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吴姓网 > 吴氏新闻 吴氏新闻

吴公祠

时间:2021-3-11 来源:家谱馆吴姓展区

吴公祠,始建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为纪念清代漕运总督吴棠而建造。

吴公祠,是“中国运河之都”江苏省淮安市的历史文化景点之一,位于淮安市清浦区轮埠路141号,里运河畔,是清江浦的重要遗迹之一,京杭大运河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重要的遗产点之一。


人物简介

吴棠,字仲宣,号棣华,安徽盱眙(今安徽明光市三界镇)人,晚清封疆大臣,历任淮安府桃源县(今江苏泗洪县)县令、清河县(今淮安市清河、清浦区)县令、邳州知州、徐海道员、江宁布政使、漕运总督、江苏巡抚、闽浙总督、四川总督、成都将军。

吴棠出生于平民家庭,幼年勤奋好学,然家境贫穷,请不起老师,由父母自教。吴棠常借雪光,明月苦读。父亲在外教书每月得钱二三贯,却不足以养家,迫于生计母亲程氏磨豆腐,叫吴棠的兄弟吴检挑到市上卖,以此来供吴棠读书。在《淮阴市志》中这样写他的传:“自幼学习勤奋,‘家奇贫,不能具膏火,读书恒在雪月光照之下。’举人出身。历任桃源、清河两县知县、邳州知州。桃源县俗号强悍,过去主政者,‘率以猛,棠独以宽’。经常到乡间巡行,警恶怜贫,‘三年大治’。调清河县,处理县界纠纷甚力。邳州多盗,调任邳州知州,‘擒斩数百人。’聘名士鲁一同修《邳州志》。清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攻占南京、扬州,淮上戒严,又调回清河县。到任后,‘招集民勇,申明纪律,乡镇立七十二局,练勇数万,首尾联络’。并传檄风、颖、庐、泗、滁、宿、徐、海各府州县,共同防御”。我们不难看出吴棠出生在贫寒家庭,由于他的勤奋,他的奋斗,在社会上不断提升,成为那个时代的杰出人物。 

《淮阴市志》还写道:“咸丰十年,捻军功克苏北重镇清江浦后,才命吴棠署淮海道。旋授淮徐道,帮办江北团练,‘修寨保民,贼数至,不为害’。十一年任江宁布政使兼署漕运总督,督办江北粮台。同治二年(1863年)实授漕运总督,次年署江苏巡抚。其间,拆武家墩以北石工,修筑清江城,并筑清江里运河南北土圩,上置炮台多座,以防捻军。又创建崇实书院,建文庙大成殿,置义学四所。四年调署两广总督,未赴任,仍留漕督原任,筹划恢复运河漕运,以小粮船岁运四万余石。黄河北徙后,裁河道吏员和河标营兵,改修防为操防,并改隶淮扬镇总兵。黄河、运河和洪泽湖等滩地涸出,试行屯田,‘划予各兵督耕充饷,以自然之利,养有用之兵。”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吴棠为漕运及苏北人民作出的贡献。“同治五年调任闽浙总督,次年调任四川总督,镇压川黔边境苗民起义。十年署成都将军。在任拨捐输银赈济灾民,疏呈捐输之弊,要求清政府‘讲求吏治,尤当于序补之先’。光绪元年(1875年)因病乞归,归后不足一月,病卒于滁州。谥‘勤惠’。并于清江浦建祠祭祀”。可见吴棠的一生,是勤政为民的。他实心任事,尊师重教,清正廉洁,后人将永远怀念他。

李鸿章曾经誉吴棠为“天子知名淮海吏”,翰林院编修钱振伦这样称道:吴棠“以民慈父,为国重臣。江淮草木知名,天下治平第一人”。由此可见吴棠在那个时代的影响,对社会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吴公祠历史沿革

由于吴棠的功绩卓著,士民称颂,后任漕运总督文彬于同治十年奏建专祠。

文彬在《清淮、徐州奏建专祠疏》一文写道:“奏为已故督臣功德在民,谨胪陈事实,吁恳天恩,宣付史馆,并准建专祠,恭摺仰祈对鉴事。窃照原任四川总督吴棠在籍病故。渥蒙赐恤予溢,赏及后昆,饰终之典,至优极渥。该故督臣服官江北最久,勋绩昭著,妇孺咸知。闻其仰邀优恤,莫不奔走相告,钦感同声。于是淮安绅民前刑部员外郎李宗晟等,徐州绅民分省补用道魏邦庆等,各来臣衙门,投递公呈,请将事实具奏……出自逾格鸿慈,理合恭折具陈,伏乞皇太后,皇上圣鉴,训示。谨奏。”

光绪皇帝阅之,便准奏。其文如下:“光绪三年四月初三日,奉上谕,文彬奏,已故总督功德在民,请将事实宣付史馆并建专祠一折,原任四川总督吴棠业经赐恤予谥。兹据该漕督奏称,该故督前在江北,历任州县,以至漕运总督,治行最著,舆论翕然。办团剿匪,亦多勋绩。著照所清,即将吴棠事实宣付史馆,并准于清淮、徐州各建专祠,以彰忠荩,该部知道,钦此。”

清光绪三年(1877年),吴公祠始建。

在吴公祠门前,门檐边一块白矾石上刻着“勅建吴勤惠公祠”。进入门内,顺着宽敞的走廊摸到庭院中部,主屋间两边有对称的厢房。在不远处的祭堂和享堂,古旧的墙基石很苍白,庭院四处体现了浓厚的明清建筑格调。

享堂正面有吴棠塑像,身旁圆柱上悬挂两块长匾,写着“一代封疆大吏,名闻四海”、“四朝廉政清官,造福一方”。身后墙上还有一块长匾,写着“冷暖由时一座公祠绩大名”、“是非在眼半生官迹传佳话”。

慈禧旨赐他功绩最著文臣头品顶戴祭文中,甚赞他“柱石勋高,栋梁望重。”“治乱经邦,功绩卓著”,并追封他为“勤惠公”,还传旨拔款修建了吴勤惠公祠堂。

吴公祠因时代的变迁而兴衰,由于文化大革命的一场浩劫,这段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文化遗产被湮没了,尽管偶有人关注,但还因各种因素,未能再现在我们眼前,很少有人知道吴棠其人其事其历史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重视文化遗产,挖掘保护和合理利用,这才使吴公祠得以再现历史风貌。

2003年3月,淮安市政府公布吴公祠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决定修建,再现当年的吴公祠。

重建后的吴公祠占地面积600平方米,主有殿两座:祭堂和享堂。

其祭堂展陈内容有:清河县城(吴棠为抵御捻军侵扰而于同治元年(1862年)所建)相关资料。该城也是清淮历史第一城,对守土保民极为重要。另外,殿堂东墙面,书写着漕运总督文彬的《清淮、徐州奏建专祠疏》以及光绪皇帝准奏的上谕。前面墙壁上也用文字形式,介绍吴棠当年建造清河县城的情况,即贡发芹撰写的《吴棠拆堤建造清河城》一文和《清河县城碑记》。

其次还有享堂,它的展陈内容有:在殿堂正中设立吴棠塑像,左右两边墙壁上用文字的形式详细介绍吴棠的生平和吴棠部分手迹,同时还展陈吴棠部分文稿和关于吴棠的野史传说等。当然吴公祠里还有关于当年漕运总督的下设机构、官员及督漕的程序内容等。

通过这一展陈,让参观者能够大体了解那段历史和文化,从而进一步对吴棠其人其事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