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淮安行 寻祖须问贤--程志强
2015年6月2日一早,台安董事长程先政本家陪同我专程去淮安,拜会两位为程氏宗谱文化建设作出杰出贡献的宗亲、老师程希桂、程宗成先生。此行一为寻祖,希望从两位先生处获取家族缘源的进一步线索;二为问计,希望两位先生多年积累的经验,或许可以指点迷津,提供方法。
淮安之行的由起在两个月前,先政本家得知我在溯源求索,寻找上海枫泾程氏迁枫始祖新安五十四世的先人到底是谁。先政所藏程氏家谱资料悉数供我寻考而仍未果,先政提议择时去淮安请教两位老先生。具体行程是5月25日定的,想不到6月2日一早风雨交加,我和先政都是说了算,定了干的人,还是毅然出发。一路上至少看到七八起汽车追尾事故,心中自有一丝后怕,但还自嘲地表扬自己决心大。我们不断提醒司机小徐注意开车安全,先政女儿宝珍一同随行。途中交流甚欢,通过交流也使我对先政全家人为台安事业的奉献充满敬意。
午后一点,平安抵达淮安,幸会希桂、宗成两位本家、老师。宗成老师把我带去的资料拷贝存底,并应允回去找寻线索。傍晚六点。我们刚进合肥的宾馆,就接到了宗成发来的短信,提供了两条重要的线索。虽然没有找到直接的谱系接口,但根据这两条线索,一是直接证实五十三、四世确有篁墩程氏迁枫的,而且不止一人,二是间接证实枫泾镇当时已是徽商的重要迁入地。
我的家乡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是一座有1500年历史的古镇,五年前被国家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镇上至今还有家谱的大族不到十家,程氏家族是其中之一。程氏迁枫大概在300年前,最新的家谱资料是程家外甥女陆莉敏老师提供的。她在了解程氏家族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威望后,主动寻找资料,和安徽程氏家族取得联系,在程信敏本家、老师的帮助下,整理形成了最新的《休宁迁上海枫泾支系》的谱系资料。这个谱系资料证实了我的祖上是在康熙晚年至雍正早年从安徽休宁迁枫的。迁枫始祖为新安五十四世程贤熹(当为火子旁加喜),字中行,自休宁篁墩迁枫泾界河桥。传之我这辈又已十世。程氏迁枫后,继承诗书传家的传统,在清雍正、乾隆年间出过四位举人两位进士。从界河桥走出的程氏族人现时散居各处,在中国近现代史的许多重大事件中都有枫泾程氏后人的背影。《枫泾镇志》记载,程家设有义田义庄义学,以维系家族的团结,并惠及乡里。
程氏家族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相连,“太平天国”运动和日本侵华战争使程家老宅饱受兵火摧残,1949年后,这一片老宅又几经风雨,,尤以“对私改造”、“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的破坏为甚。我的出生地和老家就在“界河桥”的老宅。现时留存下的老宅,加上我们曾经的经历和记忆,尚能勾画出当年的风采。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的枫泾镇建设规划,已经把这里确定为不可移动的保护建筑群。我个人的力量有限,只是希望,在寻根问祖的过程中,唤起更多的“界河桥”后人,认真挖掘这片老宅的故事,使它能够成为当地的一个文化符号,为我们,也为两三百年来从“界河桥”走出去的后人留一块永久瞻仰的根基。
人说,寻根是人类除生死以外的第三种本能,上海的程氏宗亲为我实现愿望给予帮助,也给予我信心。搞清楚迁枫五十四世的父亲是谁,这是一个可以具像的目标,我更深的思考是,要在这追寻的过程中,共同找回那些曾经长久维系我们家族传统文化的精粹,重构起经得住考证的迁枫程氏族谱框架。不求全,但求准。使每一位从“界河桥”走出的后人及其他们的后代,只要愿意认祖归宗的,都可以在这个族谱上找到回家的“接口”。
在和先政本家从安徽回沪,一路上想的很多,今晚得空,是为纪事,也为求教本家各位高人指点。
真诚感谢先政本家的周到安排。
(2015年6月7日午夜)
----受上海志强本家之托代为发帖 程信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