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俞姓网 > 俞氏新闻 俞氏新闻

余樾寻根之旅

时间:2021-3-12 来源:家谱馆俞姓展区
俞樾:寻根之旅

  

德清俞氏——近世中国一个名扬海内外的家族,人所熟知的是研究《红楼梦》的大家、诗人俞平伯,奠基人却是他的曾祖父俞樾。俞樾,字荫甫,号曲园,清道光庚戌科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乙卯年被任命为河南学政,尔后闭门著述,讲学书院,终成清末一代著名大学者,以《春在堂全书》五百卷遗世。\r\n也许中国文人素来就有一种寻根情结,俞樾坦承他同样怀有“籍谈数典忘祖之惧”。因此一辈子不忘寻找自己的祖先。\r\n\r\n

永嘉砖歌

  

\r\n俞樾23岁那年,同乡文友章紫伯送给他一块砖,即“永嘉砖”。永嘉是西晋怀帝司马炽的年号,时在公元307—313年之间。一块砖历世一千五百余年,已是弥足珍贵的古玩了,但章紫伯持以相赠,含意不仅如此,原来砖侧面还刻有如下的文字:\r\n吴兴乌程俞道由、俞道初兄弟治作之,永嘉元年八月十日立功\r\n中国人有“五百年前是一家”的说法,章紫伯雅意殷殷,不尽之意是说治作永嘉砖的俞姓兄弟,恐是你的上代祖宗也说不定。\r\n果然,触砖生情,23岁的俞樾正恨“欲稽所出嗟无从”,一块永嘉砖引发了他追宗认祖的强烈愿望,广览博搜之余,他作成长128句的七言诗歌《永嘉砖歌》,有道“只怜得姓衰宗早,世系茫茫竟难表”。又说“黄帝之将曰俞跗,遥遥华胄无从考。列子三医俞氏存,寓言十九恐非真”,确实传说而已,那当得真?俞樾转而求诸二十四史,虽则录出俞姓前人五十余人,“所嗟谱谍无一二,三桓七穆凭谁说”,德清俞氏的根柢在哪里,《永嘉砖歌》还不足以作出正面的回答,因据他所知德清祖是元代曾任提举的希贤公,明以后断了茬,所以写是写出来了,但他没有把它编入诗集。后来一想,“作之之难,弃之可惜”,又把它编在《春在堂随笔》里面,说是“以备吾家故事”云云。\r\n

  

  

吴中闻谱

  

\r\n结束了仕途生涯的俞樾,因兵乱不能直接回到德清原籍,只好先在苏州租屋暂住,期间,有一位候补县丞俞永泰来拜访他。两位都姓俞,谈话间很自然地又说到俞姓之“所自始”。俞永泰是徽州婺源人,说天下俞氏皆出自徽,徽有十八派,现还有十八处俞家祠堂,清明大祭,十八派都要来人居祠屋中,规定可供给三日,远道多留一二日就要自己掏钱了。言之凿凿,不容人不信。俞樾问俞永泰,有族谱否?回答有谱在徽,不曾带得。\r\n过了一段时日,这位俞永泰真把一份略谱抄来了。据这个谱,始祖为俞纵,二世俞归,三世俞贞,四世俞奇鸾,五世俞药,六世俞中、俞安、俞吉,七世俞永宗、俞永崇、俞永深、俞永源。俞永源始由宣州迁歙,他的儿子俞植,生俞昊、俞昱、俞晃、俞昌四人。昱迁浙,昌迁婺,所谓十八派,就是俞昌后裔。这样说来,迁浙的俞昱就是浙派的祖宗了。对此,俞樾还是不敢贸然肯定,但俞纵、俞归、俞药名重经史,恰是他心仪已久的。俞源既为他们后裔,俞樾也就以为“当不诬也”。按:俞纵,晋征西将军,《晋书》载,时桓彝使守兰石,韩光攻之,将败,左右劝退军。纵曰:“吾受桓侯厚恩,当以死报,吾之不负桓侯犹桓侯之不负国也。”遂力战而死。俞归,晋侍御史,《晋书·张重华传》有载,张重华谋为涼王,俞归劝告他说,先王之制,异姓不得称王。张重华遂打消了称王的念头。俞樾《永嘉砖歌》对这两位前人已有赞语:“俞纵捐躯死兰石,俞归高论屈重华”。\r\n \r\n

训诂解俞

  

\r\n俞樾后来应邀在杭州诂经精舍讲学,弟子徐花农为他造了一条小船,初名“俞舫”,俞樾自己改为“小浮梅俞”。因其苏州曲园,已有“小浮梅槛”,“此则用其本义矣”。原来俞樾这时候一边教书,一边读经,并宗王念孙、王引之父子的训诂之学。训诂解字释义,堪称一门古老的学问,说到这个“俞”字,据《说文》,“俞,空中木为舟也,从

