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符姓网 > 符氏新闻 符氏新闻

符氏富平寻根记

时间:2021-2-01 来源:家谱馆符姓展区
富平寻根记

                                                                                                  符翠芳  符  坚

  

三月正是桃花盛开的时节,十二日一大早,太阳刚刚升起,我和翠芳、普选、争朋宗亲就急忙向陕西的富平县赶赴,去寻找先祖符璘的陵址。

今天是开春以来最晴朗的一天,路边的绿篱在初升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翠嫩,即将绽放的树叶随着微风飘动,可谓风和日丽,一路风景独好!可我们为了赶路无暇顾及,无心观赏,在车上边吃早点,边浏览着符氏文化专著,思考着如何才能找到陵址。其实,这是第二次找寻之旅,早在2008年冬天,我和翠芳、俊发宗亲就已经去过富平。那次,由于准备不足,没有向导,情况不熟悉,结果跑错了方向,一直赶到宫里镇以北,唐中宗李显的定陵旁,怎么也没有找到符璘公陵址。问了附近许多人,大家多不知道,甚至连符姓都没有听说过,无奈,随着太阳落山,我们只好郁郁而返。这次我提早做好了准备,在年前就委托富平县地税局的同行帮助查找,得到了一些情况。尽管如此,我们心里还是没有底,思想不同程度的有些压力,思想上多少有些负担。不一会儿,我收到了绩熙宗亲从新加坡发来的信息,说是先祖会保佑你们,一定会找到陵址的….大家的心情才逐渐轻松起来,迎着朝阳,向200公里外飞快奔去。

9:40,我们终于到达富平。富平县地税稽查局王耀平局长早已在高速路的出口迎接我们,虽然此前我们并不认识,我通过渭南市地税局领导联系的,我与他因查找璘公墓志一事仅在电话里沟通过几次,却从未见过面,毕竟亲不亲行亲,互相隶属于同一个系统,我们便却一见如故,。寒暄过后,王局长就和他的同事带着我们直接去找当地的宗亲。不一会,在杜村镇,我们见到了符正伦,他原籍山西,从部队转业后一直在铜川市工作,先有儿1女,均已成家,日子过得还算不错;在齐村乡方井村,我们见到了符金德,五十岁左右,容貌显得十分苍老,膝下两男一女,都在外打工,现在住的还是五六十年代的土柸房,看来他的生活状况不是太好,家徒四壁,生活艰难,让我们不禁心生悲凉。眼前这般景象,给我的印象不是怀旧,而是他的境况与周围人的生活坏境无法相比,不由得让我感到一阵心里痛酸,这也可能是我们同根连枝的缘故吧。在我与他交谈中,才知他不是富平人,是二十年前由陕北到此做了上门女婿,对符氏历史并不了解,这里的老户村民对此也闻呼其微。听说齐村乡的和平村有宗亲符金斌,当我们赶到他家,其岳母说他们夫妻去佳县打工去了。王局长告诉我们,富平县共有符姓姓宗亲8人,从户籍上看,只有这三个地方有,而符正伦和符金德也证实了这一点。至于先祖符璘,我们的宗亲竟然不知道,更不用问其陵墓位于何处了。顿时,我们感到了盲然,难道符璘公后裔不在富平吗?我们的情绪以下跌到了谷底。

沉思中,我突然想到史书中曾记载朝廷委任符氏官员负责水运一事,大量族人流落南方沿海一带,至于璘公葬于富平之事,我们还得仔细分析,璘公当时处于朝廷命官,战乱年代因故葬于此地,这与他的后辈繁衍生息在什么地方应该没有多大关系,所以我们决定放弃民间调查,直奔富平县文物管理部门查找。于是,离开齐村乡,我们的车子一路往南向县城奔去。

富平县位于陕西省中部,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的过渡地带,属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富平县建置,至今已有2440余年的历史。隋唐五代时一直被皇家作为避暑胜地,设有行宫。同时,又因为它是长安城的北大门,历来驻有重兵严密防守。富平又是全国唐陵数目最多的县份,共有唐陵五座:唐中宗的定陵、唐代宗的元陵、唐顺宗的丰陵、唐文宗的章陵、唐懿宗的简陵,自西向东呈“W“形分布,同连绵起伏的乔山山脉浑然一体,在县境北形成了一道横亘东西的天然屏障。这五个唐陵,原来墓前都有大量精美石刻群,它们和乾陵等陵的石刻一样,是我国唐代艺术宝库中的精华。

就在我们路过白家堡的时候,前边王局长的车停了下来:“咱们在这里再寻查一下,听说这里原来有一座古墓,是否是璘公之墓,咱们再打听一下吧。”我们随即来到村口,前边围着一群年龄约有七十岁左右的老年人,我们上前搭话打探,突然有一位老人站了起来说:“就在北边不远的地方,叫冢疙瘩。”听到此言,我们十分兴奋,随即请老人帮忙带路,一位叫白选红的汉子愿意主动到我们去看。于是,我们调转车头,在他的引导下,向陵墓方向飞去。几分钟后,车子在公路边停了下来。白师傅招呼我们下车,他用手指着左边说:那边就是!

