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海城尚氏祭祖自清初至今已有三百余年。平南敬亲王尚可喜于晚年开始着手编著尚氏谱牒,定祖训,及至尚王薨逝,宗祠、陵园逐渐修建,尚氏家族的祭祖仪式逐日发展完善。随着时间的滚动流淌,尚氏家祭也有所损益,与社会更加契合融汇,具有了更为广泛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海城;尚氏祭祖;文化探析
海城,位于辽东半岛的北端,历史悠久,早在一万年前就有先人在此繁衍生息。复杂的地貌与丰富的资源造就了文化发达、人杰地灵的优良风气。平南敬亲王尚可喜就诞生在此。明清鼎革之际,尚可喜追随后金,屡立奇功,得封平南王。在清朝,海城尚氏祭祖主要祭祀的是尚可喜。尚氏祭祖被李治亭先生称为“东北第一祭”。
一、 尚王英灵世长存
(一)尚王生平事迹
尚可喜原为明朝毛文龙部下。崇祯七年(1634),因对腐朽的明王朝丧失信心,率部起义,弃明投清,被任命为总兵官。清崇德元年(1636)被封为智顺王。顺治元年(1644)清廷迁都,尚可喜随军入关作战70余次,足迹遍布十余省,为清王朝立下赫赫战功。顺治六年(1649),为平定岭南,清朝改封尚可喜为平南王,与孔有德、耿忠明一同携家南下。当年十二月率军攻克岭南重镇南雄,顺治七年(1650),经过十个月的围困之后,占领广州,岭南次第平安。清朝统一广东后,尚可喜在此驻守二十余年,为恢复当地封建秩序,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方面做出了诸多贡献,受到清政府很高的礼遇。顺治十三年(1656),清政府诰增尚可喜三代王爵,其子尚之隆为额驸。康熙十二年(1673),吴三桂发动叛乱,并派人游说尚可喜参加叛乱,尚可喜断然拒绝,并将其游说的使者及“逆书”一并押送北京,呈报朝廷。并于1673年(康熙十二年)三月上疏道:“孙延龄伪檄有‘三藩并变’之语,闽省又倏告变。臣与耿精忠本系姻娅,不能不踧踖于中。窃臣叨王爵,年已七十有余,虽至愚极陋,岂肯向逆贼求功名富贵乎?惟知捐躯矢志,竭力保固岭南,以表臣始终之诚。”康熙皇帝读后,大为感动。康熙十四年(1675)一月,特进尚可喜为平南亲王,令子尚之孝袭封,以表彰尚王的忠贞不二。这是当时汉人唯一得此最高爵位的人。康熙十五年(1676)十月,尚可喜因病薨逝,终年七十三岁。经康熙皇帝批准,按遗愿,灵柩运抵辽东海城安葬。为表彰尚可喜立下的卓越功劳,特谥为“敬”。康熙二十年(1681)首次钦定两个四品守墓佐领尚之珆、尚崇基专管守墓祭祀之事。至今已有332年之久。尚可喜的一生极其完满的结局,与吴三桂、耿精忠的命运——满门抄斩、灭族之灾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二)尚王家族的繁衍
尚可喜有三十二个儿子(不包括过房出之忠),三十二个女儿,李天植“庚申之变”后,有孙79人、重孙百余人。有很多族人怕再受牵连,离家出走,所以在尚氏宗谱中标注有大量无嗣或无考、不知去向等。特别是尚之信、尚之节、尚之璜、尚之英兄弟四人后裔甚少,皆以隐匿四方。如据有人考证尚之信后裔流落贵州,尚可喜四子尚之节的后裔流落黒龙江肇源[6],铁岭花耳山,马家寨(和海城的前十六字对应)为尚可喜出继子尚之忠后代等等。尚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辽宁、河北、河南、云南等省最多。现今,尚氏家族人数繁增,海外有5万多人,辽宁海城一处就占2万多人。尚氏后人谨遵先王遗训,昭穆以序、睦其族人。遵礼守法,致力国家之科教经济各个方面,为国家的建设默默地发挥作用。
二、祭祖大典
(一)海城尚氏祠堂的修建
宗祠在宗族组织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功能。各地大规模营造祠堂,则在明清两代。徐扬杰先生认为:“宗祠是宗族的整体象征,是确立宗族源脉,守护子孙的根本。祠堂从精神上团聚了宗族,祠堂和族谱一起用以尊祖敬宗。”祭祀活动一般在祠堂进行。海城、新乡、山西、真定府衡水、北京均建有尚王祠。
海城尚氏宗祠建于康熙二十年,康熙二十二年敕建为尚王祠。康熙二十年赐尚王葬银八千两,海州(今海城市)房屋、地亩万顷,供尚氏家族世代享用。尚王家族分布于关内外16个州县150多个村屯范围内,且辈系不乱、长幼有序,族间不通婚、并颇有家教,据学者考证,在东北,无有与之并肩者。
(二)修族谱
