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毛姓网 > 毛氏新闻 毛氏新闻

毛姓的主要起源地在河南原阳

时间:2021-3-05 来源:家谱馆毛姓展区

毛姓的主要起源地在河南原阳
■  毛国杰

     
    毛姓是当今中国汉族百家大姓中排名为第86位的大姓。历代毛姓名人辈出,如战国时期赵国平原君的门客毛遂,西汉时精研《诗经》的学者毛亨(大毛公)、毛苌(小毛公),晋代豫州刺史毛宝,清代文学家毛先舒、毛奇龄、毛际可,评点《三国演义》的文学评论家毛宗岗,当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伟人毛泽东等,彪炳史册,光耀千古。关于毛姓的起源,历来有不同的说法,主要有陕西岐山说,以及河南宜阳说、河阳说、原阳说等。笔者多年来从研究毛泽东的祖籍入手,先后撰写了《毛泽东祖籍研究新溯——河南原阳》《韶山毛氏祖根在河南原阳》等论文,又正在主编《中华姓氏文化大典·毛氏卷》,对于毛姓起源地及相关问题有较多的思考。笔者通过大量考察古代典籍及方志族谱等文献,认为毛姓的主要起源地即古毛国封地,应在河南原阳一带。我的这一观点得到当今姓氏研究界学者和毛氏族人的认可,如中华毛氏联谊研究会会长主编的《中华毛氏通书》中写道:“从最新研究资料表明,荥阳阳武为毛国封地理由和证据较为充分,是唯一毛氏有明确记载的封地。”
 
    毛姓起源的相关文献记载质疑 
 
    关于毛姓起源的较早的记载,是唐代林宝的《元和姓纂》,其中说:“毛,周文王第九子毛伯受封毛国,因以为氏。”宋代郑樵《通志》卷二十七“氏族三·以邑为氏”云:“毛氏,周文王之子毛伯明之所封,世为周卿士,食采于毛,子孙因以为氏。”这是关于毛姓起源地的比较早而且是后世广为信从的说法,即毛姓的起源本是以国为氏或以邑为氏。但是,这里对古毛国的具体位置却语焉不详。
宋陈彭年《广韵》则说:毛氏“本自周武王母弟毛公,后以为氏”。后世的有关姓氏书如《姓源》则说,这位毛公是周文王的第八子,名叔郑,为公爵,故称毛公。清道光末年在陕西岐山出土了一件重要文物毛公鼎,于是学者据此认为岐山即是姬叔郑的封地,也是毛姓的起源地。但是,古籍文献对于岐山毛氏家族早期的代表人物却没有明确的记载,后世毛姓的族谱中也罕见有出自岐山者。因此,岐山只是毛姓的起源地之一,而不是毛姓的主要起源地。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中写到“狄师伐周,大败周师,获周公季父、原伯、毛伯、富辰”,《十三经注疏》中的《左传正义》有前人疏云:“此原伯、毛伯盖是文王之子。原,毛之后,世为王臣,仍为伯爵。或本封绝灭,食采畿内,故云皆采邑也。”这里说毛氏的原封地可能已经绝灭,其后世作为周朝臣子,食采于近畿之地。但是这里没有明言近畿在何处。南宋罗泌《路史》中说:“毛,伯爵,河南籍水傍有毛泉,近上邦。”清代顾栋高的《春秋大事年表》就依据《路史》的这句话,认为“近上邦”应该是距洛阳不远,于是断定毛氏的食采之邑在宜阳。这便是明清时期姓氏著作中认为毛姓始祖出自宜阳的由来。但是,《路史》的说法只是据宜阳有河名毛泉来推断的,并没有指出毛姓起源于此地的其他文献依据,因此仍然给后人留下诸多疑点。后来的有关姓氏著作就依据所谓的毛泉而认为毛姓始祖出自宜阳。如清代张澍撰的《姓氏寻源》在解释《广韵》时说,“周采邑毛即河南籍水毛泉也”,却没有明言毛泉的具体位置;当代《毛姓史话》进一步说“今河南省宜阳一带,古称毛泉,是商代毛人部落故地”,这里虽然明言毛泉在宜阳,但没有更多的文献资料支持。
     陈彭年《广韵》中又记述毛氏的一支“本居钜鹿,避难荥阳”,但是没有明言在哪个朝代。邓名世的《古今姓氏书辨证》据此记述道:“唐时荥阳、河阳、北地毛氏,世系皆具《元和姓纂》。”这里的记载,是毛氏始祖出自荥阳一说的由来。然而,今查《元和姓纂》,其中却没有看到这段话。其实,“本居钜鹿,避难荥阳”,是说毛姓的这一支是由钜鹿返迁于荥阳的,还不是指毛姓最原始的封地。其实,后世的姓氏书把钜鹿(今河北平乡)、荥阳、孟州(今河南孟州)、北地(今甘肃会宁)列为毛姓的四大主要郡望,是指毛氏在汉代以后的播迁之地,而不是指春秋时就有的毛国封地。
 
