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祖康手绘诸家住宅平面图
扬州盐商,曾是清代一个富可敌国的群体。他们在扬州所积累的财富,一度成为清朝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当时在扬州活跃的盐商们,主要以徽商为主。
近日,扬州著名学者韦明铧接到诸氏盐商后人的电话,也揭开了扬州诸姓盐商的兴衰史。
盐商名为“诸春山”
旧宅位于国庆路保存完整
韦明铧介绍,他曾写作过一部作品,名为《风雨豪门》,专门探访散落在扬州各地的盐商旧宅。当时,他就对诸氏盐商的住宅进行了探访。
《风雨豪门》这样写道:诸姓盐商住宅,在永庆里内。但“永庆里”现在已经成了无人知晓的老地名,如今这里的门牌是国庆路342号,其实从340号到346号都是诸家的老宅。诸家的大门,在342号内,坐北朝南。踏进门槛,猛然看见一座精美简洁的水磨砖门楼耸立在面前,令人大吃一惊!其门面之严谨,造型之精致,磨砖之光洁,保存之完整,大约在今天的扬州已不多见。
最近,韦明铧忽然接到了一个来自辽宁沈阳的电话,来电者名为赵海鹰,自称是诸家媳妇。她的公公诸祖荣,正是盐商诸春山的儿子。因为看到了《风雨豪门》这部作品,所以和韦明铧取得了联系。“首先就解决了一个问题,扬州人一直都认为,那位盐商名为诸青山,其实名为诸春山。”
经过沈阳诸家历次提供的材料,得知诸家原籍浙江余姚,迁往扬州业盐的第一代是诸际华,第二代是诸春山、诸堃山、诸云仙,第三代人是诸祖德、诸祖康、诸玉凤、诸玉贵、诸祖荣等,至今已有第五代。
跻身清代八大盐商
在扬州购置了多处房产
在之前的很多研究资料中,都说随着盐商江春的没落,扬州盐商整体都衰败了下去。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以诸氏盐商为例,诸际华生于同治八年,诸春山出生于光绪二十一年,那时的清朝政府,已经到了内忧外患的时候了。诸氏在扬州从事盐业,也购置了大量房产,足以证明当时的扬州盐商,虽不至于富可敌国,却也可以为富一方。
根据诸祖荣的记忆,祖父诸际华年轻时就从浙江余姚背井离乡,来到全国最大的盐业集散地扬州商界闯荡,并跻身扬州八大盐商之列,诸姓盐商排名第七。同时,他还在丁家湾四岸公所兼职,十分忙碌。祖父经销盐业所得,在农村买田地,在运司街永庆里(现国庆路)修建了具有特色的住宅(约五至六千平方米)。前门叫永庆里,后门是探花巷。诸祖荣当时就住在永庆里,记得常到后花园玩耍,那里有假山、鱼池、防空洞。此外,在犁头街、渡江路、得胜桥、辕门桥、永宁宫等地也有房屋。
此外,赵海鹰还提供了一份珍贵的资料,那就是诸祖荣哥哥诸祖康根据记忆,描绘出当年诸氏老宅的平面图,详尽而清楚。在这张地图上,可以看到诸氏住宅面积很大,内有数十间房间,并有天井相连,还有花园、后院等,这要比现在所看到的诸氏住宅还要大。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扬州盐商,还是很有实力的。要知道,诸际华来到扬州时,属于两手空空,硬是凭借着盐业,在扬州打下如此大的家产。所以说,在清朝末年,扬州盐商产业,依旧是生机勃勃的。”韦明铧说道。
民国初转行开钱庄
解放前夕举家离开扬州
扬州诸姓盐商何时开始真正衰败的呢?根据韦明铧的分析,应该是在民国。在民国十二年,诸际华在永庆里开始转行,开办了“庆余钱庄”,资金五千两,诸春山等子女是股东。抗日战争爆发后,钱庄无法经营,只得歇业。于是诸春山和亲属在扬州又合开了“源记布店”,又在上海合开“义兴详五洋行”,转移了部分资产到上海。抗战胜利后,诸春山还在扬州得胜桥小井巷5号恢复“庆余钱庄”,自己出任经理。
因为时局动荡,所以诸家人在解放前夕,举家迁至上海,很少再回扬州。2005年9月12日,诸氏兄弟姐妹结伴回到阔别几十年的故乡,受到热情接待。接待人员查实,诸姓盐商确是扬州知名盐商,国庆路老宅保留至今,已列入扬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于是,他们一行被介绍到市文物局,有专人陪同前往看望诸姓旧宅,受到了住户的欢迎。
很注重培养后代
诸家后代中是人才辈出
韦明铧说,在扬州盐商中,有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都很注重培养下一代。在诸家第三代中,老大诸祖德考入上海同济大学,老二诸祖康考入上海交通大学,老四诸祖荣的理想本是考入上海复旦大学,但因朝鲜战争爆发,他便走上投笔从戎的道路。
据赵海鹰介绍,诸祖荣在上海考入霞飞路晓光中学读初中,目睹旧社会的中国,被列强侵略,心中非常愤慨。1950年,美帝国主义把侵略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直接威胁到祖国安全,他就义无反顾地报名参了军,踏上奔赴东北的火车,来到了东北军区司令部701部11大队。经过学习训练后,他直接被分配到安东(现丹东)鸭绿江边大桥旁安东气象台,负责气象情报观测工作,以保障空军飞行安全,确保高炮部队准确打击敌机,以及前线部队作战计划和行军安全。朝鲜战争胜利结束后,诸祖荣就留在了东北。
“扬州盐商尽管从事商业,但是他们这种教导后代读书的传家家训,依然值得称道。或许,这也是扬州盐商在当时能够成功的原因之一。”韦明铧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