从舟从



水也”,“俞”的本义即舟。但中国文字形声通假,变化多端,一个“俞”字即可生出带“俞”字偏旁的数十字,为此,俞樾仔细辨别“渝”“喻”“愉”“窬”“逾”“羭”“揄”“嵛”“歈”“隃”“愈”“腧”“癒”等字所由变化的曲折,查考出最早带有“俞”或“俞”字偏旁的地名、人名,并纠正了前人的一些讹误,如《史记》载上古之时医有俞跗。俞樾考证结果,本是有声而无义的“鬼臾区”。因此对俞跗其人断然加以否定,称“后世以俞跗为俞氏鼻祖,吾斯之未敢信”。又如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载喻氏姓一条称郑公子渝弥为周司徒后,后避讳改水为口,因为喻氏。俞樾考证结果,“其字作俞,不作渝,且未尝为周司徒”。俞樾最终撰成《说俞》一卷,四千余字,载于他的《俞楼杂纂》。\r\n俞樾批评“谱牒家之不可据”,“姓苑之不足信”,事实确也如此。姓氏之学,兴起于汉,《汉书·艺文志》载《世本》15篇,据说系战国时史官所撰,是中国最早系统记载姓氏来源的典籍,而此后,姓氏著作层出不穷,累计姓氏多至11939个,几乎每个姓都有一番来历,以国为姓,以官职为姓,以住地为姓,以先人的名或字为姓,甚或以技艺为姓,皇帝赐姓,避祸改姓,等等,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然而,俞樾在这篇文章中说德清“俞氏之出于俞弥,当不妄也”,实际上还不是那回事。\r\n\r\n

崧城识谱

  

\r\n一直到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俞樾78岁时,他的不倦追寻,才算有了一个较为圆满的结果。原来上一年就有新昌俞氏宗谱见示,该年冬《上虞崧城俞氏家乘》续修完毕,又来杭州西泠桥畔俞楼请他老人家作序。俞樾由此才知道,德清俞氏实为新昌分源,而源头则在山东青州青社里,认俞庄为鼻祖,第五世俞致昱之子俞稠,唐末偕其子剡邑令俞珣,避乱隐居剡东五峰(地属今新昌县),遂为越州俞氏始迁祖。珣弟珫,僖宗时仕歙州刺史,是为徽派始祖;又弟玢,唐僖宗时任汴梁副使,是为河南始祖;又弟玗,唐昭宗时任明州大院判,是为宁波始祖。当年在苏州时俞永泰县丞所称徽派也就是以俞珫为始祖的这一派。新昌静安派传至十八世俞希贤迁德清,宗谱中十八世载有俞希契、俞希曾、俞希颜等人。俞樾看到这里,油然而生亲切之感,因为这与他所知的德清祖俞希贤“行辈相当”,终算接上茬了。确实,人口辗转迁徙,世遥不可复详,《姓纂》《姓苑》等书只能有助于研究考证,毕竟不可取代实际的宗谱。所以,面对《上虞崧城俞氏家乘》,俞樾内心喜悦不待言,欣然为之撰长篇序言,自称十三世木仲公后裔,他老人家可算是找到自己的列祖列宗了。\r\n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7)俞樾病逝于苏州故寓,即作上面这篇序文七年之后,而序文未收录在他的《春在堂全书》中。全书不全,历来是著作人的憾事,《上虞崧城俞氏家乘》历劫幸存,或可告慰先人于地下。\r\n \r\n



青社源头

  

  

诚如俞樾在《崧城俞氏续修谱序》中所说:“俞氏世传出于黄帝之臣俞鲋,遐者唯言之矣。”而事实上从来古人大约都喜欢把祖宗追溯得十分遥远,似乎越远越好,当人们终于明白过来的时候,才开始按照谱牒记载寻踪觅迹,确定本家列祖列宗。说到这里,还应该归功于宋代的一位俞姓前人,他即俞亨宗,属山阴(今绍兴)温渎俞氏。南宋隆兴二年(1164),俞亨宗登进士,仕至秘书监兼文华阁、刑部尚书。正是在秘书监任上,他利用掌管档案的机会,辑录并梳理了俞姓世系,追认居于山东青州青社里的俞庄为一世祖,而自剡东分为并行的四大派,支分派别,了然分明。所以俞樾所看到的《上虞崧城俞氏家乘》所载世系是可靠的和翔实的。俞亨宗同出其里,他为俞氏宗谱的撰修立了头功。\r\n一世祖俞庄,字以威,生于唐光宅元年(684),卒于开元二十三年(735),享年五十三岁,居山东青州益都县金岭下梅径村青社里。生有二子:俞颐正,俞祥正。\r\n二世祖俞祥正,字端桢,以孙俞彦辉赠御史中丞。\r\n三世祖俞智元,字忠明,仕唐节度使。\r\n四世祖俞彦辉,字光甫,登进士,仕唐御史中丞。\r\n五世祖俞致昱,字元光,是俞彦辉的次子,登进士,仕唐,历官至太子少师,中书侍郎。\r\n以上五世是剡东俞姓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