    《清漾毛氏族谱》认定毛姓始祖出自原阳
 
    北宋元丰六年(1083)毛渐主持修纂的《清漾毛氏族谱》,是如今认定毛姓始祖出自原阳的重要文献资料。
    毛渐(1036~1094),字正仲,江山(今浙江江山市)清漾人,英宗治平年间(1064~1067)进士,历官至直龙图阁学士,知渭州,未任卒,终年五十九岁。他作为毛氏族人中的地位显赫者,主持纂修了《清漾毛氏族谱》(《宋史》记作《毛氏世谱》)。毛渐修谱的依据是南朝梁尚书、兵部知谱事贾贽府所存旧谱,可能包括晋代毛宝、唐代毛衷所修的族谱,但已失传。《清漾毛氏族谱》于元丰六年(1083)初撰,卷前有毛渐所作《源流序》,对贾贽所存族谱进行了辨析,又对毛姓祖先作了介绍,保存了十分珍贵的毛氏世系资料。《清漾毛氏族谱》从毛渐初修至民国二十五年(1936)由学者毛子水的父亲毛世卿最后一修,相继续修了12次,时间迢递近千年。此谱详细记述了从始祖毛伯郑开始,经22世毛遂,40世毛苌,至52世毛宝的江北世系,又再从随晋室南渡的1世毛宝到57世毛永国之祖父的世系传承,共有109代,是所有毛氏族谱以及包括孔孟族谱在内的各种姓氏族谱中的最为完备齐全的谱牒之一。2002年3月,《清漾毛氏族谱》已首批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成为国家级重要典籍。
    《清漾毛氏族谱》中保留了东晋咸和元年(326)毛宝的《原序》,其中说:“毛氏本姬姓也,乃文王第九子,讳叔郑,封于毛,是为毛伯,而为毛氏之始祖。……周道衰,毛伯亡其爵邑。至二十二世祖遂为平原君客,定楚有功,威震诸侯,置守之地,入于荥阳,后世以为望族。”这里提供的重要信息有三点:其一,毛氏的始祖是周文王的第九子毛叔郑;其二,春秋时赵国的毛遂是毛叔郑之后第二十二世;其三,毛遂所守护的祖根之地即在荥阳,但未明言为荥阳的哪个区域。
    《清漾毛氏族谱》中还保留了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乙亥(735)毛衷的《原序》,其中说:“州陵(毛宝)而前,皆荥阳阳武人也。归乡(毛璩)而后,皆三衢信安人也。”这里提供的重要信息有两点:其一,从战国时期的毛遂到晋代毛宝,毛氏家族皆主要生活于荥阳阳武,这就指明了毛氏始祖封地的具体位置。再联想到前述《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所记载的原伯、毛伯,原伯既然是毛氏后人,其食采之地可能即名为“原”,即后世的原武。而毛伯的食采之地当是与之毗邻的阳武。至明清时,阳武和原武一直是两个县,在当代于1950年合并为原阳。其名称与春秋时期的毛伯、原伯有直接关系,因而认定原阳是古毛国的封地是可信的。   其二,归乡(毛璩)之后迁往江南“三衢信安”(今衢州),而这位毛璩就是毛宝的孙子,即毛宝的长子毛穆之之子(详见后文)。其祖孙三代满门官宦,家族地位显赫,就在衢州定居,繁衍兴盛而成为江南毛氏。但究其祖根,正是从原阳播迁过去的。
    《清漾毛氏族谱》卷前有毛渐所作《源流序》云:“吾毛氏,出姬姓之后。盖武王有天下,封建宗亲,屏藩王室,以文王庶子分土于毛.……周衰,诸侯相吞而毛国亡,子孙因以为氏。秦并天下,罢侯置守,其地入于荥阳。”此序文沿袭了前面的毛宝、毛衷两篇序的说法,所谓“其地入于荥阳”一语值得重视,意思是说始祖的封地并入荥阳郡管辖,既然是并入,就不是指荥阳郡治所在的位置,而是指阳武所在的位置。
    清同治己巳年(1869)重修的《清漾毛氏族谱》有一篇《始祖毛伯至五十二世宝公世系图》,其中写道:“一世毛伯,讳郑,伯爵。娶姜氏、张氏、夏氏,生九子(琳、漆、谦、城、卫、智、通、达、崇)。伯为周文王第十子(一说为第八子),武王四年(前1043)封毛伯于司州荥阳郡,复为成王卿士,后有为周司空者,有于召伯立王子朝者。周衰,秦并天下,其地入于荥阳,子孙因以为姓。五十一传世居江北。”这里,更是明确地说明了毛伯郑始封于武王四年,封地在司州荥阳郡内。
    从《清漾毛氏族谱》以及历代重修此谱的情况来看,历代毛氏宗族的公识是:毛叔郑是毛国始封得姓鼻祖,封国位置在荥阳附近,即荥阳郡阳武县。
 
