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的查氏家族自查日乾始。查日乾(1667-1741),字天行,号惕人,又号慕园。其高祖于万历年间由江西临川迁居顺天宛平县。查日乾于康熙年间来津,投靠盐商张霖,后移居天津,成为富甲一方的大盐商。查日乾生有三子:查为仁、查为义、查礼。从其子查为仁始,其家族科名绵延五世,共产生了3名进士,9名举人。
查为仁,字心谷,号莲坡,宛平生员。康熙五十年乡试第一,因被劾考试舞弊而于五十二年入狱,八年后始获释。归家后潜心读书,并在今天津市红桥区芥园道附近筑水西庄,广泛结交大江南北的文人雅士,从而使天津诗文盛极一时,著有《莲坡诗话》等。
查善长,字树初,号铁云,查为仁子,乾隆十八年举人,次年联捷进士。刑部员外郎,礼部郎中,由监察御史转给事中,巡视天津瓜仪漕务,乡里荣之。著有《铁云诗稿》。
查诚,字伟中,一字静岩,号海沤,查为仁孙,乾隆四十二年举人,官员外郎。平淡简易,有祖风。家起小园,叠石莳花,积书满架。无不披览,然不事生产,家道中落,遗有《天游阁诗稿》。
查彬,原名曾印,字伯野,号憩亭,查为仁侄孙。乾隆四十八年举人,明年成进士,宰江南凤台,诛锄强暴,舆论颂之。调怀宁,以忧去官,服阕补河南淇县知县,调太康、安阳,升信阳州知州,有善政,以失察里吏议,去任之日,州民泣送百里外,奉长生位于书院讲堂。旋复职谒选,卒于京,祀信阳名宦。
查讷勤,字简庵,号云舟,查诚长子,查为仁曾孙,嘉庆三年举人,六年进士,官翰林院检讨,终陕西督粮道。查咸勤,字芙波,又字贞复,查礼之曾孙,道光元年解元。查毅勤,字果庵,道光二十三年举人,查日乾玄孙,官怀来县教谕。
查以新,字春庭,查为义玄孙,咸丰八年举人。查丙旭,字曜庭,查为义曾孙,同治三年举人。查恩绥,字荫阶,查为义五世孙,同治六年举人,官江西广信府知府。查双绥,字玉阶,查为义五世孙,光绪十四年举人。查尔崇,字峻丞,号查湾,查为义五世孙,光绪十一年举人,官至四川候补道。
继张霖之后,查氏家族的水西庄更是将天津传统的诗文推向巅峰,并使天津成为当时北方文坛的代表。水西庄始建者为查日乾,康雍之际,查日乾发现“天津城西五里,有地一区,广可百亩,三面环抱大河,南距孔道半里许,其间榆槐柽柳,望之蔚郁”,“因购为小园”,开始营建私家园林,“营筑既成,以在卫河之西也,名曰‘水西庄’”。乾隆年间,水西庄又多次扩建,遂成为“津门园亭之冠”。以水西庄为依托,查氏家族广邀各地文人雅士,常年组织各种诗会,水西庄的胜景、文人雅士的唱和以及查氏盛情又不断地吸引着各地的文人前来,到查为仁时,水西庄的文化活动达至鼎盛,与扬州马氏的小玲珑山馆遥相呼应,各领北南文坛之风骚,“四方闻人过沽上者,争识之。斗韵征歌,日常满座,北海风雅,及亭馆、声乐、宾客之盛,咸推水西庄”。就连乾隆皇帝路过天津,都要驻跸水西庄。
除了宾主之间赠答酬唱、举办各种诗会外,水西庄还曾组织编纂《天津府志》、《天津县志》以及诗文等图书的刊刻活动。水西庄成为北方最大、最有影响力的文人雅士聚会之坛坫,除查氏外,主坛者还有厉鹗、汪沆、杭世骏、刘文煊、陈皋、万光泰等知名文人,其中汪沆主查氏水西庄坛坫长达五年。在水西庄的文人群体中,以江南特别是浙派文人居多,但天津当地的很多知名文人也都参与水西庄的文化活动。以水西庄为依托的文人群体的各类活动,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盛事,更使天津文学艺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彻底改变了天津“椎鲁不文”的风貌。
天津科举家族这种依托私家园林组织的文人之间的交游活动,使包括天津在内大江南北的一些文人聚合成一个个群体,互相吟咏酬唱、探究学术,从而又使文人群体衍变为一个文学的公共领域,而公共领域的产生是清代天津文化繁荣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极大地促进了天津文化的发展,文化的发展又进一步催生了更多的科举家族。
对于私家园林、文人交游与天津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天津县新志》的编纂者也着深刻的认识:“沽上自遂闲堂张氏盛起园林,款接名士,极一时人文之盛,其后水西庄继之,迨查氏衰落,承鸿接轸前轨,虽具体稍微,而流风赖以不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