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徐姓网 > 徐氏新闻 徐氏新闻

中华姓氏申遗 百家姓文化对接世界舞台

时间:2021-3-11 来源:家谱馆徐姓展区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中华姓氏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为迎接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2020年在福州的举办,2019年11月7日,重庆百家姓文委会联合中国世界遗产主题文化博览会组委会、福建省开闽姓氏文化研究院、福建省朱子文化发展促进会等在福州共同发起首届中华姓氏申遗大会,得到各姓氏文化权威机构与媒体的广泛关注。

中华姓氏申遗,光耀祖根、意义深远。百家姓文委会会长、首届中华申遗大会名誉主任趙俊林谈到:“中华姓氏文化源远流长,历经沧桑起伏,承载着每个人的血缘信息,体现着家史、族史、国史的文化源流,折射出家运、族运、国运的历史变迁,隐含着国人内心深处的归属感,并传承着血脉亲情的荣耀与骄傲。”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如中国这样悠久博大的姓氏文化,这使之成为中国人寻根溯源的“活化石”和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

《史记·五帝本纪》之黄帝

百家姓文委会秘书长岳精柱认为,通过中华姓氏申遗工作,使百家姓的人文内涵对接“世界遗产”大舞台,从而得到更好的弘扬发展,是申遗的主旨所在。下一步百家姓会积极将百家姓文委会工作与申遗工作对接,积极与各分会衔接,推动共同参与申遗工作,逐步打造中华族谱大观,建立百家姓氏文化产业小镇,深入推动姓氏文化的弘扬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越是民族的积淀精华,

就越是全人类共有的文化价值。

走向世界的百家姓文化,

让世界更懂中国,

也让中国的璀璨文化光耀世界。 

世界遗产的价值与人文内涵

既然中华姓氏申遗让悠久的百家姓文化对接世界大舞台,有着深远意义,那么,什么才能算是世界遗产呢?

世界遗产,主要包括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三类,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2年通过《世界遗产公约》,现有193个缔约国,是全球范围内缔约国最多、影响力最广泛的公约之一。《世界遗产公约》开启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遗产保护事业,全球167个国家的1121处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先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共有的宝贵财富。

世界遗产-曲阜孔庙

中国自1985年加入《世界遗产公约》以来,成为30年来全球世界遗产数量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中国的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及文化景观遗产所体现的自然与人文和谐交融、“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和社会传统,丰富了世界遗产的科学价值和人文内涵。

世界遗产-福建土楼

申遗,是一项周期较长、专业性强、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每个项目都需要长期、认真、细致的准备工作以及各方面的密切配合,才能获得成功。

例如“良渚古城遗址”。该遗址的考古工作始于1936年,2019年在阿塞拜疆举行的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的良渚古城遗址、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意味着中国的世界遗产总数达55项,首次位居世界第一。良渚古城遗址从发掘到申遗历时80余载,几代人为之付出艰辛努力。

2020年,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将在中国福州举行,世界遗产大会主席、中国教育部副部长田学军认为,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遗产在保护和促进文化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方面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如何通过举办世界遗产大会进一步促进中国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事业健康发展等,都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也是承办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的重要考虑。

深度解读中华姓氏申遗

世界遗产的权威性和珍贵价值,承传人类文明精华的使命感,使中华姓氏申遗有了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与高度。那么,中华姓氏申遗符合相关申遗的要求吗?百家姓携手各权威机构发起的中华姓氏申遗有哪些具体的相关工作?

中华姓氏申遗,即“中华姓氏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的简称。世界记忆遗产,是指符合世界意义、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确认而纳入的文献遗产项目。它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延伸,侧重于文献记录,包括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等文化事业机构保存的任何介质的珍贵文件、手稿、口述历史的记录以及古籍善本等。

中华的姓氏文化博大精深,据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统计,中华姓氏多达11969个,其中单姓5327个,复姓4329个,三字以上的姓氏2313个,目前仍通用的姓氏约3050个。每个姓氏都有一番意味深长的来源,都蕴含着生动有趣的故事,正因如此,中华姓氏才成为一种超越时空、贯穿古今的文化现象,才成为中华五千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史记卷三十五·管蔡世家第五》

我从何方来?纵观姓氏演变,可以清楚地看到答案,中华民族其实拥有共同的祖先和血脉传承。

《史记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第一》

《史记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第四》

福建省委统战部原副部长、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原会长游嘉瑞先生表示,1984年国家档案局、教育部和文化部联合发文《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名录>的通知》,为中华姓氏申遗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并指明了方向。中华姓氏,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完全符合“世界记忆遗产”要求。

为了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特成立中华姓氏申遗大会组委会,邀请全球华人华侨组织、姓氏宗亲组织、爱心人士和新闻媒体形成中华姓氏申遗大联盟,拟用五至十年的时间,在海内外广泛深入开展中华姓氏文化的传播和传承活动;在中国福建建设世人瞩目的“中华姓氏申遗馆”;编辑出版申遗大型文献《中华姓氏辞海》;拍摄《姓氏中华》大型申遗影像片;举办“中华姓氏申遗大会”、“姓氏申遗万里行”等系列活动,让中华姓氏文化深入中国并光耀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