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司马朝军 司马刚
天地之中,唯道为大
此时此刻——2021年7月13日下午4点26分,我们一行二十余人驱车抵达中岳嵩山的“天地之中”,在先祖司马光曾经朝夕讲学的嵩阳书院,在他惨淡经营《资治通鉴》九卷至二十一卷的崇福宫,我们静静地注视着,仰望着,想象着。嵩山依旧,只是斗换星移,物是人非,不见当年司马光。
沿着那一级一级的石阶,一步一步往上攀登,只觉一层更比一层高深。位于太室山山麓的嵩阳书院就像一幅珍藏千年的山居图缓缓展开,伴随着导游的精彩解说,她更加引人入胜。院内松柏郁郁青青,古柏三株最为著名,大者需七人围,次者需五人围,相传汉武帝先入为主,将最年轻的那株封为“大将军”,反而将最年老的封为“三将军”(胡耀邦欣然为此冤案平反昭雪,将本来应该命名为“大将军”的直接更名为“元帅”)。据说“元帅”已达五千年,本株已死,早已不堪重负,全靠人工支架撑住,但神奇的是,古树竟然发新枝,依旧绿意盎然,生机勃勃。
嵩阳书院是北宋王朝的最高学府,大家云集,成为理学家的摇篮,当时的声誉如日中天,无与伦比,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环拱。大门两侧柱子上的对联出自乾隆皇帝的御笔:“近四旁惟中央,统泰华衡恒,四塞关河拱神岳;历九朝为都会,包伊瀍洛涧,三台风雨作高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都拱卫中岳嵩山,竟以“神岳”呼之。联后没有落款,而是盖以特殊的私章,乾卦居中,左右二龙环绕,组合成乾隆独有的印章图案——“乾+龙”。嵩阳书院曾经荒废,现在的建筑是在清代康熙年间重修的,虽距北宋有数代之隔,距今却亦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书院的多处亭台楼阁油漆斑驳,愈显古朴厚重。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广为流传,司马光的智慧与胆识令人惊叹。后来,马齿徒长,阅历渐深,司马光成为我们敬仰的对象。再到后来,各地续修族谱,我们才不约而同地发现——司马光就是我辈共同的先祖。
如今,身临书院,想望风流,顿时穿越时空,一草一木间依稀还有北宋当年的文化因子,神岳之下仿佛可见道学巨子憧憧往来的伟岸身影,耳边犹似响起一代宗师司马光开坛论道的悦耳之声,响起大宋书生抑扬顿挫的读书声。仿佛看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草稿汗牛充栋,而他精心修改过的定稿在几案上向我们徐徐展开,一批道学家围绕着他们的精神领袖司马光纵论古今,商量天下大事。“深衣大带,张拱徐趋”,“笃学力行,清修苦节”,朱熹满怀敬畏之情,绘声绘色地为后人描绘出温公的凛然气象,把我们一下子带到了先祖的膝前。此情可待成追忆,可惜好景难再现……
书院内热浪袭人,汗下如雨,我们心潮澎湃,浑身血流加快,仿佛我们的脉搏在跟着先祖司马光的脉搏一起跳动——如何传道授业解惑?如何将历史经验转化为智慧?如何传承文化使命?如何为天地立心?如何为百姓请命?如何收拾残局?如何走出困境?如何处理变法与守成的关系?如何为子孙后代开太平?
天地之中,唯智为大
此刻——2021年7月14日正午,在古老的河内,在温县一个小小的村庄——安乐寨,我们站在司马懿文化广场前,亦即司马懿的家乡,世人称之为司马故里,也是河内司马氏的发祥地与龙兴地。
默默地,扫视着,搜寻着,打量着眼前这陌生却又似乎熟悉的一切。这就是我们司马家族的先祖曾经生活的地方?这就是古代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司马懿家族一统江山的出发地?
