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氏宗祠不仅是记录史氏历史的一处古迹,更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昨天在鄞州下应史氏祠堂,负责史家码村村史编纂的村民史金祥这样告诉记者。
先祖传下来“八行”家范
史氏宗祠位于史家码村东北面,如今史家码村虽然随着旧村改造已经拆迁,但史氏祠堂作为文化保护单位被保留下来。史氏宗祠由四面高墙围护的二进二厢二明堂一戏台组成。宽敞庄严的祖堂中心,里面悬有四明史氏历祖的画像,正中间挂着清代雕刻的“八行堂”三个大字,旁边匾额上写着先祖史诏传下来的家范:孝友、睦姻、任恤、中和。记者看到宗祠门口石刻了这八个字并做出详细解释:善待父母则为孝,善待兄弟则为友,善待内亲则为睦,善待外亲则为姻,信于朋友则为任,仁于州里则为恤,天下大本则为中,达义利之分为和。
史诏是四明史氏第四代,以孝行闻名,乡民有争斗,都到史诏处寻求裁决。北宋年间朝廷要求各地推荐八行(孝、友、睦、姻、任、恤、中、和)之士,明州太守将史诏上报。皇帝下旨征史诏入官,史诏不就,坚持在家侍母。朝廷多次派官员相邀,史诏多次婉辞并迁址隐居,宋徽宗得知后特赐号“八行高士”,将史诏树为道德楷模。自此,“八行”就作为四明史氏的堂号。
八行孝为先,尊老爱老是村中风范
史金祥说,先祖留下来的这个八个字对后人影响深远。如今对村里男女老少来说,“八行”更是深入人心,一直延续着先祖的道德风尚。八行孝为先,村里对老人特别关心。从2003年开始,村里每年组织一次老年人旅游。2004年1月8日,村里成立老年协会,村干部自掏腰包上门看望生病的老人,村党委书记史佩林还曾把自己四年的工资作为老年协会的活动经费。村里有人会上门为老年人办理各种卡证。从老年协会成立之后,每年1月8日都是老年协会庆祝日,组织各种活动向老年人送温暖:如给老年人送蛋糕贺寿,组织金婚庆典,评选并表彰尊老爱老的“好媳妇”、“孝顺儿子”等。村里还拨款建老年活动室,购买健身器材。组织老年人开展各种趣味活动。如果有老年人生病了,村里则会安排人去看望。总之,“孝”字当先,把关爱老年人放在第一位。
村里孝子照顾母亲起居多年
“八行”家范具体到个人则不胜枚举,如村里大孝子史志洪,一连多年被评为“孝顺儿子”。
他母亲85岁时因为摔了一跤,生活一直不能自理,从此母亲的起居生活都由他一个人照顾。他是农保,每个月只有几百元收入,为了照顾母亲他也一直没有上班。虽然日子过得不宽裕,但是为了让母亲过上舒适的生活,他省吃俭用买了电视,换上了抽水马桶,安装了空调。母亲因为长期无法下地活动,患上便秘,他就一日三餐用芋艿或者香蕉熬粥喂母。天气热时,他每天为母亲洗澡;天气冷时他也坚持经常为母亲擦身。平时,天气好,他就用轮椅推着母亲出来散步。村里有大小娱乐活动,他都会带母亲参加,让母亲高兴高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一直照顾母亲,直到她99岁安然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