探

史载:我立姓始祖申包胥乃春秋时期楚君芬冒之后,亦称王孙包胥,与吴国大夫伍子胥为知交。楚昭王十年(公元前506年)吴国用子胥计破楚,包胥到秦国求救,在秦宫痛哭七昼夜,终使秦王发兵救楚。包胥功不可设,楚君封赏胥公不受,避居故里(上党、今山西长子县境内)颐养天年。后辈去申以包为姓,讫今二千五百余年。

二世令钦(或名、或字、或讳、或号均未知,仅以谱录记之,以下同);三世轸,四世郁,仕周考烈王时至幽王元年(前262-前238年)任大夫、五世珏之;六世亮;七世公瑾;八世广,仕汉武帝建元(前140年)任扶风(陕西西安)太守;九世腾夫;十世德宏;十一世三兄弟--。

长成(子昂)汉平帝元年(公元元年)击匈奴有功封左将军镇北侯;

次咸(子良)汉光武建武(公元25年)授皇太子论语,汉明帝永平(公元58年)嘉其能选为太鸿胪赐杖入朝不趋赞谒,赏俸增于诸卿,有包氏章句传世;

幼咸(子清)和帝永元中(公元89年)历官至议郎;

十二世荣(咸公之子);十三世二兄弟--;

长安民(乃罗田、彭泽、后山、上下梅田等支接续一世祖);

幼济民(乃车陇鄱水支派接续一世祖,称继元公。

上述十二世祖时距模糊,似有隔世断代之嫌,疑窦尚多,与本支家乘衔接有“移花接木”之虞,姑且搁置,有待考详,故从济民公始称“车陇鄱水包氏一世祖,待后与总谱接续”。

一世济民(原称继元公)圣封荣禄大夫,原居上党迁京兆亦里(陕西西安近郊),娶汤氏,殁葬亦里之胜地;

二世大之高;三世巨可支遭石勒之变(公元319年)挈家京兆居亦里;四世应宗翰林院编修、咨善大夫;五世天长四川节度使;六世日甫;七世时景;八世文斌;九世景节;十世伯子;十一世叔亮,庐州合肥县尹,就彼居之;十二世公正;十三世平远因安史之乱(公元756年间)避徙宁国江州(今安徽歙县);十四世斯征唐上元间(公元761年间),平乱后复迁合肥;十五世祖太;十六世始大;十七世奇可钦差镇守徽婺有功加封光禄大夫柱国公;十八世俊白以儒雅见称;十九世肃林中举以孝廉授广西县尉升修职部;廿世孟卿授河南左司参政大夫、致仕迁宁国江州(歙县)后择居徽州黄石墩;廿一世仲一复迁合肥离城十五里曰凤凰桥;廿二世季三分建大小包村;廿三世邦三迁浮北滑石港(今属景德镇辖内浮梁县境)。

廿四世国十公(名谓);廿五世道四公(名禹载);廿六世德十三公(名义);廿七世增十一公(讳格字子政)宋元符间(公元1098年)赐进士授大理寺评事迁居饶州鄱北永福乡异号罗田(今鄱阳县莲花山乡计林村);廿八世五二公(讳采)授评事升郎中;廿九世小二公授太丞侍郎;卅 世茂六公;卅 一世忠五公迁车陇鄱水包氏之祖;卅二世万十一公于南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设账义仁乡八都,建炎四年学东陈公以女赘之生念二、念三居鄱之内珠湖畔车陇庙北号本陇包氏为 卅 三世;卅 四世太二九公;卅 五世佥一公;卅 六世荣一公;卅 七世胜八公,此乃史载车陇包氏延六代越一百七十年。卅八世保九公于元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惟爱鄱水前后山林蜿蜒常秀东西水源汪洋长清,遂凭红叶题诗赘汪宅之女续后子孙云乃绵绵,号鄱水包氏积有年矣(讫今已716年)。

保九公择居鄱水之胜地建包家岭村;卅九世道一公;四十世杞五公(字杞贤)入继胞弟中一公(字中甫)长子为嗣续四一世梓二公(字授可)生轩一、轩二;四二世轩一公(字克恭(1382-1435)明宣德戊申(1428年)协同合族重修族谱,生子五昴二、昴三、昴五、昴七、昴十;四三世昴二公(字文德);四四世俊一公(名寿字邦杰)生子六;四五世秀派子孙益蕃;四六世英派竟数十之众,其中英七六公携其本支移居湾里,为包家湾村一世祖。自此大小两村五支共为一脉,传四七世雄;四八世显(尧);四九世爵(舜)、五十世佑(禹);而后文、武、定、国、安、民五十六世(均已故)。自五七世孝而友而睦而姻而任而恤而诗而书而礼而乐(十世为长生代),五支十辈,参差共荣,千余人丁,庞而不乱,序而无紊,皆族谱之功也。

此乃我支先祖世禄宦绩及转迁居址之概略,仅供参考。


附录:置疑前十二代序列之虞

鄱水包氏族谱原稿自明代之前与罗田、彭泽、后山、浮梁等支合修,世系接续已至七十八代,自明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而后三百多年里单修,自汉本初年间至今为六十六代,以十三世济民公为一世祖,其余几支共一祖以济民公之兄安民公为一世祖。即接续族谱之前仅十二代,此案疑点甚多。

其一:安民、济民二公乃生东汉年代,安民公于东汉本初丙戊桓帝(公元146年)官至尚书(寿享七十九岁),记录详尽,想必无疑。据此推断:从胥公求秦救楚(前506年)起已有650余年,按12代计,代距近58年,断不可信。

其二:谱载四世郁公仕楚考烈王至幽王元年(前262-前238年),追溯至元前506年,相距230余年,而此年代恰是春秋末年至几乎整个战国时期。由于战乱纷争时局变数极大,民间史实断代缺失而失真是可想而知的。

其三:包门一代鸿儒咸公(子良)众多谱牒载称十六世祖,我接续谱中为十一世祖,相差亦甚远。

其四:我谱以旁系侧记谓“文正公(拯)谧孝肃枢密副使龙图阁大学士……乃吾三十五世邦三公堂叔十万公之幼子”云云,与史实亦有大的差异。

另外,接续谱载十二世相对应的名讳字号称谓均多不符。

据此推测我谱前续十二代断缺将在八至十代之间,即二十至二十二代。续后六十六代,拟或八十六至八十八代矣。

此乃臆测推断,必速寻找根源,不怨先人之虞,不负后辈之望,戮力同心,尽职尽责,求证归真,实乃我辈之本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