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阮姓网 > 阮氏新闻 阮氏新闻

92岁老人阮海瀛一次性捐出10万元资助贫困学生

时间:2021-3-10 来源:家谱馆阮姓展区

92岁老人阮海瀛一次性捐出10万元资助贫困学生

“要捐10万元给学校的贫困生?”当海宁市斜桥中学校长金如林在电话里听到这个数字时,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以为自己听错了。

 

平时很节省的老人拿出10万元资助贫困学生

 

    9月11日,那是一个平常的周日上午,金如林接到的是曾在庆云中学任教的离休教师阮海瀛打来的电话。

 

    阮海瀛身体不是很好。由于患严重的肺心病,这段时间一直在康华医院住院治疗,虽然呼吸困难,胸部压抑,但是老人思路很清晰。

 

    “很意外,也很触动!”金如林描述那天的心情。

 

    当时金如林担心这笔钱放在老人身上不安全,于是,他赶紧叫上学校的财务工作人员,两人一起匆忙去了海宁康华医院住院部12楼,阮海瀛夫妇所在的病房。

 

    阮海瀛从抽屉里拿出一沓厚厚的百元现金,递给金如林,说道:“这里是10万元,我想捐出这笔钱,用于资助斜桥中学的贫困生。”

 

    金如林这才知道,眼前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这天上午跟老伴打完招呼后,在护士进来帮他挂点滴前,他慢慢地走出病房,乘电梯下楼,再走到医院外面公交站台,先坐9路公交,再转5路公交到金融中心的工商银行,将10万元现金取出来。

 

    “家人同意吗?”金如林不放心地多问了一句。10万元毕竟不是一个小数目,这也是斜桥中学收到过的最大一笔来自个人的爱心款。

 

    “同意,孩子们都很赞成。”这时,一旁,阮海瀛的老伴朱宗斌慈祥地笑着说。

 

    阮海瀛今年92岁,小时候随祖父迁到杭州落户。当年,阮海瀛以一个班只有一个名额的家境贫困公费生考入嘉兴中学,1949年1月毕业回杭州。后来在他的工作生涯中,曾先后在海宁中学和庆云中学任教,当语文老师。

 

    而庆云中学在早些年已经并入斜桥中学。离开工作岗位的阮海瀛依旧惦记着教育事业,他深知贫困之苦,所以想帮助贫困学生解决经济上的困难,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金如林以前多次看望过阮海瀛,见过这位老人的人都知道他的热情具有极大的感染力,所以金如林一直很敬重对方。

 

    对于这笔爱心款,阮海瀛只对金如林明确了一点:资助的孩子不一定要成绩优异,但是一定要品行端正。

 

斜桥中学:出台管理办法用好爱心款

 

    金如林朝阮海瀛竖起了大拇指,笑着说道:“想法和我不谋而合!”

 

    在病房里,金如林很认真地写下一张收条:“今收到离休干部阮海瀛先生爱心捐款十万元整。”

 

    那一天,金如林拿着这笔10万元的爱心款走出病房时,觉得手上沉甸甸的。

 

    阮海瀛考虑到自己年纪大,又身患疾病,他请海宁市老干部局帮忙代管这张收条。

 

    “这份善款,饱含着这位离休老干部的浓浓爱心,这是一种正能量,这种精神很值得大家去学习。”听闻此事后,特地赶到病房探望阮海瀛的海宁市老干部局副局长王文贤说。

 

    而为更好地使用这笔捐款,前几天,斜桥中学出台了一个“阮海瀛爱心助学金”管理办法。里面提到将如何严格管理专款专用,同时“爱心助学金”全部用于资助学校的贫困学生。助学金每年评审发放一次。每学年根据上一年“爱心助学金”的剩余情况确定当年爱心助学金的等级、金额及发放名额。因特殊原因造成暂时生活困难的,可随时申请。

 

    “保证每一分钱都用在贫困学生身上!”金如林说。

 

儿子眼中的父亲 对自己很简朴对别人出手大方

 

    阮海瀛夫妇共生育三个儿子,个个都很有出息。他深知教育对孩子、家庭以及社会的重要性,“帮助别人,自己过得更踏实”。

 

    前几年,阮海瀛曾写过两本书:《我们走在大路上》和《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其中在《我们走在大路上》这本书中,他的三个儿子都写过文章描述自己的父母——

 

    在大儿子阮加平眼里,父亲就是“爱”的楷模。“父亲对子女最大的爱是在批评教育上,会毫不留情地指出来,他希望子女健康成长。在家里,父亲处处节省,生活简朴,把省下来的钱接济亲戚,希望别人生活得更好。父母结婚以来,恩恩爱爱,相濡以沫,从没看到他们吵过一次架,红过一次脸。”

 

    在上世纪70年代初,阮加平患过一场病在杭州治疗,医疗费用给这个家带来沉重负担。而在家庭最困难时,阮海瀛夫妇总会学着电影《列宁在一九一八》中华西里的腔调自信地说:“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什么都会有的。”

 

    二儿子朱加宁觉得,父亲给予的财富,不是物质上的,而是精神财富。朱加宁提到几个细节:“父母常常教育我们要勤俭节约,特别要求我们节约粮食,监督我们吃干净碗中每一颗饭粒。为了把课讲得好,父亲常常熬夜把整篇课文背出来。父亲很乐于助人,受他帮助的学生不计其数。有的学生因经济困难而终止上学,父亲会赶到学生家里说服家长并资助学生继续读书。”

 

    三儿子阮加祥说,1983年,父母双双离休,照理该享享清福了,可是他们还是闲不住,不是帮助居委会出黑板报,就是帮助邻里调解,不是帮孙辈们上课,就是帮亲戚办事。在父亲的教学生涯里,他桃李满天下,但是父亲很严谨,从不收学生的礼物。父亲最高兴的就是接到学生的电话,收到学生的信件。他自己生活很简朴,对别人出手大方,物质生活丰厚的现在,出门总是坐公交却不舍得打车,剩菜哪怕只剩一口汤也不舍得扔掉。

 

    其实,这样的热心事在阮海瀛夫妇身上数不胜数。朱宗斌说,几年前杭州上城区开展“移动书屋”活动,老伴儿为清波门社区一次捐出1万元。而就在前不久,同一层病房有位病友出车祸,引发了并发症,家庭也很困难。朱宗斌把这个情况告诉阮海瀛后,他还是二话不说,给那位素不相识的病人拿去1000元……

 

    而在对待金钱的态度上,阮海瀛曾在书中写过这样一段话:“我们生活有一段很艰苦的时期,上有老下有小,又有重病大病,不能没有钱,钱是生活必需品。二人离休后,从养老金中积攒了一些钱。这些钱有的资助孙辈成家立业,有的寄给我们困难时有恩于我们的人,有的资助了贫困需要帮助的人,我们自己留下很少钱,作为备用。我认为赚钱是本领大小,用钱是人的素质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