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袁姓网 > 袁氏新闻 袁氏新闻

扬州“抗洪所长”袁玉军成“最美警察”候选人

时间:2021-3-12 来源:家谱馆袁姓展区

  扬子晚报网10月29日讯(通讯员 杨公轩 记者 陈咏)今年43岁的袁玉军,现任扬州仪征市公安局十二圩派出所所长。他先后破获各类刑事案件2000余起,主办了一大批重大有影响的案件。今年年7月以来,仪征长江沿岸发生特大洪涝灾害,袁玉军担任抗洪抢险突击队队长,带领民警连续30多个日夜奋战在抗洪抢险一线,成功排除十多处突发险情,疏散、救援受困群众600多人,抢救遇险群众1200多人,帮助90户群众转移大宗财物价值240余万元,在突发的特大洪灾中创造了辖区群众零伤亡的奇迹。袁玉军以自己的表现,被江苏省公安厅记个人二等功一次,更被当地群众爱称为“抗洪所长”,也光荣地成为“江苏最美警察”候选人。本周,扬子晚报记者在扬州市公安局政治部负责人的推荐下,赴仪征市十二圩镇,采访了这个群众眼中的“抗洪所长”,还原了3个多月前的一桩桩、一幕幕感人故事。

危急关头,他冒着生命危险救援遇险群众40余名

    6.9米、7.0米、7.1米……今年7月的长江仪征段水位持续上涨,远超1991年峰值的6.8米。十二圩派出所辖区是一条东西向的狭长圩区,南面是滔滔的长江,北面是连接扬州仪征的重要水道仪扬河。7月入汛以来,长江主江堤内水位节节攀升,仪扬河水位也逼近7米。长江和仪扬河两条悬河,威胁着十二圩辖区的安全。主江堤内遭受江水漫溢,24家船厂、8个涉水企业、70余家住户被淹没;圩内也是险象环生,管涌、渗漏险情多发,随时都有溃堤的危险。

    7月5日,奔腾的江水裹挟着雨水,漫溢涌入国裕船舶公司。原本宽敞的厂区、生活区,瞬间变成一片汪洋,高楼、厂房成了孤岛,来不及撤离的职工有的被困屋中,有的被围在厂区,身处险境。8时10分,一位中午妇女哭着找到袁玉军,说70多岁的舅舅陆有礼在船厂内养猪,被困洪水之中,电话也打不通,失去联系,生死未卜。

    船厂内的水已漫至胸口,水流变得湍急起来,此时下水,随时都有被冲走的危险。袁玉军没有丝毫犹豫,立即和3位同事跳入江水中,推着冲锋舟,系着安全绳,艰难地逆流而上,向厂区、宿舍区搜索前进。每走一步,都需要用尽全力。安全绳只有30多米,绳子终点所在的位置离厂区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如果向前走,就必须扔掉安全绳,才能到达厂区,才能救出群众。没有安全保障的这段距离,并不长,但有时就意味着生离死别。水位快速上涨,湍急的洪水咆哮着,随时可能吞噬掉一切。

    “我是警察,我在前,你们跟在我身后!”袁玉军毅然解下了安全绳,一马当先,抢险队的其他队员紧跟在后,继续涉着齐胸的水前行。不久他们首先发现了陈老汉,他是应陆有礼大爷的请求来帮其转移家禽的,不想在半道就遭遇洪水围困。他站在一辆几被淹没的三轮车上,浑身颤抖,洪水快速上涨,要不了多长时间,洪水就会吞没他。

    危难之际,袁玉军的出现让陈老汉看到了救星,他不停地挥手呼喊求救。袁玉军赶紧上前,将陈老汉托上了冲锋舟。然后在陈老汉的指引下,他们终于找到了困在屋内的陆大爷。此时,洪水已漫到肩部,陆大爷正哆嗦地与几头猪蜷缩在楼梯上,望着不断上涨的洪水不知所措。冲锋舟进不了屋内,无法靠近,袁玉军不顾危险,迅速从冲锋舟上跳下,潜进屋内,艰难地游到陆大爷面前,将身上的救生衣脱下,给陆大爷穿上,然后,将陆大爷慢慢地驮到屋外。在战友的帮助下,终于将陆大爷扶上了冲锋舟,袁玉军自己则站在水中,奋力推着向冲锋舟安全地带撤离。

    回到岸上,极为疲惫的袁玉军,稍稍休息了一会儿后,便再次投入了战斗。就这样,在进进出出的生死奔波中,袁玉军先后从国裕船舶厂区救出20余名遇险群众。

    一个多小时后,还来不及喘口气的袁玉军,又接到了110新的指令,团结船厂十几名工人被困在两米多深的水中,急需救援。他又组织一艘冲锋舟,马不停蹄地冲进江水中,连续几个来回,成功地将被围困在房顶的15名工人全部救出。

就这样,连续三十多个昼夜的坚守,袁玉军救出遇险群众40余名。

忍住伤痛,他连续参与抢险三天三夜

    十二圩境内的江堤长达20多公里,附近聚集20多家船厂。一处渗漏,就有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袁玉军深知其中的利害,一刻也不敢懈怠,带领民警和群众日夜巡查在大堤上。几天来,这条20多公里长的江堤,不知道被他走了多少回,仅一天内,就要来回巡查近百公里。因为走的路过多,坚硬的鞋底,竟在短短几天时间里被磨平,袁玉军的脚上也起了水泡,脸上被晒得褪皮。

