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寻根溯源,是人类的天性,也是中国人固有的精神追求。
金兵南侵之际,仲子第四十九代嫡长孙、仲氏家族宗子仲基,于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偕两位胞弟护送宋高宗南下,定居吴江,再到宝应仲氏始迁祖五十二代七二公于元末迁居宝应,仲氏在宝应到现在居住已经有700多年,历史的长河700多年算不上什么,而对于我们一个家族来说就是一个比较大的发展史,从先祖只身一人到宝应,到现在发展仲氏8000多人口。然而现在我们宝应竟没有几个人知道自己的先祖是谁,是从什么地方,什么原因迁来的,这一直都是空白。从小时候父亲告诉我刁、梁、范、仲无二姓,天下仲姓是一家,我们老家是山东的,但具体哪里不知道,更有人在上个世纪跑去济南仲宫镇去寻祖,无果而返。
2012年2月底我在迷茫中去网上寻找自己的根,发现网上有个网站:华夏仲氏网。当我以自己的名字注册进去以后,仲磊发现了我,加了我的QQ,与我交谈,才知道原来我们还有这么多的宗亲,更把宝应明朝成化、清朝乾隆年间的家谱复印件无私的发给我,我激动啊,立即打电话给我叔叔,告诉他我找到了明清时期的宝应仲氏家乘,当我把家谱打印出来送回老家的时候,知道消息老家的族人早早的在路边上等我,当我把家谱复印件拿出来的时候一个个的传阅,当我拿出排行字辈的时候,才知道我们的字辈排错了,更知道我们以后的字辈是怎么排了。
在这以后我关注华夏仲氏网,认识了南京的兆仁爷、潍坊的济明爷、赣榆的伟利叔、盱眙的梦一叔,仲氏故里的崇民哥.....更认识了天长的文余爷,知道天长文余爷他们一族与我们宝应仲氏同宗(天长仲氏始迁祖国中公是宝应九世祖之照三子)。
宝应仲氏从明朝初期就已经有人做太医,五世祖、六世祖都有太医,七世祖仲本兄弟都是进士,其中仲本官至陕西按察使(四品官员)....宝应县志都有记载,在现在的泾河镇地带有仲氏家族墓地,被列为宝应县文物保护单位。在清乾隆前宝应仲氏有家祠,是县城的一个望族。是什么原因县城里面没有仲氏,家祠就更谈不上了,一直到今年7月在海安“仲氏历史文化与修谱技能培训班”上与文余聊天中探知原来我们清乾隆家谱中有些内容触犯了满清政府的管制(国大、国明、国中、国华,连起来:大明中华)。政府的压制,使先祖们在县城待不下去了,全部到乡下避难去了。县城的西面是京杭运河,南北是官道,只好向东北、正东、东南现在湖荡地区跑,现在我们仲氏分布基本是这样。
在清乾隆十二年我们宝应有族人仲搢行船路过仲家浅,知道了家族史,于清乾隆十三年续修了家谱,时隔265年,我宝应仲氏族人仲怀虎再次踏进仲家浅,走进先祖庙,我想说:列祖列宗们,在外面的游子回来看您了,祭拜您了!我回去以后一定把家族人联合起来,把宝应的家谱早点修好(我们梁沙已经开始修),早入《仲子世家谱》。
综上所说,我是进入华夏仲氏网,加入仲子历史研究会才学习到家族的知识,没有华夏仲氏网、没有仲子历史研究会,我还不知道我们的家族史,更不知道我们的根在哪里。
在这里我感谢华夏仲氏网、感谢仲子历史研究会、感谢仲磊他们。
仲子第74代孙、宝应仲氏族人:仲怀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