谱牒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记述一家一族的族源宗本、世系繁衍、迁徙分布、婚配嫁娶等,蕴含着丰富的具有价值的资料。谱牒的编撰为祭祖活动提供了清晰地血缘脉络。“所亲维何?父子是也。然而父之为父,即为祖,子之子即为孙,至于祖复有祖,孙复有孙,分支同,本总属,所亲则世系是也。”因此,要确定裔孙在宗族祭祀中的地位和秩序非家谱莫属。族谱编修是进行宗族统合祭祀的重要条件。在谱牒编修完成后便可以进行大规模的宗族祭祖活动。
1、修谱概况
尚可喜晚年,想到自己赖祖宗积业累行,启佑后人,是以有所成功。考之祖训,于是著谱牒,流衍绵长,是为典籍,顺治九年曾编纂定稿,定为《三韩尚氏宗谱》。康熙十二年,朝廷批准撤番时,又做了补充,重新刻印。亲为子孙定训十三条,排定世系16字(见下表),是先人给都认留下的珍贵遗产。
关东尚氏自顺治九年壬辰(1652)创立族谱以来,迄今已近361年。斗转星移,岁月流逝,沧桑变幻,尚氏族人修谱的传统未曾中辍,平均四五十年修一次,截止1995年,已修成六次谱本。始终保持着世系分明,昭穆亲疏,井然有序及详述史实的特色。
2、六修谱碟
①顺治九年壬辰的《三韩尚氏族谱》。它是创修谱本,也是《元功垂范》序言中提到的“宿昔家乘”,在康熙十二年正式刻版印行。《三韩尚氏族谱》(以下简称《三韩尚谱》)记载了后来六次修谱不曾有过的内容。例如先祖长兄尚可进、六弟尚可福及其生平、官职、子孙去向、本人晚年情况等,解开了清史、家族史研究中的许多疑点。在谱书的体例上,如序言、凡例、源流图、恩纶录、谱系等也都为后来的六次修谱奠定了基础。
②《尚氏宗谱》二修是康熙五十三年(1714)完成的。主持修谱人为先王第七子和尚之隆与第二十子尚之瑶。二修谱只承认一修谱,并未把《三韩尚谱》看成立谱,并且提到康熙十九年撤藩后,尚氏族人的变化。二修谱同《三韩尚谱》另一个不同之处在于对先祖长兄尚可进嫡生子孙和六弟尚可福的子孙均不做记载,似乎已经失去联系或者有意简略。
③《尚氏宗谱》三修是在乾隆十七年壬申(1752),距二修39年,距《三韩尚四修谱》100年。
④四修《尚氏宗谱》成书于乾隆五十六年辛亥(1791)冬月,距离三修之后四十年。由德高望重的尚玉德率领族侄尚维埙主修。《尚谱》四修本除保留了一二三修序言外,还把先王定训十三条及《先王遗训》一并收入谱中,构成了尚氏祖训,成为后世尚氏家族精神的经典文献。反映了尚氏家族极盛时期的社会活动。其间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乾隆五十年正月“千叟宴”尚氏五人与宴;二是五十四年的中越战争,尚维升捐躯。乾隆帝吟诗作注,长篇文章载入谱中,反映了这场战争的过程及教训。
⑤自从嘉庆、道光以后至晚清民初的一百五十年间,因大清国势衰落,尚氏家族也随之渐入式微。虽然族内各宗支分别以“支谱”的形式续修谱书,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未能汇成总谱,不可否认地造成了某些断代和缺失。1936年族中十三房人尚其善当选宗族会长,毅然倡率《尚谱》五修工程。
⑥《尚谱》六修本是在1939年五修之后55年即1994年完成撰稿,1995年出版发行的。
辽东尚氏世系名称表
世别2345678910111213
名称继学可之崇玉维政宗昌其久
141516171819202122232425
世德尔祖承效克适伟珮绍宪
262728293031323334353637
本大乃永纪惠汝述续习达舒
383940414243444546474849
奉洁从治元兴者常代泽贵先
注:始祖尚生为一世。
(三)尚王陵的整修
康熙十五年(1676年)十月,尚可喜因病薨逝,终年七十三岁。其灵柩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运抵辽东海城安葬。
尚王陵园建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方向坐东朝西,陵园占地面积约70亩。陵园苍松掩映,碧瓦红墙,占地约70亩。陵寝正门两侧,石狮踞立,怒目张吻,雕镂清巧,高约三公尺,座以大理石,前立清圣祖康熙御赐神道碑一甬,高五公尺,碑之右上侧列款为:平南亲王谥敬尚可喜,这碑现已无存。
1995年由族人园其墓穴;1997年,由族人复其园廓;1999年由族人于陵前建纪念馆一处(两栋400平方米),据此构成“尚王陵园”。2003年修建碑亭一座,用于保护“皇封神道碑”。2003年10月5日鞍山市人民政府为尚王陵园立文物保护标志碑。2004年4月对陵园进行绿化,栽种八棵古槐,由北京公园赠送。