这是一条南北方向的水泥路,北边是齐村乡,南边是南社乡,四周一片开阔地带,很是平整。顺着师傅的手指朝西边望去,大约300米的地方,有一大片台地,并没有什么墓冢。看到我们疑惑的样子,白师傅解释说:以前那边就是一个很大的土冢,和那些唐王陵一样高大,现在看不见了。然后,我们一起向前走去。近前一看,台地大约有4米高,南北延伸,边缘比较整齐,分明是当年千军万马平整土地的结果。爬上台地,我们看见一片半圆形的地貌,上面却没有生长庄稼。老白说这就是唐王陵,是符璘墓。璘公的安息地是在这里约十米高的土坎上边,上面长满了荒草,一部分已被占为耕田,看不到有任何墓志遗迹,而土坎下边却有当地老百姓的墓地,而璘公的墓地座向为:北与唐定凌遥相呼应,南邻长安古城,东底西高,实乃风水宝地,此时我们几个人心情特别激动“璘公我们终于找到你了”。 老白解释说,文革期间璘公墓被破坏了,之前还有人盗过此墓,当时墓高六米,宽三十余米,南北两座,中间有一条通道,可谓气派。七十年代平整土地时,被推平了,中间的走道也被埋掉,所以这墓的主人是谁,如今没有几个人能知道了。是的,如果现在不加以保护恐怕在历史的长河中,这座名垂清史的璘公安息之地就会慢慢的被遗忘了。那时我们只能抱着史书怀念了。

今天我们在百折之中找到了璘公,我们即刻在此做以记忆标志,对四周围的明显建筑物和村落等临时绘了一个简易图,以便再次前往。我们虽然没有看到陵墓的形态,但我们总算找到了陵址,我们四人向先祖深深地鞠了一个躬,默默的祝愿先祖保佑符氏后裔幸福安康。已是下午三点多钟了,看着被夷为平地的祖辈陵地,我们带着一丝遗憾默默的离开了。

墓地是找到了,可墓志碑又在何处?我们将一线希望寄托在文物管理部门,不觉车已到了县城。今天是星期四,难能可贵的王局长在万忙之中放下手中的工作,帮我们苦苦查找到了下午,还未进午餐,想起县城还有一户符姓宗亲,这才利用吃饭时间,电话约来他们夫妇,与我们一同吃了午餐,交谈中,我们得知他是从山西迁来的,原本在铜矿务局工作,现已退休在家,对符氏宗族来由很感兴趣,饭后我们与他匆匆告别,便驱车来到县文物管理部门,文管所设在原老县城文庙内,当我们刚到文庙门口,正巧迎面碰上文管所的王国祥主任,这真是祖先保佑啊!说明来意后,王主任很热情接待了我们,让主管文物人员介绍了符璘历史保留情况。符璘墓志碑以前立在文庙前院,文革期间被破坏了,现仅存留有五十多公分大的残片还埋在前院地下,但有拓片保留是名家柳公权的笔迹,他还让我们参观了很多文物和其它墓志铭碑,离别前,他将璘公部将曹揩的墓志拓片送给了我们,并与我们在文庙院内合影留念,表示继续配合,欢迎再来。

由于时间问题,我们该返程了,热情好客的王局长一直送我们到高速路口,在我们的万分感激下,相互依依不舍挥手离去。此时,我们的心情难以平静,记得有一本符氏专著上写到“天下符氏一家亲”今日的富平之行,更体现着华夏之亲。

在返程的路上,我们虽然带着考证收获的喜悦,但也陷入了沉思和期盼…… 大唐时期,令奇公与璘公父子两代身为朝廷护国大将军、益阳郡王,多次平判立功,令奇公遇害后,被朝廷封为刑部尚书等要职,可见二公乃为朝廷重臣,即有历史记载,又有墓志碑为证,可事隔今日,二公的安息地却消失的无影无踪,我们后辈子孙何谈瞻仰!感叹之余,不免抱怨,十年浩劫祸国殃民,它对文物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破坏,而且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严重践踏,我们符氏先祖也未能幸免。

今天,在世界华人寻根问祖潮流中,我们迎来了新加坡符氏宗亲。相信在海内外符氏宗亲的共同努力下,携手共济,再有地方政府的支持,恢复符氏史迹原貌,指日可待。

  

2010年3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