我们的身旁站着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司马氏后裔,领头羊为来自郑州的司马众志(司马姓氏委员会会长)、来自洛阳的司马扩军(司马光研究会会长)、来自运城的司马大庆(司马光联谊会会长)。宗亲中既有年近八旬的长者,也有幼稚儿童,穿着统一的白色T恤,戴着橘黄的绶带,无不恭敬有加,尽显家风家范。
在此刻,仰视着庄严肃穆的司马懿雕像,我们静静地顶礼膜拜,虔诚地奉献一瓣心香。诸葛亮统兵十万,大军压境,“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无奈司马懿高挂免战牌,不上其当,使得蜀军进退失据,不得不还于五丈原,诸葛亮又担心军粮不继,使己志不伸,因此分兵屯田,欲为久驻之计。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身处前线,统领魏国军队,他来信请教策略,司马懿秒回复:“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司马懿深知诸葛亮之意,不战而屈人之兵,正所谓善之善者也,诸葛亮因此愤结而死。司马懿成功地运用了持久战,任诸葛亮如何求战,就是坚守营寨,拖垮了诸葛亮。司马懿的雄才大略于此可窥一斑。彭德怀元帅也坦然承认:“曹孟德是我们的政治老师,那司马懿是我们的军事老师。我们的持久战术,是从司马懿在五丈原对诸葛亮的战术学来的。”足见司马懿的智慧不在诸葛亮之下!而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不顾历史事实,对诸葛亮百般神化,反而对司马懿肆意丑化,如此带节奏地误导,假作真时真亦假,许多虚构出来的小说细节竟然被误认为历史的真实,很多人不加思考,以为演义就是历史,细说就是真相,并且推出种种错误的结论。这次在郑州的宗谱研讨会上,我们有幸聆听河南省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张新斌研究员的发言,他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历史课,他充分肯定了司马懿的历史贡献,强调要把司马文化与大一统文化、智慧文化、大黄河文化相结合。如此真知灼见,令人信服。其实,在此之前,毛泽东主席早已一再肯定了司马懿,称赞“司马懿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多谋略,善权变”,“有几手比曹操高明”。他为曹操翻案的同时,实际上也为司马懿翻了案!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吸取了司马智慧,走向了成功与辉煌。我们作为司马氏后裔,更应该自觉弘扬优秀的司马文化,继续为司马懿平反,为司马昭昭雪,莫要再被曹髦的那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所诓骗!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司马懿、司马昭,重新发掘司马家族所蕴藏的智慧。
遥想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及至魏、蜀、吴三国鼎立,天下仍是纷争,百姓涂炭。诸葛亮的《隆中对》不过是当时的博弈论,妄图维护分裂局面而已。如果把三国分为前后两个半场,上半场的主角无疑是曹操,而下半场的主角则是司马懿!诚如著名三国史研究专家朱子彦教授在《司马懿传》一书中所指出的,惟有司马懿才是曹操事业的真正接班人。他雄韬伟略,勇于施展抱负,兴屯田,修水利,重孝廉;斩孟达,抗孔明,定辽东。再加上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持续接力,三代人前赴后继,完成了三大战役,粉碎了三次叛乱,最后一统天下,为中华民族的大一统立下盖世之功!天下归于司马氏,这是历史的选择,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历史的烟云早已散去,催人战鼓与峥嵘号角也随主人被收进史册典籍里。但值得庆幸并引以为傲的是,一直扣动着司马族人心弦的“司马懿得胜鼓”代代相传,延续至今,现已成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司马懿最初发明“得胜鼓”,用途有二:将士出征,以鼓乐相送,壮扬军威;将士凯旋,以鼓乐相迎,隆重庆贺。时隔近二千年,在鼙鼓声中,我们好像又听到司马懿慨然作歌:“天地开辟,日月重光。遭遇际会,毕力遐方。将扫群秽,还过故乡。肃清万里,总齐八荒。告成归老,待罪舞阳。”羽声慷慨,鼓角雄壮,远比曹操横槊赋诗更为威武!因为“肃清万里”“日月重光”正是曹操想要达到而没有达到的伟大目标。被神化的诸葛亮已经放下羽扇纶巾,被请下了神坛;被妖魔化的司马懿笑到了最后,也终将还原其足智多谋、坚忍不拔的本来面目。
天地之中,唯孝为大
此时此刻,在温县三陵村,在品字形的司马祖茔前,在一片已经收割完的庄稼地里,我和我的宗亲们一起静默,念叨着,追忆着,祭奠那些遥远缥缈的先祖们的魂灵!在祖地,我们与先祖的灵魂相交通,元亨利贞,否极泰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香烛师在一边忙碌着焚香点烛,司仪则引导着我们三人一组的行跪拜大礼,指挥着鼓乐队鸣炮,再次奏响“司马懿得胜鼓”。时值炎炎夏日,热浪滚滚,个个大汗淋漓,却又精神抖擞,诵祭文、叩拜、烧香等,礼节一步不落,悉数完成。就连三岁小孩也跟着爸爸妈妈一起认认真真地做完规范动作,虔诚至极。或许,这就是血脉的缘故吧。故里父老乡亲憨厚忠实,也站在外围虔诚地观礼,民风淳朴,古风犹存。
此后,在博爱县孝敬镇孝敬村,在殷王司马卬的雕像前,在司马卬孝敬母亲三步一拜的那条路上;此后,在洛阳市,在以司马光命名的宽阔马路上,在破败凋敝的洪恩寺中,在被央视曝光有望被重建的独乐园遗址处,在浩洋公司创建的司马光文化馆里,我们和所有的司马氏宗亲们,所到之处,或留影,或鞠躬,无不显示着对先祖们的景仰之情。大爱无疆,大孝感天动地。孔子云,孝为德本。以孝治国,即是以德治国。这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原理,也是中国人做人的根本。近年来孝敬镇专门成立了孝文化研究会,每年组织春秋两次孝文化大典,忠实践行孝文化,殷勤传播孝文化。壮哉壮哉!
