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山古镇进士里2号,虞薇山先生祠内挂起退休教师捐赠的书画。
张月 文/摄
昨天是教师节,惠山古镇进士里2号的虞薇山先生祠举行了一场隆重的书画捐赠仪式。捐赠者是一批退休教师,他们的书画将作为祠堂的内部陈设被永久保存。即将修复完成的虞薇山先生祠,内设薇山书院,主祀薇山书院创始人、一代儒学教官虞荐发。无锡虞氏后人欢迎游客们来薇山书院坐坐,说说往事,谈谈国学。
一场特殊的书画捐赠仪式
祠堂堂屋正中挂着名家字画,案台上摆着《虞氏宗谱》,三面墙上,挂着20多幅退休教师捐赠的书画。不管是山水画还是书法,都表达了同一个主题:歌颂祀主虞荐发。“祠堂除了祭祖,还有家族助学、扶贫、引人向善的功能,更是传播家族文化的地方。”负责薇山书院日常管理的鹿野堂虞氏宗亲联谊会观庄支会长虞曙星介绍,墙上的书法,书写内容都是从《虞氏宗谱》里摘录的,有先生事迹,有励志语句; 山水画也十分传神,向世人讲述着先祖在山水间传道授业解惑的情境。
虞薇山先生祠是民间参与祠堂修复的典范,在官方指导、规划下,虞氏后人自愿出资修复,并参与日常管理。祠堂内张贴有虞氏宗亲们的值班表,虞曙星每周都会到祠堂内查看修复进度,匾额、楹联、桌椅等主要陈设都到位了,可墙上却还是空空荡荡。一次,一位虞氏宗亲路过,得知祠堂展陈所需便提出,由其所在的太湖慈善书画院为祠堂义务创作一批作品,作为装点。“都是退休教师的字画,质量很高,捐给薇山书院永久保存。”虞曙星很感谢老教师们的善举,教师节当天,他把捐赠证书送到老师们手上。
一位在无锡传儒学的先师
虞曙星在国企当过领导,1994年下海,现活跃在无锡收藏界,喜欢收藏字画、瓷器。活了大半辈子,虞曙星从没听说过薇山书院,直到家族里的老宗亲找到他,他才想到去翻家谱。“我一翻,才知道虞荐发这么了不起。”虞曙星指着祠堂内悬挂的三块匾额“守先待后”“学者津梁”“宋季完人”,称这是对先祖的最高评价。祀主虞荐发,字君瑞,祖籍丹阳,宋亡避祸无锡。元代,无锡学术久废,有识之士强烈推荐虞荐发为儒学教官,虞荐发欣然应命,在无锡义务办学,招生讲学,为无锡播下了读书的种子。
虞荐发坚守先贤的儒学思想,是沟通宋明儒家学术的桥梁。他在无锡传授杨时的理学,讲学十几年间,当政者多次力请他出仕,他则仿效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不受元代的俸禄坚决拒绝,自号“薇山老人”以明志,其学问道德堪称士大夫的楷模,“宋季完人”于他是实至名归。如今,虞薇山先生祠即将修复完成,虞氏后人们希望将这里打造成一处国学、书画等传统文化的传播、交流平台,同时也是全球37万虞氏宗亲的寻根地。在虞曙星看来,一代儒学先师虞荐发的祠堂,有许多值得讲述的故事,这是整个家族,也是无锡的骄傲。
链接:
虞薇山先生祠
虞薇山先生祠始建于清顺治年间,原址在无锡城内东林道南祠侧。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移建于惠山今址。明代先贤邵宝有诗赞他:“龟山(杨时的号)文献是公延,百世无惭俎豆前。”清代无锡地方官祭祠祀祝文中如此评价虞荐发:“志洁行廉,为锡邑儒林之冠;守先待后,得龟山理学之精”。2009年7月,惠山古镇祠堂保护修复过程中,于原虞薇山先生祠中发现了“守先待后”“学者津梁”“宋季完人”三块古匾,保存完好,是难得的文化遗存。
(中华家谱新闻采编记者 曾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