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邓姓网 > 邓氏新闻 邓氏新闻

邓博隆:工艺美术大师成立教育基金会 捐资千万元助学

时间:2021-2-01 来源:家谱馆邓姓展区

2014年9月,宜兴诞生了首个以个人冠名的教育基金会,该基金会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邓博隆出资千万元冠名设立,专门用于奖励优秀学生,资助贫困学生和其他教育公益事业支出。
  详细事迹:
  师承泰斗,入古化新
  宜兴紫砂厂1960年成立研究所,邓博隆进入研究所与师傅顾景舟一道研制紫砂新工艺、新造型,其作品“百岁树桩壶”、“什锦水平壶”、“微型什锦壶”等,先后获省和地方陶瓷公司四新产品奖。1975年8月进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系进修班学习,加强了创作方面的理论基础,提升了创作内涵,此外他还钻研传统陶艺,从中吸取精华,入古而能化新,采撷其它艺术的表现手法,进而开创出揉合古今的艺术精品,设计创作之式样共有350余种。
  不断求新求变,开创自己的风格,是邓博隆创作的一贯理念,1979年以红木镶嵌的手法,与徐秀棠、鲍仲梅合作,开创了紫砂嵌银丝装饰的先河,作品“十五头嵌银丝咖啡具”在当年全国陶艺展中深受好评,后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1980年,他又吸取青瓷开片手法,首次在紫砂壶上做出碎瓷效果的“四方开片冰纹壶”,再度在全国陶艺展上获奖。
  1981年以来,香港及内地举办的各种展览会,他均有新品参展,同年香港双鱼公司举办展览,邓博隆有“提梁裙花”、“石瓢”等壶参展,其中“石瓢壶”被英国维多利亚博物馆收藏。1985年调至紫砂二厂任研究所所长,次年中艺公司办展,邓博隆应邀前去做技术表演,香港各电视台和各报社争相采访与报导,参与作品有“岁寒三友”、“三菱花壶”和“大型掇壶”,获得高度评价。他的紫砂壶身价在国内外拍卖一把就要数十万元。
  从艺60余年来,他不仅德艺上继承顾老的衣钵,而且积极创新,在泥料、造型、装饰等方面都具独到见解。多次应邀赴美、韩等国进行艺术交流,并身体力行现场展示紫砂制作技艺的魅力。他曾说:“对于传统必须加以尊重,且须深入的加以钻研,才能打下扎实的根基。传统乃是前人智能的积累,承袭传统并不可耻,重要的是能在承继之中,推陈出新,并赋予作品新的时代意义。”邓博隆对于传统与创新兼容并蓄,可谓独得其中三味。”
  德艺双馨,感恩社会
  邓博隆为人谦虚,作风踏实,痛恨虚张声势。虽然获奖连连,“一壶万金”,海内外收藏家、紫砂爱好者对其作品趋之若骛。但是邓博隆并不以此自满,仍然不断作新的尝试,近年又先后有创新之作,如“古兽窥今”、“寒江独钓”、“龙宫宝灯”等壶问世,此外还仿制了大亨式“仿古”和“大亨掇壶”等,得到了台湾和大陆地区收藏家和艺术家的好评。邓博隆常以“做到老,学到老”来自勉。有一次一位著名收藏家赞扬他的“汉棠盆”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时,他立即纠正道:“前无古人尚可接受,后无来者实不敢当,因为时代在前进,艺术在发展,我希望有人超过我。
  邓博隆系出紫砂世家,但在青少年求学时,正值战乱,紫砂行业低迷,所以家境贫穷。1948年初中毕业后,想报考可减免学费的师范学校,但父亲筹措了几个星期都没能凑够仅5元的路费,让他不得不告别了校园生涯。几十年来,这一辛酸往事一直记忆犹新,所以他对寒门学子的怜悯和关爱从未间断。邓博隆觉得,得益于社会和谐稳定,如今紫砂行业一片红火。走上富裕路的紫砂艺人,理应回报社会。尤其是得知与他同龄的紫砂收藏家沙志明无偿捐赠藏品的义举,部分贫困学生艰苦求学的事迹后,他就萌发了用毕身积蓄设立教育基金会的想法。
  他的想法也得到了整个家族的支持。弟弟徐协棠说,哥哥一贯勤俭节约,处事低调,没有操办过一次生日庆典。与人相处也不追求排场和花哨的形式。在他的直接传授和指导下,培养出一大批德行优良的紫砂人才。哥哥很早以前就想采取一种有效形式来回报社会,教育基金会的成立,让他实现了自己多年的夙愿。徐协棠为有这样一个平常而又了不起的兄长感到骄傲。邓博隆长子徐达明说,父亲起初提出出资千万设立教育基金会,子女们觉得很诧异,但都尊重和支持父亲的义举,也会向父亲学习,因为父亲经常教育他们做人要懂得感恩。
  助力慈善,传承美德
  目前,由邓博隆捐资千万冠名的教育基金会已正式在宜兴市成立,这是宜兴市首个个人捐资冠名、基金化运作的公益性慈善组织,基金会重点资助宜兴市丁蜀镇部分寒门学子与优秀学生。
  作为一个虔诚的艺术家,邓博隆内心感恩时代给他的机遇,经常想着对社会的回馈。早在1992年他就捐资了10万元,创立“顾景舟、邓博隆教育儿童奖励基金”,2006年“宜兴市慈善会丁蜀分会”成立时,他又捐资了10万元。2008年汶川地震,他再次捐资2万元。他的善举,受到了全社会的尊敬。他曾先后当选为宜兴市、无锡市政协委员。
  在邓博隆大师的感召下,他的徒弟们也热心教育与慈善事业,其中省陶瓷艺术大师范伟群曾出资50万元设立教育奖励基金。现在,宜兴市丁蜀镇紫砂艺人参与各项社会公益事业已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