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文婧
中国有句古话:盛世修史,明时修志。修谱,是为寻宗。修家谱,往往是家族中的一件大事。在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北山镇石常村白竹塘组,有一个名叫杨希骏的六旬老人,凭一己之力花费多年重修家谱,只为传承家训家规。
为找回“灵魂”重修家谱
日前,记者来到杨希骏家时,他郑重地把家谱放置在堂屋的桌子上,一一展示。“这可是专门送到浙江富阳印刷线装书知名印刷厂印刷的。”
记者看到,新修的《杨氏支谱》共4卷,采用传统线装书手工工艺装订,文字以宣纸印刷,繁体竖排,版面疏阔,手感柔软,古色古香,悦目赏心。
63岁的杨希骏告诉记者,新版家谱是他一手修订的。
据《杨氏支谱》记载,该杨氏先祖从江西丰城入湘,1909年修过家谱,“随后百年分散各地,汨罗、长沙县等地都有。家谱一直没人修订。”直到2002年,杨希骏的族兄们开始补修家谱。2009年,族兄这一版家谱正式印制而成。
“这一版出来后,有人反映看不懂,还有人反映不全面。”在杨希骏看来,最重要的是,他曾深刻记得的家训家规并未记录其中。“家规家训是我们上一辈为人处世所总结的宝贵经验,是家谱的精髓。没有了家规家训,家谱也就没有灵魂了。”
于是他决定找回家谱的“灵魂”,重修家谱。
重修家谱困难重重
重修家谱,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何况杨希骏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说风凉话的不在少数,说我没事找事、别有用心什么的。”杨希骏告诉记者,他曾去一村民家询问情况,连门都没能进。“她说你就在门口石阶上坐坐吧。”他却咬咬牙坚持,“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杨氏一支分散一部分在汨罗的玉池乡,地处平均海拔600米的大山深处,交通极其不便。他必须得一家一家去问,“别人都说去那里摩托车都要翻跟斗,不愿去。”他便叫儿子送他,十上玉池大山。
400多人的资料搜集后,除了做一些农活,一张桌子,一盏灯,就成了他最好的陪伴,他一笔一笔写第一遍初稿。
家谱上的繁体字,全是他一个一个查字典核对过后重新誊写的;家规、家训,是他熬了不知多少个夜晚整理好的;每个人的名字、情况,他都核对了很多遍才写上去。
家规家训警醒后人
秉持着修旧如旧的观念,他将初稿送到了浙江有名的线装书印刷厂进行印制。今年3月24日,他将其中一套捐献收藏进长沙县国家综合档案馆。
记者看到,《杨氏支谱》内容丰富,不仅介绍了杨氏家族百余年来生生不息的族人情况,作为家谱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家风家训的明示更是全面而详尽。
该支谱的家训中,有“孝父母、和兄弟、笃夫妇、严祭扫、戒溺女、慎交游、敬尊长、设家长、重农桑、禁游惰”10则,为杨氏对族人以昭劝勉,以示惩戒。
至于持家,《杨氏支谱》家规要求族人子弟当务正业,不读书就耕种,礼仪自明,千万不可游手好闲、坏法乱纪,否则绝不姑恕。贫富本人生之常,饥寒当存廉耻。如有赌博,《杨氏支谱》要求族人当痛惩。
“这么多年来,我们杨家人没一个犯法的。”杨希骏自豪地告诉记者,如此严格的家规和家训,让杨氏家族子子孙孙为之受益。
“他的家谱沿用古制,质量高,敬刊十六条、家训10则,家规30则,于后人来说也是意义深远,作为一个普通村民,他多次来我们这查阅资料,又主动捐赠,很难得。”长沙县史志档案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中华家谱新闻采编记者 曾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