    7月6日晚,十二圩魏庄组南侧江堤北岸的农田里出现一处大管涌。袁玉军经检查初步判断是高压线穿江管线渗漏,于是他带着民警沿着齐膝深的水,一路向江堤排查。一不小心,跌入了2米多深的电缆沟里,浑浊的江水瞬即没过了他的头顶,等他爬出电缆沟时,发现全身多处擦伤。袁玉军忍住疼痛,不顾全身湿透,继续搜索前进。

    经反复检查,确认这是因电缆井渗水引发的管涌。袁玉军与所里成立的抢险应急小分队的队员一起,全力掀起水泥盖。此时水势较大,平时很容易操作的事情,在洪水中变得极为困难。光掀开水泥盖就花了一个多小时,这还不够,最为困难的是必须潜到4米多深的电缆井里,用棉被等材料把漏点塞住才能不会继续渗水。

    电缆井的水涌动着,漩涡翻滚,谁也不知道里面的情况怎么样,谁也不知道会不会遭遇什么不测。此时,袁玉军站了出来:“我是所长,我先上,其他人当预备队员。”说完,他一个猛子扎入了电缆井。一个漏点、又一个漏点被找到了,袁玉军潜下去,又浮上来,继续下潜,又上浮,将漏点全部用棉花、棉被堵死。为了确保不再发生渗漏,随后,袁玉军又领着大家来来回回运送100多只沙包进行加固,彻底消除了再次发生管涌的危险。

    7月8日中午,已经连续30多个小时没有休息的袁玉军,走到弓尾村一段江堤时,发现江堤北侧的依利安达电子厂内有明显积水,且水较为混浊,他感觉可能有险情,于是立即联系企业负责人开展深入的排查。果然发现,厂里的危险化学品仓库旁有一处较大的管涌。袁玉军经详细了解厂方人员,确定此处险情系一根贯穿江堤的取水管四周泥土松动漏水,若不及时处置,可能会出现长江主江堤的溃塌,半个仪征城将全部被淹没。扬州、仪征两级市领导亲临现场,指挥抢险。袁玉军率全所民警、辅警组成党员突击队,承担起了传送沙包、构筑围堰的重任。这是一项重体力活,几个小时下来就汗流浃背,精疲力竭。为了鼓舞士气,袁玉军在抢险现场插上了一面党旗,迎风飘扬的旗帜激励着大家战胜疲劳,连续作战。这一干,就是两天两夜,袁玉军没有合一下眼。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这一入汛以来最大的险情,终于得到有效控制。

创造奇迹,他救援群众1800余人无一伤亡

    在三十多天的抗洪抢险过程中,袁玉军带领全所民警化解因洪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6起,排除长江主航道上的重大险情3起,化解各类矛盾纠纷50余起,协调安置受灾群众100余人,帮助200多名受灾群众开展灾后自救,最终全部重返家园。

    7月7日下午,袁玉军接报长江主航道上有一根70多米长铁制门机支架在江中飘浮,极易地撞上过往船只,严重威胁长江主航道安全。袁玉军立即联系事部门,调来巡逻艇和拖轮。但这根门机支架被卡在停在江边的两条大船中间,无法固定。袁玉军不顾危险,冒着倾盆大雨心翼翼地爬上支架,用钢丝缆绳将其固定住,用拖轮慢慢地将其运至下流一家船舶修理厂,这家修理厂地形复杂,为迅速排除险情,袁玉军爬过二十余条废弃的船只,涉过腰深的江水,指挥船厂工人将支架固定到位。

    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战,长江和仪扬河的水位慢慢退下警戒水位。辖区6万多名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了保障,袁玉军带领民警所救援的1800余名群众无一人伤亡。

    在这一个多月里,袁玉军冲在一线,化解一个个险情,洪涛中抢救生命,让群众暖心。在7月抗洪抢险的日日夜夜里,袁玉军每一天都战斗在江堤一线,累了站着也能眯上一会儿;醒了,捧一把江水洗一洗脸,又斗志昂扬地迎接新的挑战。闷热、疲劳、蚊虫、接触江水可能带来的血吸虫病感染,一个个危险都没有吓退他。

    在这一个多月里,袁玉军以江堤为家,让群众安心。其实,这么多天这个微信名为“铁血柔情”的汉子,心中何尝不挂念自己的家人。连续一个月,期间只回家过1次,而女儿从扬州放暑假,今年高三了,一个月仅见1次面,极度疲劳的他渴望着与女儿在一起,尽一尽做父亲的责任。但巨大的责任在他心中,这些只能“让路”。

    在这一个多月里,袁玉军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是党员,我带头。”他的工作日记,被媒体记者发现后,以《一个派出所长的抗洪日记》为题进行了报道,很快在网络上传开,受到了广泛关注,转发和点击量超过了400万次。他的事迹还被拍成纪实微电影《梅雨季的七个瞬间——一名派出所长的抗洪抢险日记》,上线后受到网民的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