    《韶山毛氏族谱》认定毛姓始祖出自原阳
 
    当代伟人毛泽东的家乡湖南韶山毛氏家族,是江南毛氏的一个重要分支。如今存世的《韶山毛氏族谱》是清末光绪七年(1881)所修,其卷前《源流记》记载说:“吾姓系出周姬文王子毛伯郑之后,世为周卿,因国为氏。毛苌,注诗训诂,西河遗派固深且远矣。……吾族派接西江,自宋工部尚书让公,世居三衢。”这段话提供了三点非常重要的信息:其一,韶山毛氏认定其始祖为周文王之子毛伯郑,这就与毛遂以下的毛氏有共同的祖根。二是,韶山毛氏认定汉代的毛苌是其远祖,由此可知古代文献中称为赵人的毛苌也是出自毛遂的毛姓后人。其三,韶山毛氏认定宋代官至工部尚书的毛让是其远祖, “世居三衢”,这就是前节所述的毛璩的后人形成的衢州毛氏,当然其更远的祖先也是出自春秋的毛遂,即出自原阳的毛氏。
    《韶山毛氏族谱》中说到“西河遗派”,这是指毛姓的一个重要郡望——西河。此谱卷七内封镌有“民国辛巳四修韶山毛氏族谱,西河堂家藏”,而且每页的下方都有“西河堂”三字,这里是以西河的名称作为堂号。关于古代的地名西河是指哪里,古籍中诸说不一。按《辞源》《辞海》的解释,西河作为古代一个特定地区的名称,一是指春秋卫地,如《史记·孔子世家》中写孔子回答卫灵公时说到蒲(在今长垣县境),谓“妇人有保西河之志”,这在当时是指卫国西境,即相当于今新乡一带;二是指战国魏地,《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谓“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即此地,相当于今安阳一带。以上两种说法,都在今河南省境内的黄河以北,距古毛国的封地原阳不算远。毛氏后世族人以西河作为郡望之名或堂号,是可以理解的。
    据《韶山毛氏族谱》记载,韶山毛姓一世祖名毛太华,迁自江西吉水。而江西吉水毛姓一世祖即毛让,迁自浙江衢州。又据衢州《江山姓氏渊源考略》记载,其毛姓一世祖乃荥阳阳武人毛宝。综合来看,韶山毛氏家族在历史上播迁的轨迹就非常明确了。当代浙江衢州的郑艮安先生所著《毛泽东祖籍溯源——从韶山到衢州》(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出版)一书中,就肯定了韶山毛氏源出河南原阳的事实,也肯定了我对于古毛国位置及毛姓源流的考证所取得的成果,本书写道:“毛(国杰)先生的考证与笔者(郑艮安)毛国之地由汉以前的西河郡归属三国魏以后的荥阳郡推断相一致。所以,毛泽东祖籍在河南原阳的结论应该是正确的,河南原阳——韶山毛氏古籍。”我多年来进行的工作和形成的观点得到同行的肯定,自然是感到非常欣慰的。
 