尚王陵园这几年虽不断修缮,已基本恢复历史原貌。但建筑质量一般,仍存在一些自然及人为破坏因素。陵园已晋为鞍山市级文物保护区单位,并开发为地方旅游景点。
(四)祭祖典礼
尚氏祭祖仪式,因满汉通婚,而融入了一些满族祭祀的礼仪,并按《大清会典》和祖训的规定,对亲王爵级应行礼仪进行了限制,如:三跪九叩礼改为两跪六叩礼,三牲减为两牲,贡品不能超过24道等,献舞也融入了满族舞蹈,逐渐演变成今天独具特色满汉合璧的祭祀仪式,这是满汉文化交流与融合的体现。
尚氏祭祖源远流长,程序严格。虽历经百年,损益变迁,仍保留其祭祀的精髓。本文以癸巳年清明祭祖大典进行阐释说明。
在祭祖大典开始之前,族人欣赏了尚氏族人尚德伟创建铁岭馨艺艺术团的精彩表演。之后,族人吟唱《尚氏祭祖歌》。接着开始了尚氏祭祖大典。
具体如下:
1、通赞官:“请主祭孙、副主祭孙,助祭孙就位!
2、通赞官:“请主、副主祭孙,净手、净脸、净巾!”
3、通赞官:“准备亮烛高香!”
4、通赞官:“吉时已到,鸣炮!”
5、通赞官:“全体起立!”
6、通赞官:“恭请先王、先王妃 、先王夫人灵位!主祭孙、副主祭孙,助祭孙持香烛跪迎!”
通赞官:“奏《迎神乐》!”
7、通赞官:“全体请坐,主祭孙、副主祭孙,助祭孙兴!”
8、通赞官:“敬烛!”
9、通赞官:“奏《初献乐》!”
10、通赞官:“拜!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兴!再拜!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兴!复位!”
11、通赞官:“外埠助祭孙再敬香!”
12、通赞官:“奏《亚献乐》!”
13、通赞官:“拜!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兴!再拜!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兴!复位!”
14、通赞官:“本埠助祭孙三敬香!”
15、通赞官:奏《终献乐》!
16、通赞官:“拜!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兴!再拜!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兴!复位!”
17、通赞官:“进肴馔、果蔬!”
18、通赞官:“奏《进馔乐》”。
19、通赞官:“进馔礼成!”
20、通赞官:“主祭孙行初巡献酒礼!”
21、通赞官:“奏《初献乐》!”
22、通赞官:敬天!敬地!敬祖宗!
23、通赞官:“拜!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兴!再拜!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兴、复位!”
24、通赞官:“女副主祭孙行再巡献酒
25、通赞官:“奏《亚献乐》!”
26、通赞官:敬天!敬地!敬祖宗!
27、通赞官:拜、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兴!再拜!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兴!复位!”
28、通赞官:“男付主祭孙,行三巡献酒礼,”
29、通赞官:“奏《终献乐》!”
30、通赞官:敬天!敬地!敬祖宗!
31、通赞官:“拜!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兴!再拜!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兴!复位!”
32、通赞官:“请全体尚氏族人到中间广场站立 !全体尚氏族人拜!”
33、通赞官:“请先王第 世孙 宣读祖训!”
34、通赞官:“请先王第 世孙 拜颂祭文!”
35、通赞官:“请全体族人行两跪六叩大礼!”
36、通赞官:“请全体族人兴!再拜。
37、通赞官:“请全体族人兴!退出广场回原位!”
38、通赞官:“焚献!奏《送神乐》!”
39、通赞官:“撤肴馔果蔬!”
40、通赞官:“奏《彻馔乐》!”
41、通赞官:“彻”。
42、通赞官:“全体起立,主祭孙、副主祭孙、助祭孙拜!”
43、通赞官:“恭送先王、先王妃 、先王夫人灵位!”