最为难得的是,在洛阳宗亲司马杰创办的浩洋公司的招待晚宴上,好戏连台,气氛热烈,最后一位当地艺术爱好者深情地朗诵“我骄傲,我是司马后裔人”,反复咏叹之时,仿佛投放了威力强大的催泪瓦斯,老人们老泪纵横,年轻人心潮澎湃,引发了强烈的共鸣,蓦地将整个晚宴推向高潮,此刻空气似乎凝固,时间也好像停止,时针指向22点正。
天地之中,唯国为大
树有根,水有源;人有祖,知渊源。
寻根问祖,慎终追远,本是人类的一种天性、一个情结、一份情怀。我们此次中原寻根之旅,就是让自己弄清楚——我们从哪里来,我们的根在何处。
我们从贵州、湖北、湖南、江西、江苏、安徽、山西、上海等地赶来,汇聚于祖地河南。一次邀请,八方响应。这不仅仅是一个仪式,更是一种精神的鼓舞,一种力量的感召,一种心灵的呼唤。“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这是人间的春风,这是生命的源泉”,这也正是天下所有司马人的主旋律与咏叹调。为了光荣与梦想,我们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寻根之路。
我们寻找族谱,寻找族群,寻找先祖,寻找亲人,寻找血脉之根,寻找文化之根。往小处说,体现的是家族情怀,是孝道;往大处说,却是家国情怀,是治道。我们司马家族最初出自黄帝,也是高阳帝的苗裔。自得姓始祖程伯休父以降,人才辈出,群星璀璨,既有文学家司马相如,也有史学家司马迁、司马光,还有道教宗师司马承祯、禅宗宗师司马道信……
我们为司马家族昔日的兴旺发达而自豪,为先祖们所创立的丰功伟绩而震撼而感动。我辈惟有努力向上,不断进取,不忘祖训,赓续司马血脉,传承优秀基因,弘扬司马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国家必须统一,我们理所应当为此贡献微薄之力。寻寻觅觅,踏破芒鞋,寻根问祖,始知初心与使命。
惟有如此,方能不枉此行。惟有如此,方能弘扬司马家风。
【附录司马朝军撰祭文二篇】
祭温县三陵村司马祖陵文
时维辛丑六月初五,吾等后人谨致祭于温县司马祖陵之前,而泣以文曰:
赫赫列祖,河内肇造;瓜瓞绵绵,黄河滔滔。
卬公舞剑,为赵名将。十八诸侯,公为殷王。
楚汉之际,天地震荡。卬公之后,家道受创。
汉魏之际,钧公扬名。豫章太守,量公继声。
隽守颍川,防领京城。宣帝佐曹,与亮抗衡。
北平辽东,西抑劲蜀,南擒孟达,东荡海隅。
肃清万里,总齐八荒。天地开辟,日月重光。
八达之名,天下皆知;昭公之心,路人焉知!
修订晋律,精简汉刑;平定淮南,大兴仁政。
宣帝定燕,太祖平蜀,至于武皇,一举灭吴。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前赴后继,接力解纷。
三国鼎立,生灵涂炭;天下一统,履道坦坦。
书契同文,乂清四海;车马同轨,扫除大害。
沧海桑田,中多板荡;越两千年,谁主存亡?
台海不靖,周边不宁;美欧联手,师出无名。
妄图霸凌,欲壑难足;人执长绳,我焉受辱?
嗟乎黄帝,命世之英,逐鹿中原,神州服膺。
高阳苗裔,毋忘本性。华夏古国,旧邦新命。
壮哉司马,文化传薪,史迁之笔,温公之心。
智勇双全,坚守诚信,以史为鉴,以民为心。
呜呼哀哉,伏惟尚飨!
祭司马卬文
时维辛丑六月初五,奠之良辰也,吾等后人谨具香烛鲜花,致祭于河内始祖殷王司马公灵前,而泣以文曰:
赫赫华胄,河内肇造;孝敬母氏,义气浩浩。
剑术精湛,赵国名将。光被四表,格于下上。
攻占朝歌,暴秦云亡。十八诸侯,公为殷王。
统领河内,沁水汤汤。建此勋业,雄视东方。
楚汉相争,满腹忧伤。腹背受敌,战而后亡。
世变沧桑,中更板荡;越二千年,谁主兴亡?
壮哉司马,文武传薪,卬公之剑,温公之心。
智勇双全,坚守诚信。以孝为本,以德服人。
呜呼哀哉,伏惟尚飨!
【作者联系方式】
司马朝军,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传统中国》杂志主编
通讯地址:上海市青浦区淀山湖大道3699号海上湾鹭居2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