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池姓网 > 池氏新闻 池氏新闻

石牌池氏往揭阳祭祖

时间:2021-2-01 来源:家谱馆池姓展区
石牌池氏往揭阳祭祖

  

     石牌池氏《西河族谱》(民国二十五年版)记载着:“四世四房念深公迁居潮州府揭阳县乡名池厝湾又名池厝渡。”

     一、 去揭阳寻亲

     石牌池氏后裔根据族谱所记载的一点线索,曾多次到揭阳县寻找祖公下落,由于地名变迁和语言障碍,一时未能如愿。直到公元1987年,适藉偶然机会寻到线索,后由组织派员到粤东,揭阳市揭东县玉窖镇池家渡村寻亲,到达目的地后,经该村池氏宗亲考证双方族谱等资料,且确认无误,多年愿望,到此如愿以偿。顿时两地宗亲欢聚一堂,共庆团圆。其后石牌池氏亦举族欢宴,庆贺寻亲告成。

     二、 往揭阳祭祖

     每年农历十月十七日为揭阳池家渡村祭祖日。自1987年以来,石牌池氏每年均被应邀前往祭祖。由联队负责组织,池氏各生产队派代表参加,人数以一辆大客车满员为限,亦可自备车辆前往。路程约450公里,以往一天难以达到,近年来由于公路网及桥梁日臻完善,现在免去汽车摆渡过河之苦恼,还可走一段深汕高速公路,方便而快捷顺畅。早晨出发,通常当天下午便可到达目的地,晚上就入宿该村小学校舍里。次日早上八时多,全体前往参加祭礼,礼毕,午饭后便可回程。途中还要歇宿一夜,通常第三天下午便可回到石牌。

     三、 祭祖日的来历

     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揭阳池家渡村建成“池氏叔伯祖祠”,内设“体仁堂”,奉祀池氏叔伯祖公灵位,择定农历十月十七日为落成入祠吉日。此后每年是日就定为全族祀叔伯祖公之祭典日。

     于此,规定凡外出从商之裔孙,皆于此日返回家乡念祖朝宗,生意繁忙无暇返家者,则邮来香油礼金,以缅怀列祖。历年来,族中从商财丰之贤裔,自助礼金,从外地聘请潮剧团来上演大戏,以增加祭典气氛。女适外乡亦偕同家眷回来参加祭典,是日上下内外宗亲共叙一堂,畅谈别后,互通信息。全村均沉浸在热闹的节日气氛之中,成为揭阳池家渡村固有的村俗文化活动节日之一。

     另外,该村池氏大宗祠等各祖祠,由于时代的需要,先后被改作学校、幼儿园、加工场等,因此,各祖先灵牌也安放在叔伯祖祠“体仁堂”上,所以,现在各地池氏宗亲前来拜祭列祖,也到叔伯祖祠一起参拜。

     四、 祭典盛况

     祭祖当天,在叔伯祖祠门前的广场上,用竹木临时搭成祭台与拜桌,祭台两旁插满各式旌旗与飘带,祭台前面摆满了已宰好的大只生猪、生羊和地上一大片由各家各户送来的一摊摊各式原只鸡鹅鸭、果品等祭品。真是应有尽有,琳琅满目、目不暇接。远离祭台左边竖着多根高耸杉杆,各悬挂着数百万头的长鞭炮。广场的西南角还用竹木临时搭成一个戏台,在演着潮剧大戏。广场周围还摆满摊档小贩。整个广场站满了前来参拜的内外宗亲,尽管人头攒聚,水泄不通,但秩序井然。整个场面香火缭绕,热闹非凡,如同庙会。

祭祖仪式(上午九时开始)

     1、 祭礼开始,主祭人就位,执事者各司其事。

     2、 全体肃立。

     3、 鸣炮(大龙礼炮三响、震耳欲聋。)

     4、 行初献礼、奏乐。

     5、 荐香。

     …………

     祭礼仪式共38项,除主祭人外,由数名年长的宗亲当执事者。他们均穿上雍容雅贵的古式长衫,头戴礼帽,按照宣读仪式程序,彬彬有礼地进行着已规范下来的每项执事程式。整个过程大约两小时。(注:此仪式大祭时才采用)

     这种乡土文化与习俗,池家渡村的后裔能保存到20世纪的今天,令石牌池氏前往参拜者敬佩与惊讶和大开眼界之感。

     五、 池家渡村的地理位置

     池家渡村昔日为潮州府揭阳县梅岗都扬美鲤村。

     池家渡村地处揭东县城(曲溪)东面七公里,面临榕江支流枫江边,三面环水,属韩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土地肥沃,是鱼米之乡,物阜民丰之地,水陆交通方便。

     村宅地总面积1平方公里多。由于村境地形似鲤鱼,故称扬美鲤。全村由新乡、顶乡(即寨内外)、田东、下乡四片组成。

     六、 池家渡村的经济状况简介

池家渡村至今历经720年沧桑,素称商业之乡,成年村民90%以上外出从商。传宗三十世,衍裔四万余人。

     1949年以前,全村经济来源以药材商业为主,家乡农业为副及小量渔业。

     1949年后,由于时代变迁,工商业国有化或公私合营,在外地从商的宗亲均就地定居,村经济转化以本土农业为主,发展传统药材业及小量渔业。这时期传统药材业是该村集体和个人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

     1979年改革开放以后,除了继续发展传统的药材业外,还大力发展木材业,到省内外各大林场采购木材,每年购入杉木约五万立方米供应粤东市场。今池家渡村木材市场已成为粤东最大的木材购销市场。

     七、 池家渡村的医药业史迹简介

     池家渡村基祖小三公原知医药,留下祖传秘方于后世。七世简斋公继承祖业,农事之余行医济世,后自学成才,以剂药行医为业。

     八世澄深公(即石牌池氏四世四房念深公) 克绍箕裘、心怀大志,辞别双亲,手持油纸伞,脚穿草鞋,背挎麻布包袱,上嘉应州(今梅州)开药铺行医,由于当地缺医少药,因而药业生意兴隆,利稔财丰。

     简斋公是该村医药业首创之祖,澄深公是该村医药业向外展拓创始之祖,其后子孙,克绍箕裘,奕世相传沿袭。自后,凡年满十五岁之男丁,受加冠礼(即成年人礼)之后,都要仿照祖先,带上雨伞、草鞋、包袱,由长者带领,外出学做药材生意。因此,拜别双亲、别离家乡、披星戴月、跋涉奔波、饱经风尘,近者徒步3—5日,远者10余天,方抵目的地,以体验祖辈创业之艰辛。往往子孙继承先人规矩出去都有好结果,或利稔财丰,或步入小康,但均不忘汇款回乡,共建家园。

     因此,雨伞、草鞋、包袱就成了池家渡村发祥之物,成为今天村史文物。到了清代后期和民国年间是该村药业鼎盛时期,在省内外各地开设药材行、铺有400余家,池氏从业人员达4000余人,经营医药业者多为澄深公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