    历代出自原阳的毛姓名人
 
    中国历史上的毛姓名人,能够查知其籍贯确为原阳的非常多。这一事实,也能够说明原阳是中华汉族毛姓的主要起源地。这里揀其主要者略作介绍。
    1、毛遂
    据《史记·平原君传》以及《战国策·赵策》等史籍记载,毛遂是战国时赵国平原君赵胜的门客,开始时没有显露出特别的才能。赵孝成王九年(前257),秦国进攻赵国,平原君奉王命前往楚国求救,毛遂请求随同前往。到了楚国,平原君与楚王会谈,意欲建立起楚与赵的合纵关系,一同抵抗秦国,谈到中午还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这时,毛遂仗剑到楚王面前胁迫楚王,陈说利害,很快达成了协议,成功归国。平原君感慨地说:“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对于毛遂的才能与胆识给予高度赞许。毛遂的故事在后世流传甚广,以至于“毛遂自荐”成为挺身而出请求担负某项重任的一个脍炙人口的成语。毛遂是毛姓始祖毛伯郑之后的第22代,又成为后世毛姓的始祖。
    2、毛亨与毛苌
    《汉书·儒林传》中只说到毛公是赵人,治《诗经》之学,为河间献王博士。到东汉末年,郑玄《诗谱》则说鲁人大毛公作《训诂传》,河间献王得而献之,以小毛公为博士。到三国时,吴陆玑《草木鸟兽虫鱼疏》才具体说有大小二毛公,大毛公为鲁人毛亨,小毛公为赵人毛苌,但没有确指毛亨和毛苌到底是父子关系还是祖孙关系。当代据《清漾毛氏宗谱》,才准确地判知毛苌是毛氏始祖毛伯郑的第40代孙,但是,仍然不能判定毛亨与毛苌的关系。而再参考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等文献,可以肯定毛亨和毛苌是同族人,那么毛亨也肯定是毛遂的后裔。
    3、毛宝、毛穆之、毛安之、毛璩等
    毛宝及其子孙数代人的事迹见于《晋书》卷八十一本传。毛宝(?~324)字硕真,荥阳阳武人,初为临湘令,后为大将军温峤参军,因功升庐江太守。再因参与平定苏峻叛乱有功,加督护,封州陵侯、辅国将军,再进征虏将军、豫州刺史。后守邾城时逢后赵进犯,突围时渡江溺水而死。传说毛宝因放生一只白龟,后来他在渡江落水时,这个白龟又对他进行救护以报恩。这个故事流传很广,后世文人著作中屡见引述。
毛宝的长子毛穆之,字宪祖,曾官大将军桓温参军,多有战功,升扬威将军,宁州刺史,后封建安侯,加冠军将军,再升梁州刺史,因病解组归家,卒后赠中军将军,谥号烈。毛穆之有六个儿子。长子毛珍、次子毛球功名不显著;三子毛璩,字叔连,官至征虏将军,益州刺史;四子毛璠,官至宁州刺史;五子毛瑾,官至征虏将军,梁、秦二州刺史;六子毛瑗,官至辅国将军,宁州刺史。毛瑾之子毛修之(375~446),历官至右卫将军。
    毛宝的次子毛安之,字仲祖,历官游击将军、右卫将军、魏郡太守。毛安之有四个儿子,长子毛潭,次子毛泰,三子名不详,四子毛遁,桓玄作乱时有三个儿子都被杀,仅毛遁幸免。
