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都姓网 > 都氏新闻 都氏新闻

寻根活动记实之三(大连 都媛)

时间:2021-2-01 来源:家谱馆都姓展区
寻根活动记实之三(大连  都媛)  

慎终追远,铭记先人---听兴智讲座所感

  

  

     此次大会很重要的一项内容是安排了一个学术讲座,3号上午全体宗亲家祠实地进行了拜祖仪式,下午回到酒店会议室听都兴智教授家史更觉雪中送炭。兴智教授和我同一个学校,他在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教历史,但我这是第一次听他讲课.做为都氏家族一员,又是学历史的,他在读研究生期间就开始关注都姓来历和族属渊源问题,从1985年庄河发现《都氏族谱》开始他就带着一份责任感潜心考证都氏渊源问题。所以这次寻根祭祖大会安排讲座主讲人非他莫属。他就“都氏蒙古先祖必里海其人”、“关于都氏姓氏来历”、“关于都氏世系”等问题进行了讲解。虽然都基民《都氏家祠》的博客里介绍了他本人和他对都氏文化的研究情况,但与会人员还是澄清了一些模糊认识、当面请教了一些问题。追本溯源,大致了解了都氏根祖文化的形成和其深厚的历史渊源,找到了自己的祖,理清了自己与先祖的衍生脉络,辨明了同宗同姓者之间的亲疏长幼。但我觉得都氏文化的研究是个大课题,有很多问题还需进一步考证,目前尚未形成完整、严谨的体制,还需继续丰富内涵,研究的力量也显薄弱,其详细情况大会发了资料,基民博客多有介绍,在此不一一赘述。

     我想说的是,慎终追远、铭记先人,我们千里迢迢去寻根、去祠堂拜谒祖先有何意义。中国社会历史源远流长,上下几千年,家族文化始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固有成分。无疑都氏家族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传统文化的一般特征。作为姓氏文化,由于其形成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进程的差异,分别有其自己鲜明特征和特点,比如我们这个姓氏得之于先祖曾任都达鲁花赤一职,即以官为姓,是蒙古族,后被汉化。家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并通过与地缘的结合,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过深刻地影响。从远古至本世纪初,典型的家族文化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它支配或渗透于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伦理、道德、教育、俗习等等,无不打上其烙印。寻根祭祖热近年在中国的兴起,意味着中国人向传统文化的回归。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族内的凝聚力、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我最近正好收到一篇来稿是“家庙制度考略”。文中涉及到“自宋以来,程朱理学倡导敬宗收族,伦理与经济一体化,从而形成了以祠堂、族田和族谱为核心的宗族组织和聚居制度”。宋代以前,一般庶民之家不准建祠立庙。明初定制,庶民祭祖限于曾祖以下三代。明嘉靖十九年下令,天下臣民皆得建立家庙追祭始祖,建庙祭祖开始普遍化。看来自宋代后,到祖籍地寻根祭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世世代代子孙辈回祖籍地祭祀是推崇伦理孝道、慎终追远、铭记先人的传统美德。他们借此缅怀祖先过去筚路蓝缕、辛劳耕耘的奋斗精神,也表达对先辈感恩之心,因为没有他们,就不会有今天的我们。

      中华民族拥有全世界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传统,而在中国耀眼璀璨的传统建筑中,祠堂有着特殊的地位,表现宗族力量最强。祠堂里的家族先辈、列祖列宗,他们的精神追求、信仰变迁无不昭示着后人、影响后人秉承祖先遗德。祠堂供奉先祖,象征祖先的精神和形体,成为族人集会的场所。通过祭祀不仅打发对祖先的追思,也加强了族人间的联系。我们还就此了解宗族制度的兴亡,以及与此相关的民风民俗。 民间信仰认为,祖先的灵魂能够保佑其后代子孙繁荣昌盛,能保佑家族兴旺发达。不过,后人要想得到祖先的暗中庇护、就必须奉行祭祀。祭祖不是简单的进行追缅先人的仪式,这里有丰富的内涵,在对祖先的缅怀中,是对自我身份进行确认和肯定,同时又是对先祖恩情的感激和自身责任的明确。“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既然得到了祖先的恩情,则同样应当将这种恩情传递给我们的后世,祖先的成就我们应当延续和发扬光大。这里要强调的是祭祖不是封建迷信,也不同于宗教活动,是建立在人性需求和历史真实基础之上的文化活动。

     大家都知道,个人的生命源自祖宗父母,个人之生命是家族生命的延续,所以自我生命的重要责任在传宗接代,个人生死的超越就在于把自我生命汇入家族之大生命之中,我们这次这么多都姓人家祠祭祀,还仅仅是一小部分,也没有精确统计全国都姓人究竟有多少,这也显示出了家族生命的兴盛与永恒。中国历代家训无不强调祭祀的重要和必要。这次很多宗亲都有意识的带了儿子、孙子来,在几代人的祭祀中体会血缘相继的神圣性;家庭、家族生命的完整性;祈福先人对后人的关注和保佑。明白身为都氏家族成员的一份责任。能光宗耀祖、延续香火更好,为家族的兴盛出微薄之力也行。当那天大家在祠堂里虔诚地跪下那一刻,我想他们都超越时空地与整个家族的大生命相系了,具有了某种神圣敬畏的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