44、通赞官:“鸣炮!奏《送神乐》。”
45、通赞官:“礼毕!兴!复位!”
46、通赞官宣布:“癸巳年清明尚氏祭祖大典,圆满礼成!”
尚氏祭祖的过程纷繁复杂。根据日本学者细谷良夫《尚可喜一族的旗籍与婚姻关系———围绕满汉关系视角》一文可以知道尚可喜不是旗人。尚可喜一族入旗是尚可喜死后的康熙二十二年以后的事情。先入正黄旗,雍正初调整到镶蓝旗,故史料中关于其旗籍记载不一致。尚可喜生前没有入旗,是因为尚氏当时封王,远高于普通旗人,故可以兼统八旗兵和绿营兵。因此,从清廷入关到定鼎中原,尚氏家族的祭祖家祭仪式不断受到满族祭祀礼节的影响,在满汉文化融汇互补、丰繁竞艳的交融时代不断地发生流变。
三、尚氏家族祭祖的文化价值
(一)祭祖文化
祭祖是中国传统礼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它是建立在以血缘为基础上的对共同祖先的追思和敬拜,是宗族进行强化整合的重要手段。祭祖文化是一种通过具有宗教性质的方式表达对祖先的信奉与情感的外在表现。发扬孝道是祭祀文化的着眼点,陆放翁的“家祭勿忘告乃翁”就是这一道理的体现。《礼记·坊记》中提到:“修宗庙、敬祀事,教民追孝也。”孝道的真正意义在于通过巩固宗族的血缘关系,使祖先的余泽得到继承和发扬,以使宗族源远流长。中国人是很少相信神灵创造天地万物的,却坚定的相信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父母又得受于父母,以至溯源到祖先。人又产生于天地之间,天地和祖先分别给了我们和生命,为此我们通过敬天祭祖表达感恩之情。这是一种很朴实自然的生命现象。通过敬天祭祖一方面是为了表达崇敬与感谢,更主要的是祈求祖先福泽延佑,免灾免祸,以保家族繁荣兴旺。
(二)传统文化传承作用
尚氏家族在三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家族祭祖文化。尚氏祭祖的开展,促使了尚氏谱牒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谱牒记载了尚氏宗族的起源、演变和发展的历史,蕴含了大量的人口学、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具有重要价值的资料,成为正史和方志汲取精华的宝库。谱牒中关于尚氏家族的记载,对史学研究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本家族人物、家世的记载,可以体现尚氏家族在历史上的地位、作用和影响,从而对历史人物有更清晰地认识。家谱对于维系家族制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防止因年代久远或异姓及同姓异族者迁入本地而造成家族血缘关系的混乱,从而达到“收族”的目的。尚氏家族历经康熙年间的“三藩之乱”,由于各种原因,有的房后裔甚少,藏匿各方。为此尚氏祭祖的展开,为整合尚氏家族,完整家族信息提供了基础。
(三)现代文化导向作用
祭祖文化对日常人们的生活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祭祖文化也得到不断地发展, 从最初的沟通人神关系,到调节社会人际关系。时至今日,
祭祖行为已内化为中国人的一种心理诉求和感情依托,
进而发展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荀子有曰:“下以教诲子弟,上以事祖考。”透过祭祖礼规以教导后代子孙恪守伦理规范;祖先的高尚人格引导后人“见贤思齐”;先人斩棘披露创业维难,使后人谨记守业之重。在家族中,通过在祠堂读谱牒和先王遗训等,使宗法思想和家族观念在族众的思想上扎下根来,达到团聚族人的目的。同时,通过利用家训惩罚不孝不悌,犯奸为窃、玷辱家声、逆伦伤化者,形成了辈系不乱、长幼有序,族间不通婚、并颇有家教的风范。家庭是社会的基础,祭祖加强了家庭成员的情感联系和文化凝聚。在各种祭祀仪式中,各个族民谨守自己的职务,这有利于家族井然有序的团结协作在一起共同面对任何事情,这有助于整个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
结语
尚氏家族在清朝入关的特殊背景下,对本家族的祭祖仪式进行了初步的规范,形成了满汉文化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趋势。在等级森严的环境下,身为汉人亲王的尚可喜及其家族在祭祀上享受王府的规格,因此也形成了在清王朝政权下不同于满族亲王、贝勒家族的王府祭祀。尚氏祭祀的探究对于了解尚氏家族的独特性以及清代汉人亲王家族的祭祀礼仪的不同之处产生一定的作用。家祭活动的坚持,不仅体现出一种对社会传统的坚守与继承,更呈现为一种文化形态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