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杨姓网 > 杨氏新闻 杨氏新闻

邵伯杨氏迁居扬州800年 祖先"四知堂"堂号沿用至今

时间:2021-3-12 来源:家谱馆杨姓展区


    中国江苏网9月23日讯  “杨”,中华古老姓氏之一,最早源于春秋时期的杨国,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16位。据官方统计,杨姓总人口约有4270万,是中国第6大姓氏。

    江都区邵伯镇有百余户杨姓居民,据81岁老人杨自银介绍,依据杨氏家谱记载,这百余户杨姓居民的祖先是在明代洪武年间从苏州迁至此地的,至今已有800余年,祖先为东汉名臣“四知先生”杨震。

    起源于姬姓

    明代初期从苏州迁至扬州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江都区邵伯镇运东村虞庄的杨自银家中。老人从柜中拿出了两本家谱,其中一本色泽发黄,残缺破损。“这一本破破烂烂的是老 谱,编撰于清代乾隆年间,这么多年下来已经残破了。另外一本新的家谱是我5年来按照老谱一个字一个字用毛笔抄写下来的,因为我怕这本老谱越来越破损,会有 很多内容遗失,所以我希望能留一本完整的家谱给后人。”

    杨自银指着老谱告诉记者,根据杨氏家谱第一篇记载,“杨”姓源自于“姬”姓。“周成王封弟弟叔虞于唐,人称唐叔虞。唐叔虞的儿子燮继位后, 因唐地有晋水,就改称晋侯。周宣王之子尚父,幽王时被封为杨侯,春秋时晋国灭杨,杨成为晋国羊舌肸的封地。晋武公(燮的第10世孙)时封次子伯侨于杨,称 杨侯,是为杨姓之人的受姓始祖。伯侨之孙突食采于羊舌,为羊舌大夫,是为羊舌氏。突之孙肸,字叔向,又称叔肸,因戴晋有功,被分封于杨氏邑,其子伯石以邑 名为氏,称杨氏。公元前514年,晋灭羊舌氏,伯石有子逃往华山仙谷,遂居华阴,自称为杨氏。”

    “我们杨氏一族人都是在明代洪武年间从苏州阊门迁至扬州邵伯,此后便在此定居,繁衍生息,至今已经800多年了。”杨自银介绍,“我长大后 翻阅家谱,也看到了关于始迁祖杨兴公从苏州阊门迁至扬州邵伯的记载。据我所知,洪武年间因‘洪武赶散’从苏州阊门迁至现在江都附近的还有很多其他姓氏之 人,这些人定居在此,所以现在江都区有很多家族的祖籍都是阊门的。”

    名堂“四知堂”

    纪念清正廉洁的祖先杨震

    杨自银说,自己记得小时候家中还有祠堂,祠堂的门柱上挂着“三畏流芳远,四知垂训长”的楹联。祠堂内的蜡烛台、桌椅、灯笼都印有“四知堂” 的字样。“这副楹联中的‘三畏’指的是《论语·季氏》中提到的‘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 之言’。”

    “而我们‘四知堂’的堂号就来自于楹联中的‘四知垂训长’,指的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杨自银告诉记者,在杨氏家谱中还记载了这 ‘四知’的由来。“这‘四知’就是先祖杨震所说的。杨震为东汉时期名臣,据《后汉书·杨震传》记载:杨震迁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 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 愧而出。”

    “这个故事在《资治通鉴》中也有记载,说的是杨震曾举荐王密为昌邑令,后来杨震去东莱上任太守之时经过昌邑。当晚,王密带了十斤黄金准备赠 送给杨震,杨震拒而不受。王密表示此时深夜,无人知晓此事。杨震却说,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于是王密羞愧地离开了。”杨自 银说,此后世人便称杨震为“四知先生”,后人也以“四知堂”为堂号来纪念这个清正廉洁的祖先。

    杨氏家训

    顺父母、务勤俭、禁非为

    记者在杨氏家谱中看到,杨氏家训中除了祭祀等要求外,重点提及了“顺父母、务勤俭、禁非为”这几条。其中“顺父母”中提到:父母为之天地 也。百行以孝为先,养育之恩永世难报。孝顺必有孝顺子,忤逆终养忤逆儿。不赡养父母者如禽兽也。“务勤俭”则指出:勤俭者,是起家之本,传家之宝,立业之 基,人生所当务也。勤而不俭,则财流于奢,俭而不勤,则财终于困。倘男不务耕作,女不事机杼,好逸恶劳,鲜衣美食,一旦娇惰,习惯俯仰无资,将祖资财一败 而空,拖衣漏食。凡我族众,当务勤俭。

    “禁非为”则是告诉后人守法奉公,全躯保身之要道,灭理犯义是污行,为官为民,社会之分工。偷抢嫖娼,为非作歹,法律之不容。目不视恶色, 耳不听恶声,长幼有别,老少有分,敬老尊贤,社会之美德。好淫喜赌,则是偷盗之祸根。吾族忠厚传家,清白世宗,岂容不肖子孙败坏家风。凡我族人,立应禁 之。 

    杨自银说,自己小时候虽然家里是农耕家庭,但是家里的规矩特别多,比如说吃饭该怎么坐,父母给东西必须双手接,说话不能大声,走在路上遇到长辈必须要侧身打招呼,让长辈先通过等等。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其中家训家规更是 每一个家族先辈留给子孙的传家宝。”杨自银说,“我在抄写家谱的过程中就是与祖先的一次对话,这让我能更好地了解到祖先对后人的殷殷希望。所谓,家是最小 国,国是千万家。如果每个人能遵守家训,养成良好的行为和道德准则,自然而然就会形成良好的社会新风气。”

    记者 宫鋆煜 文/图

标签:

编辑:周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