    上述诸人之外,毛宝族人还有毛德祖(364~429),随刘裕征战,以军功升至冠军将军、秦州刺史,是南朝宋的开国功臣之一。后与北魏战,兵败被俘,不肯投降,死于北魏。其弟毛嶷、毛辩皆战死。刘宋朝表彰其忠义,以其侄毛诩之承袭爵位。
    4、毛脩之、毛法仁、毛猛虎
    毛脩之,字敬文,北魏阳武人。初为南朝宋东秦州刺史刘义真司马,与夏作战时被俘,后被北魏解救,仕于北魏,因讨蠕蠕功升吴兵将军,封南郡公,迁抚军大将军。卒谥恭。毛脩之的儿子毛法仁,初为金部尚书,后袭父爵位,官殿中尚书、散骑常侍,卒谥威。毛法仁长子毛猛虎,袭爵为散骑常侍,卒谥康。
    5、毛喜
    毛喜(516~587)字伯武,荥阳阳武人。南朝陈时在世,事迹见《陈书·毛喜传》。毛喜在陈顼初为骠骑将军时被任用为咨议参军、中记室,后陈顼即位为陈宣帝,他受重用而任黄门侍郎、中书舍人,后迁右卫将军,封东昌县侯。后主陈叔宝即位后被贬为永嘉内史,在此任职时有惠政,受到吏民爱戴。后被召入朝,离任时人们追赶送行,绵延数百里,这在历史上传为佳话,成为毛喜一生的亮点。不久病卒,终年七十二岁。
    5、书画家毛弘、毛惠远、毛惠秀等
    毛弘是东汉时书法家,字大雅,阳武人。汉献帝时曾官为郎中,书法师承梁鹄,精研八分书,自成一家,兼擅古文、隶书、章草等。事迹见《书史会要》及《书继》等。毛惠远,南朝齐梁时画家,师于顾恺之,传世作品有《酒客图》《刀戟图》《中朝名士图》等,其事迹见《南史》本传及《历代名画记》《古画品》等。毛惠秀是毛惠远之弟,也师承顾恺之学画,齐武帝永明年间被召入内廷,封为秘阁史。代表作品有胡僧图、释迦十弟子图等。
    6、唐代毛文通等。
    毛文通也是唐初人,当代发现了《毛文通墓志铭》,据此知其字知运,卒于唐高宗永徽元年(650),铭文明言他是“荥阳阳武”人。详见周绍良藏拓本,河南千唐志斋藏石。
    毛公元599年—670年)字寿山,号慎斋,江西、湖北各地俗称“大参公”或“太参公”,唐太宗贞观二年(628)进士,历官宏文馆校书郎,岳州太守,升任江南道大使,加参知政事。他爱豫章山水之胜,将家迁至江西新建钱州定居,其后世称他为钱州毛氏一世祖。后裔遍布江西、湖北、湖南三省25个县市,约12万人,涌现了前中共中央委员、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毛致用为代表的钱州毛氏后裔等精英人物。
    其他毛姓名人,不再一一列举。毛姓始祖出自原阳,如今已被有关专家学者及各种姓氏著作认同,而对于毛姓在后世的播迁及郡望等相关问题,今后还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毛国杰,现任原阳县文化局机关党支部书记,文博副研究员,《中华姓氏文化大典·毛氏卷》主编,中华毛氏联谊研究会副会长,河南省毛氏联谊研究会副会长)