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翟姓网 > 翟氏新闻 翟氏新闻

济宁媒体行走近非遗项目:翟氏绣球上演最炫民俗风

时间:2021-3-13 来源:家谱馆翟姓展区

  9月15日下午,“聚焦文化济宁”中国网络媒体济宁行的记者们,走近济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翟氏绣球,近距离感受民族文化无穷魅力。

翟桂芝老人和她心爱的绣球

      宋人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记载:“上已日,男女聚会,各为行列,以五色结为球,歌而抛之,谓之飞驼。男女目成,则女受驼而男婚已定。”可见,绣球在过去是传递爱情的吉祥物,而发展到今天,绣球包含了更多寓意,是传递爱情、亲情、友情的文化使者。

绣球“穿越”到现代 献礼省运 寓意吉祥

      二十三个绣球依次排开,每一个绣球上都有一个字,连起来正好就是“济宁之乡,运河之都,全市人民庆祝二十三届省运会召开,朗朗上口且寓意吉祥,读来让人为之一振。这便是翟桂芝作为翟氏绣球唯一的传人献给在济宁举办的山东省第二十三届运动会的贺礼。

      为了让绣球看起来更好看,61岁的翟桂芝还亲自跑到歌舞团演员定做服装的地方去买人家的演出服布料,来做绣球的“衣服”;跑去针线点,买来又柔软又有韧性的亮线,一段段用剪刀剪了,亲自做成绣球的坠子;跑去首饰店,一颗一颗的挑装饰用的珠子和亮片,好让绣球变得更加美丽。由于翟桂芝不精通书法,于是她便去打印店,让店员把她精选出来的23个字全部打印出来,然后用剪刀剪下,隔着一层印蓝纸铺在布上,再用铅笔沿着字迹一点点涂抹,直至布料上有了字迹,再用绣花针比着字迹一点点刺绣。 这二十三个特大型绣球制作完成共耗时10个月,因这么大的绣球无论是用棉花还是用海绵,都会显得松垮,因此几经试验最终选定了干净的餐巾纸做填充。

一双巧手为绣球注入新的活力 在新时代散发光芒

      最早有文献记载的绣球内包有豆粟、棉花籽或谷物等农作物种子,这除了使绣球有一定的重量便于抛掷外,更深层的意义是——绣球为“吉祥之物”。因为中华民族是传统的农耕民族,对每年农作物丰收与否十分关心,因而在各种祭祀、祈年的仪式中,农作物种子及播种、耕种等生产劳动形式往往都是表现的主题。如农村建新房时,在墙基四角撒一些谷粒;架大梁时,要在梁上挂两束谷穗;给老人祝寿往往也要送些精米作礼。这些现象都象征着生长、生育、兴旺、平安之意。绣球内填放有谷物种子,就是希望年内“五谷丰登”之意;同时,绣球作为青年男女的定情之物,内中喻示着“生育兴旺”之意。

      济宁翟氏绣球既与其他地域的绣球工艺有相似之处,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既能精细、雅洁,图案秀丽,色泽文静,针法灵活,绣工细致,形象传神,“绣花能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又可原始古雅,图案纯朴,色彩艳丽,构图简洁,造型夸张,对比强烈,线条粗犷,“精巧灵秀中见豪放”。翟桂芝用她的一双巧手,为这传统的绣球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现代焕发出别样的光彩。

      翟桂芝一生酷爱古老的民间艺术绣球,记者注意到,一根小小的绣花针在她的手中上下翻飞,无论是造型、剪裁,亦或者是针法,都美得让人无可挑剔。凤凰放佛能够展翅,兔子仿佛能够就地打滚儿。她虽然已经退休在家,可是心灵却没有封闭在自己小小的房间里。她时刻想着的,都是弘扬传统民间艺术,让这精巧美丽的绣球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