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嘴位于襄阳城西十三公里处。
同治十三年《襄阳县志》称:“泥嘴距城三十里,其西山多稻,聚米为市,舟车运载襄樊以资之。”“民国时期,泥嘴分前、中、后三街,贸易集中在中街,街道狭窄弯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公社对街镇建设作了全面规划和治理,面貌焕然一新。新街街面宽阔,两旁楼房林立。农历每逢单日,赶集者达数千人。多年来,此镇一直为区、社机关所在地,是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这是《泥嘴公社志》1982年的记载。
2003年,为挂靠隆中,搞旅游开发,泥嘴镇更名为卧龙镇。但泥嘴这个名字,一直烙印在人们心中,不曾忘记。
为什么叫泥嘴呢?老百姓是这样传说的:很早以前,泥嘴还是一片汪洋,地图上没有这个名字,汉沔之水,由西向东,顺着山脚滚滚流淌。泥嘴是当时的河床,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河水的改道,河床抬高,这里逐渐淤积成了泥巴嘴子,泥嘴的名字自然而生。这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形成有异曲同工之处。当然,泥嘴的形成与它的地理位置有相当大的关系。你看,它的南面、西面,群山起伏,连绵不绝,形成弧线,一遇雨天,山洪暴发,洪水挟山上泥块、石块飞流直下,久而久之,这泥巴嘴子的名字不就形成了吗?
以前,这里的人们沿山居住,最繁华的地方当属李岗、翟家垭子,还有石堰铛铧四组,原粮食仓库的下面,当年的河埠头,还清晰可见,我们还可以想象到当时“南船北马”的繁华景象。泥嘴,这朴实的名字,蕴含着深厚的哲理,却又包含着这里的人民纯朴的民风、忠厚的性格、刚柔相济的品行以及脚踏实地、百折不挠、努力向上的精神。
话说隆中山背面,有个施家洼,施家洼里住着勤劳善良的施老汉,他精明能干,多才多艺,助人为乐,经常打造石碾子、石磨送给乡亲们,乡亲们在他的帮助下,也逐渐富了起来(石碾子、石磨是两种磨粮食的工具,就像现在的打米、打面机一样)。但凭施老汉一人之力也帮不了几个穷乡亲,可施老汉造福乡邻、扶危济困的事却感动了上天,感动了观世音菩萨,于是观世音菩萨就托梦给施老汉,说隆中山北面的泥巴可以养家糊口,你动员一部分人到那里去住吧。第二天,施老汉就将观世音菩萨托梦的事告诉了乡亲们。从那以后,就有一部分人家陆陆续续在泥嘴扎下了根。“泥巴可以糊口”救活了很多穷乡亲。你看,窑湾的人用泥巴做成盆、碗、罐、壶、缸等生活用品养家糊口;潮湖的人则靠泥巴种水稻等养家糊口;马棚的人则靠泥巴种西瓜等养家糊口。后来泥嘴逐渐发展成一个繁华的集镇。如果你现在到潮湖,甚至再远一点,过汉水,到牛首、柿铺照样还可以找到施家的后代。
如今泥嘴的名字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卧龙”二字,但人们坐6路公交车,很多人还是会问“到泥嘴吗”。
本人曾写道:生在泥嘴几十年,名字为何不敢传,如果再过几十年,有何面目见先贤。有人是这样回的:名字取卧龙,只因有隆中,走出国门去,何处不风光?但不管怎么说,没有泥巴嘴子,就没有水稻、小麦的飘香,就没有我们居住在这里的今人的风光,请记住泥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